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从回龙山古镇走出的跨界科学家
文 | 王双利
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你知道是谁创作的吗?
是李四光先生——一位值得我们黄冈人无比骄傲的、卓越的、世界级的科学家。
李四光,1889年出生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沙畈村香炉山塆的一个贫寒人家,取名“李仲揆”。十四岁那年,李仲揆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改名为李四光,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仲”是家中排行老二、顺位第二的意思;“揆”是称宰相、内阁总理的职位。李四光清秀才出身的父亲取这个名字,望子成龙,寓意深远。李四光曾担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不仅是科学巨匠,而且官至“副国级”,无意中站上了父亲在名字里定下的人生高峰。
(李四光)
作为国家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李四光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四光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为中国石油开采、甩掉“贫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称赞李四光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
此外,李四光还筹建了著名的武汉大学,一度代理过前中央大学校长。他留下的庄重典雅、造型瑰丽的校舍建筑群,成了受保护的珍贵文物,不仅让武汉大学赢得了“最美丽的大学校园”的美誉,其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也鼓舞、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不断开拓进取。
很多人不知道,李四光先生除了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之外,还是一位资深音乐迷,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创作了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该曲由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现代音乐史教授陈聆群发现并考证,现藏于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
1990年,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聆群开展《萧友梅音乐文集》的出版筹备工作,他从萧友梅的遗物中发现了《行路难》乐谱手稿。手稿用五线谱写成,曲谱眉端工整地写着曲名“行路难”,曲谱右上角写着李四光的原名“仲揆”二字,标注了李四光的英文名J.S.Lee,右侧空白处标记着“1920年正月作于巴黎”。
(李四光《行路难》乐谱手稿)
笔者上网欣赏了这首《行路难》演奏视频,深受震撼。尽管《行路难》是器乐小品,演奏时长只有四分钟左右,但整首曲子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法,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中间有转调,情绪有对比,结尾有再现,和声丰富而优雅,旋律起伏而动听,俨然出自专业作曲家之手。
《行路难》的创作背景与李四光当时的境遇相类。1919年,中国依然军阀混战,时局混乱,李四光深知返回苦难深重的祖国的道路上荆棘丛生,荦确难行。此曲是对李四光在严重民族危机下的成长经历和内心思绪的诠释。乐曲的前面部分舒缓中略带忧伤,抒发了他对社会乱世的愤郁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乐曲中间部分声调激昂,情绪亢奋。奔放的强音、向上的旋律将整首曲子推向高潮,结尾处又渐趋平静,体现了李四光尽管内心挣扎,仍然顽强求索,坚持着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坚守着为祖国奉献的勇毅和决心。整首乐曲情绪、节奏、快慢、强弱不断对比,不断变化,体现了李四光先生深厚的音乐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爱乐青少年交响乐团演奏《行路难》)
2019年9月,为了纪念李四光诞辰130周年,北京李四光纪念馆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主办了“李四光 我国科技界的一面光辉旗帜”上海站巡展。活动从不同角度追溯了李四光的卓越贡献和深厚的音乐素养,并在现场发布了小提琴曲《行路难》的钢琴伴奏版本。
李四光先生无心插柳,他创作的器乐曲《行路难》却载入中国乐坛史册。
说到乐曲《行路难》,不得不提及李白的诗作《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四光的小提琴曲既然以《行路难》为题,必然对李白的《行路难》有所了解。“行路难”是汉代歌谣,后发展为古典乐府杂曲。题材“备言世路艰难、离别悲伤之意”。唐代经李白诗歌演绎,赋予了新的寓意:不畏逆境,积极求索。李四光谱成的曲调与李白诗词所描绘的心境异曲同工,也许就是小提琴曲《行路难》名字的由来。
(李四光用过的小提琴与《行路难》乐谱)
黄冈李四光纪念馆里,贴挂着一把李四光先生用过的小提琴和翻印的《行路难》五线乐谱。每每看到这两件殿堂圣物,我不由自主地展现出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下的光影的旋律,以及“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雅到极致的意境,总是令我这个音乐爱好者,对李四光先生萌生无比膜拜之情。
李四光先生与夫人许淑彬女士也是因为音乐结缘,并演绎了一段琴瑟和鸣的佳话。1921年,在一次赈灾公益募捐晚会上,李四光的目光被一位正在演奏钢琴的优雅女士所吸引,此时他还没意识到,这位女士就是与他携手共度一生的爱侣——许淑彬女士。后经北大化学系教授丁绪贤夫人介绍,李四光与许淑彬相识。一开始为了拉近二人之间的距离,李四光主动询问:“我会拉小提琴,请问你是否愿意为我伴奏?”许淑彬欣然同意。许淑彬女士是学校英语、音乐老师,精通乐理,又弹得一手好钢琴。就这样,爱情的音符慢慢在二人之间流淌。音乐让两人琴瑟在御,相知相爱,共谱婚嫁的协奏曲。
关于小提琴曲《行路难》最浪漫的花絮,是2001年《科学在中国》的文艺晚会上,年过七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演奏了这首《行路难》。他在演奏时说:“探索科学道路是艰难的,但再难,科学工作者们也要走下去。”他赋予了这首曲子更多的含义。
李四光先生在中国科学界的丰功伟绩将彪炳千秋。同样,他创作的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在中国音乐史上也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王双利,团风县税务局干部。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楚天文艺》编辑。曾在《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姑苏晚报》《黄冈日报》《鄂东晚报》上发表散文、评论多篇,偶获小奖。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