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鄂东杂技历史文化钩沉
——以鄂东地方志为例
秦龙志
2022年5月,第六届湖北杂技菊花奖全省杂技展演活动在浠水县隆重举行,浠水被授予“湖北省杂技之乡”,浠水杂技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鄂东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创建“中国杂技之乡”已列入当地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日程。浠水杂技的不断发展,既得力于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传承,也与鄂东大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间杂技文化的赓续传承密不可分。鄂东杂技土壤深厚,人民喜爱杂技,杂技高手代有奇人,从黄冈古代志书、鄂东民间文化活动中,我们可以找到丰富的传统杂技文化基因。
一、丰富的杂技门类。
杂技,起源于狩猎生活与农牧劳动,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军事技能、原始宗教、上古乐舞相互影响,不断丰富和发展。原始社会是中国杂技艺术的起源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雏形,汉代是基本形成期,唐宋时期融合发展,逐步形成高潮,元明时期延续发展,清代发展日益丰富,清末、民国时期因社会动荡相对低迷。新中国成立后,杂技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中外杂技的交流,推动了杂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经过长期的传承发展,杂技形成了包含力技类、形体类、马戏类、高空类、耍弄类、幻术类、技巧类等主要门类,以及其他动物戏、彩扎戏、滑稽戏等。兴盛时,杂技走入宫廷,受到热捧;衰落时,杂技流落江湖,行走民间。在中国杂技历史长河中,鄂东杂技历史较为久远,千百年来,民间杂技活动薪火相传,传统杂技元素十分丰富。从黄冈现存的古代典籍特别是地方志中可以找到很多关于杂技的记载。北宋黄庭坚在庞安常的《伤寒总病论》序言中写道:“庞安常为气任侠,斗鸡走狗,蹴鞠击球,少年豪纵事,无所不为。”这是目前我们发现关于鄂东杂技较早的文字记载,庞安常(安时)擅长的“蹴鞠”,是一种古老的体育运动与杂技门类,类似现在的足球,是我国古代流传甚广的体育运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作为杂技门类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鄂东杂技的种类,清乾隆《蕲水县志》记述最为丰富,“古者天文、乐律、岐黄、卜筮、推步、风鉴,以及弹棋、击剑、走马、蹴鞠、牴觕、射覆,皆得谓之方技。”①这段文字记载中的击剑、走马、蹴鞠、牴觕等都属于杂技。明清《黄州府志》《蕲州志》《麻城县志》《黄梅县志》中有不少地方提到其它传统杂技形式,如骑射、躧蹻、顶举、柔术、幻术等,可见鄂东古代传统杂技中已经有力技、耍弄、马戏、技巧、幻术等多种杂技门类。明清地方志中还有不少关于杂技奇人的传略,清顺治《蕲水县志》有明嘉靖时人杨先春、万福敦的传略。②从这些记载来看,鄂东地区古代杂技有广泛的民间基础,杂技门类多样,杂技奇人遍布鄂东各地。
二、令人惊叹的力技。
在中国传统杂技中,力技是一个重要的门类。 力技又分为角力和扛鼎两类, 角力近似武术或摔跤的一种对抗性较强的特殊技能;扛鼎类似现在举重之类。古代,训练和倡导力技,不只是为了欣赏,更重要的是通过大运动量训练来提高劳动者和士卒的体能。力技这种杂技形式鄂东方志记载很多,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中也很容易找到例子。其中,民间最常见的是开硬弓、牴觕、摔跤、举石锁、抵棍等,这些项目主要是展示力量和运力的技巧。开硬弓是古代武科考试的必考科目,据测算需要近百公斤的拉力才能开弓。弘治《黄州府志》载黄陂县管如德,“能一手挽二弓”。牴觕,类似相扑、摔跤等技艺,是展示敏捷与力量的一种杂技。举石锁主要表现“扛鼎”之力,民间所见石锁常见的有几十斤、上百斤,勇力者,单手或双手举锁,起落自如,更有甚者双手托举石磙,力量惊人。“抵棍”则带有很强的竞技性,主要形式是:两人单手各执棍杖一端,倾仆向前用力,进者为胜,后退者为负,棍(杖)多以结实的硬木为材质,此类力技形式多样,也有以腹顶杠,互为角力的,有以一人对多人的,勇力者能以一对十。古代民间力技虽然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但很多民间奇人常有“露一手”的惊人之举。