-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成妍 张明峰
盛夏清晨,蝉鸣声声,喧闹而又藏着一丝宁静。
7月14日早上5时许,潜江虾嫂陈德英和丈夫魏开庭、儿子魏晓涛一起,开车从浩口镇赶到档口——位于后湖管理区的“中国虾谷”。
安排分拣、装冰打包、接电话发单、开票送货……63岁的陈德英忙得满头大汗却干劲十足。
早在1999年,陈德英和丈夫从家门口收虾卖虾起步,到如今一家四口在“中国虾谷”买全国、卖全国,每年收购销售小龙虾约1000吨,营业额达4000万元。
“对小龙虾产业很有信心,我还要干到70岁。”陈德英露出笑容。
上世纪90年代,一次朋友间闲聊,陈德英得知,小龙虾不仅能上餐桌,还有大片市场空白。
这让多年从事黄鳝生意的陈德英夫妇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转变方向,收虾卖虾。
1999年,他们在浩口镇租下一栋房子,支起一个简易小摊,开着三轮车走村串户收虾。
陈德英在档口分拣小龙虾。(通讯员 关洪磊 摄)
“那时没人养虾,收的都是野生小龙虾,一天能收一两千斤。”丈夫魏开庭算账、联系客户,陈德英把收来的小龙虾简单分出大小。
每天,夫妻俩将虾运到运粮湖的市场上卖,一斤虾价格5角到1元。靠着辛苦的奔波,生意规模虽然不大,但还算红火。
2001年,潜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并推广,不再依靠野生捕捞,小龙虾人工养殖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
陈德英的小龙虾事业也迎来春天。
外地老板来了!北京的餐饮老板联系上陈德英,自此,她的小龙虾生意从小乡镇走进大都市。
工厂订单来了!以出口小龙虾为主的莱克集团找上门为其供货,仅这一家企业,陈德英一年可赚15万元左右。
陈德英和儿子在交易中心打包发货。(通讯员 关洪磊 摄)
2004年,陈德英夫妇花近4万元,在集镇上买了一套三层楼的旧房子,终于安了家。
潜江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陈德英一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2009年,他们花费近百万元,在浩口镇建起新房、买了新车,陈德英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虾嫂”。
位于潜江的小龙虾交易中心,被称为“中国虾谷”,是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市场。
“中国虾谷”内现有660余家小龙虾档口,陈德英夫妇的“魏氏水产”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6月1日,这一天,陈德英记忆深刻:关闭在家门口开了17年的小龙虾门店,举家搬到刚刚落成的“中国虾谷”。
在这里,他们租了两个档口,第一次挂上招牌:魏氏水产。
陈德英和儿子在交易中心打包发货。(通讯员 关洪磊 摄)
作为首批“吃螃蟹”的人,新环境里机遇和挑战并存。“刚来时,只有不到10家商户入驻,有的没熬住就走了。”陈德英回忆。
正逢潜江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中国虾谷”出台“可享前两年租金全免、第三年起租金减半”等创业优惠政策,还为虾农、虾商提供“龙虾贷”“龙虾险”等金融服务。
“带来的最大好处是,销售渠道拓宽了,全国各地商户都来这里考察、采购。”虽然有人退出,但看到未来的陈德英从没打过退堂鼓。
“买好虾、卖好虾到虾谷。”在陈德英夫妇的带领和宣传下,不少商家涌来,虾谷发展日益火红。
陈德英和儿子在交易中心送货。(通讯员 关洪磊 摄)
如今,“中国虾谷”已搭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拥有线上线下交易平台、物流配送、水产加工、冷链仓储等核心业务。
交易中心每天公布全国小龙虾指导价格,而且潜江小龙虾每斤成交均价高于周边市场。“不仅江汉平原,就连湖南、安徽、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广西等地的养殖户和商户,都争相将小龙虾送到潜江。”陈德英说,他们的新客户都是在“中国虾谷”发展起来的。
生意不断扩大,陈德英的两个儿子也放弃大城市工作,回家当起“虾二代”。
七月十四日,陈德英一家四口在新房前合影。 (通讯员 关洪磊 摄)
目前,“魏氏水产”的市场扩大至浙江、广东、四川、黑龙江等地,实现了小龙虾买全国、卖全国。
抢抓供应链发展机遇,今年2月,位于“中国虾谷”的潜江小龙虾供应链公司成立,带动500余家小龙虾经营主体上链。
站在新建的“中国虾谷”眺望塔上,看着车水马龙,陈德英感慨:“很自豪成为这里的一员,一家人共同创业,我们共同见证了供应链的带动作用,见证了小龙虾产业的发展。”
延伸阅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成妍
一条华纺链,左手“牵”起核心供应商,右手“牵”起中小企业,让“产地一根纱”变成消费者“手中一件衣”;
一条汽车链,摸需求、促对接,像红娘一样,忙着让链上的供需双方“相亲”,快速找到“中意合伙人”。
供应链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对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2022年以来,省委提出,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大宗商品、汽车、纺织、医药等重点领域搭建供应链平台,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东风延锋汽车座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焊接工位上的机器人在运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提高思想认识,学习借鉴沿海地区先进经验,举办专题讲座辅导。
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专班具体推进、相关部门协同发力,以改革创新探索供应链体系建设新模式。
制定措施推进,融合国企民企,组建供应链平台;搭建数字化“天网”、物流“地网”、供应链“金网”、服务贸易“商网”,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联通。
从思维到实践、从构想到落地,供应链平台从无到有、从1到N,湖北供应链平台矩阵加速形成。
2022年,全省第一个自主搭建的供应链平台诞生——湖北国控、湖北楚象两家供应链企业成立,引进厦门国控等头部供应链企业参股,从下达任务到组建完成,不到两个月。
2023年3月31日,湖北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成立,截至今年5月30日,已成功上线纺织服装数字化服务平台2.0版本,推动8992家企业/机构上平台,活跃用户超1000家。
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全智能纺纱车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
2023年4月26日,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有限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已成功撮合3笔亿元大单,一批汽车“链主”加快聚链、强链,带动链上企业增肌壮骨……
供应链贸易、物流、金融、信息、科创,持续上新。
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天网”“地网”深度融合,剑指创新资源一网打尽、创新需求一键触发、创新供需智能匹配。
“楚道云链”供应链金融平台,汇集13家银行、1000多家上下游企业。上线以来,融资规模突破80亿元,降低链上企业资金成本超7000万元。
一条条供应链拔节生长,湖北供应链体系建设快马加鞭。
相关阅读>>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