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近年来,宣恩县不断将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循序渐进,生态红利不断释放 ,“绿动力”持续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
摸清家底探明情况 量化生态价值
深厚的生态资源家底是宣恩既要“绿色颜值”又要“金色价值”的底气,摸清家底,掌握县情,确保量化生态价值做到有的放矢。
2024年初,宣恩县从信息收集厘清家底入手,开展自然资源和生态信息普查登记,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监测体系,摸清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底数。启动了贡水河猕猴森林自然公园等一批生态资源的调查确权工作。
截至目前,完成了全县53条河流及17座水库划界,并对园、草、地进行了分等、定级,并通过了专家验收。宣恩县加强各部门协作,联保共治、统筹考虑、整体谋划、协同实施,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量化,出台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工作方案,遴选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GEP核算,完成9个主要部门数据采集,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进行了核算。
把准生态产业发展脉络 释放生态潜力
近年来,宣恩县充分探索“浪漫宣恩”宜游、宜居独特优势元素,深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企业培育、产业发展多途径提升生态产品价值。
宣恩成功打造国家级旅游景区仙水贡水旅游区,“景城一体·主客共享”浪漫之城案例入选2024全国十大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经典案例,今年1月至6月,累计接待游客693.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03%、53.36%。
宣恩聚焦产业全链条培育,挖掘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业型企业,结合规上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培育进程,构建梯次培育库培育体系,今年以来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36亿元,截至目前,成功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
好生态也是生产力,宣恩成功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湖北中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剂含国标、省标340个,位居全国前列;湖北兴龙工具公司生产的中高碳合金刚钻头,位居同行业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生态产业活力不断激发,生态潜力不断释放。
拓展生态产业资源渠道 共享生态红利
从曾经的山区贫困县蝶变为如今的旅游热县,宣恩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集思广益、多点发力的探索,是长久的沉潜蓄势迎来的厚积薄发。
宣恩县锚定生态产品转化工作,致力打造生态公用品牌,目前宣恩县成功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宣恩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硒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链,紧抓意向性商企对接,招引外商入宣投资兴业,激发生态产业活力,今年以来,签约生态产品相关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6个。
“‘两山转化’就是要让身处绿水青山中的父老乡亲分享到生态红利。”恩施州生态环境局宣恩县分局局长郭祥林说道。
宣恩立足本地特色,做好硒文章,培育特色产业,打造本土品牌,做强本土农产品企业,采取“合作社+农户+村集体+专家+产品研发+市场”模式。
万寨乡、晓关侗族乡、万寨乡、高罗镇、椿木营乡等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林药、林菌、林草等林下种植产业以及中蜂、梅花鹿、牛羊养殖等林下养殖业初具规模。
万寨乡中台村已基本形成竹节人参种植区、多种黄精种植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以及初加工产业端延伸等道地中药材主导产区。“今年繁育优质种苗达8000万株!” 钰源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大斌介绍,目前辐射周边县市种植中药材2万亩以上,年总产值超过1.5亿元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茶叶、水果、药材等优质生态农业基地蓬勃发展,现已开发林下用地9198亩,带动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370余个,实现特色产业基地稳定在86.8万亩,人均3.13亩。
宣恩借力脱贫地区农副产品“832”网络销售平台,实现富硒农产品进汉入杭,网上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搭建,让广大乡村触网蝶变,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红利。今年一季度,“832”平台宣恩本土供应商线上销售额3100万元,全州排名第3,全国排名第5。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接下来宣恩县将进一步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助力“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见行见效。(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唐今朝 向阳 杨振澜 覃淑英)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