明嘉靖时人杨先春,“膂力绝伦,有大盗数十人劫其家,先春以只手托磨盘盛茶饮盗,盗惊去。”“又尝与盗较骑射,扬鞭走马冲突于槐柳之下,而伸手抱槐树上,以双足夹马悬半空中,马不能逞,惟四蹄踢跃而已。”“又尝以双手举碾谷磙石置树桠上戏佃。”“会蕲州红旗贼起,驻羊角尖,当有事檄先春督剿,拔树为梃,擒其魁。”③杨先春的行为就是一场场精彩的力技表演。关于罗田义士张正福的文字记载极为简短:“福有膂力,素娴武勇”。④类似张正福这样鄂东“大力士”的记载不少,文字虽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鄂东地处吴头楚尾,历来是军事要地、移民走廊,崇尚勇武、任侠好义的民风由来已久。经逢乱世时,结寨自保、搞暴安民,习武素有传统。据史料记载,鄂东曾有蕲黄四十八寨,明代麻城籍甘肃巡抚梅之焕卸任还乡后曾组织了一万多人的家丁团练队伍,筑堡抗击来犯麻城的张献忠。鄂东民间“力技”的兴盛并与各杂技门类融合发展,与鄂东民风密切关联,这些民间奇人的惊人技艺和许多即兴展示富有传奇色彩,古代志书及文献中留下了很多文字记载,可见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眼花缭乱的耍技。
中国杂技传统的技巧类主要有“跳丸”“高跷飞剑”等。跳丸,表演者两手快速地连续抛接若干圆球。耍弄技巧类在鄂东古代主要有蹴鞠、踢毽子、躧蹻、舞剑等。北宋名医庞安时不仅医术高明,也是杂技的热爱者、倡导者、参与者,其“蹴鞠击毬,少年豪纵事,无所不为,博弈音技,一工所难而兼能之。”清顺治《蕲水县志》中对身居蕲水数年的异人万福敦有一段记载:“万福敦,罗田人,幼颖异,号玉山,居蕲水期数年。玉山身短精悍,善踵息修炼,擅绘竹兰,清逸有韵,通风角、堪舆、奇门符水,尤胜于医,其它绘画、谱琴、击剑、蹴鞠、躧蹻、杂技,皆入能品。”⑤万福敦是精于击剑、蹴鞠、躧蹻的杂技高手。躧蹻,就是踩高跷,是古代盛行的群众性技艺表演,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鄂东踩高跷常在庙会、传统节日与各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一起表演。踢毽子是鄂东流传广泛、至今兴盛不衰的体育健身运动,在儿童中最为普及。《麻城县志》载:“腊月,儿童以鸡毛植钱孔中,缚以彩绵,踘之,名曰‘毽子’。”⑥踢毽子的高手则“技进乎巧”,上升为一种高技艺的杂技表演,花样繁多,有踢、跳、撑、挽、搕等多种动作,现代杂技中的抛接类、表现腿脚灵巧类的杂技项目与毽子技巧有高度的融合。这些耍类杂技,既可单人表演,常见多为群体表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神秘莫测的幻术。
幻术是古代方术的一种,俗称“变戏法”“障眼法”,它实际就是魔术。汉至魏晋时期成书的笔记小说《西京杂记》卷三有“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立兴云雾,坐成山河”的文字记述,小说《水浒传》第九十四回也有乔冽“遇异人传授幻术,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的情节,这些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等都是幻术。幻术常用符箓、咒语等手段,具有迷信色彩。佛教、道教都善于运用幻术。鄂东佛教、道教的历史十分悠久,涉及异人幻术的文字记载很多。据载,晋代精于方术的奇人罗致福就曾居住黄梅修炼,“罗公致福,江西广昌人,好元术,晋武帝时入阳明山洞,遍历名山大川,至梅,悦凤台芦沟之胜,栖止焉。”⑦嘉靖初年,罗田人万福敦(号玉山)精于道术,“以道术封云水真人,其徒陶仲文封礼部尚书”。⑧关于麻城道人蔡密的文字记载更为传奇:“蔡密,得茅山法正传,六月求雪,掌心运雷,呼风唤雨,奇幻莫测。后密法传县人谢龙,谢龙传主法于县人汪炳,汪炳以其法传与陶真人仲文。”⑨以上文字记载中与万福敦、蔡密有师徒关系的陶仲文,更是精于方术,一度位极人臣,独领三孤。志书中还有“王廉,挟术神异,呼风唤雨,飞砂走石。”“马进忠,号陇云,善黄白铅汞之术。”“王相,异人授秘术,能遣天神”的诸多记述。⑩中国幻术典型系列节目“丹、豆、环、剑”。丹:据《说文》所载:“丹者石之精,故凡药物之精曰丹。”这一节目是受道家炼内丹的影响创造出来的。相传炼丹要在夜里对着月亮,从丹田结珠,从嘴里吐向月亮,饱吸月华之后再吸回,口中吐火等表演最为典型。豆,一般用两个碗、三个豆或五个豆来变。鄂东最为盛行的幻术表演“玩把戏”,属于“豆”的一种常见形式,表演者两手各执一豆(物)两豆(物),口吹“仙气”,使弄变化,让人猜手中之豆(物),因表演者善于技巧和变化,猜者往往不中,这类“玩把戏”类的魔术,常在庙会、民间节庆活动期间表演。
五、精妙绝伦的马戏骑射。
马戏,原指人骑在马上所作的表演,现在主要指驯兽、驯禽表演、马上技艺等。春秋战国时期“马戏”只有“术”而尚未成“戏”。是后世马戏的雏形。鄂东有尚武的传统,科举考试的武科中举人、点状元大有其人。武科考试有拉硬弓、舞大刀、礸石子等,骑射是是每个朝代都会涉及的科目。历朝历代的武科选拔促进了骑射的普及推广,骑射之术是一项军事技能,受其影响,民间马术逐渐兴起,后来不断融入表演的成份,类似于现在的马戏。蕲水(今浠水)人文质,“嘉靖间人,善骑射,有异材”,由武状元任锦衣卫都督。其家族世代尚武,其子文应诏由武进士任锦衣卫都指挥佥士,父子都是骑射的一流高手。⑪清康熙《麻城县志》刘侗《石洞道人序》中的道人也擅长骑射,“道人少落魄,喜骑射。”⑫骑射在麻城名门望族梅氏一门更有影响,乾隆《麻城县志》载“梅国桢,字克生,少雄杰自 喜,善骑射。”⑬鄂东骑射的历史传统久远,为练习骑射等技能,一些地方专门开辟有训练场所“射圃”,清顺治《黄梅县志》“射圃”载,“射,为古道所重,诚不可废,旧在南河之畔,相传鲍参军视射故地也,广围一百五十步。”石崐玉《复射圃记》载:“梅山,古新蔡为前宋鲍参军驻守住地,俗工骑射。”骑射为马戏、投射技巧类杂技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六、民俗活动中的多种杂技。
鄂东民俗文化中杂技元素十分丰富,迎神赛会和行香走会、庙会中的杂技表演长期受到老百姓的欢迎。《黄梅县志》“风俗”载:“上元迎龙灯,亦结彩架;端午日龙舟;八月扮香戏,祀福神于村坂。”⑭《麻城县志》载本地“三月三醮真武,寒食架秋千”的习俗。⑮唐代王涯有“寒食秋千满地时”的诗句,“荡秋千”既是寒食、清明时节的习俗,也是一项杂技。鄂东古代志书的“风俗”等篇目中还有踩高跷、蹴鞠、射柳等民间杂技活动的一些记述。浠水洗马元宵花灯会,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节目丰富多彩,踩高跷、挑花灯、采莲船、戏蚌壳精、玩龙灯、打莲湘、推花车等,既有单项的杂技表演,有的娱乐项目融入了一些杂技动作,如表现轻巧自如的形体技巧类的柔术“下腰”、翻跟斗等,这类项目体现中国杂技艺术以柔韧见长,追求轻巧自如的特点。“爬竿”“顶竿”“车上载竿”等高空技巧类的竿技,还有各种各样的滑稽表演等。洗马灯会既是传统的民俗盛会,也是影响至鄂皖赣数省周边的杂技盛会。此外,巴河天狮、和平抬阁、策湖龙舟、兰溪扇子花等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很多项目与杂技有关,流传数百年。
七、蓬勃兴起的现代杂技。
新中国成立后,鄂东民间杂技恢复发展。1954年,由17位民间杂技人员组成的皖北工友马戏团进入浠水县演出,后挂靠浠水团队成立浠水县杂技团。建团不到3年,安徽、河北、江西、河南、江苏等9省60多名流浪江湖杂耍艺人,相继慕名汇聚浠水县杂技团旗下。从此,浠水杂技事业从民间走向了专业,《浠水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⑯如今浠水杂技团已建团68年,是湖北省唯一县级杂技专业院团。
几十年来,杂技团应邀到全国13个省市和十几个国家巡演上百次,形成现在的既有北方刚劲又有南方柔美,刚柔相济的独有艺术特色。其代表性作品《绳仙眷侣·软钢丝》《晃梯顶技》《空中体操》《高椅顶》《球技》《魔术·变伞》《柔术·云天精灵》等一批优秀杂技节目在全国全省获得大奖。杂技进校园、杂技惠民演出如火如荼,县里投资1.2亿元建设,形似“大菠萝”的浠水杂技馆成为浠水县城的文化地标,杂技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和蓬勃发展。
①清乾隆《蕲水县志•人物志•方技》
②清顺治《蕲水县志•人物志•方技列传》
③(《黄州府志卷二十五•艺术》)
④清康熙《罗田县志•人物志•忠节》
⑤清顺治《蕲水县志•人物志•方技列传》
⑥清乾隆九年《麻城县志•掌故•卷三》
⑦清光绪《黄梅县志•卷三十九•仙释》
⑧清康熙《罗田县志•人物志•方外》
⑨清光绪二年《麻城县志•卷二十七•人物志》
⑩清光绪二年《麻城县志•卷二十七•人物志》
⑪《蕲水县志•人物•武科•列传》
⑫清康熙九年《麻城县志•卷九》
⑬清乾隆六十年《麻城县志•人物志》
⑭(顺治十七年《黄梅县志•卷一》)
⑮清康熙九年《麻城县志•风俗》
⑯《浠水县志•文化》(1988-2007)长江出版社
来源:浠水县作家协会“V红烛文学”微信公众号
图片:修春
作者简介:秦龙志,湖北浠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联委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冈市政协副秘书长。湖北省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湖北省书法百人工程”培养对象。书法作品曾参加中国书协、西泠印社、湖北省书协、书法媒体主办的书法大展30余次并多次获奖。出版有《秦龙志书法作品选》《诗意黄州—秦龙志书法展作品集》,编著出版图书10余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