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向林菡 赵平
一壶好茶,品味人生。茶是以茶树叶制成的饮料,分为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青茶)、黄茶、黑茶六大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源远流长。相传5000年多年前神农尝百草中毒,以茶解之;3000多年前的西周、东周时期,人们开始栽培茶树,把茶当菜食用,利用生叶煮水喝,用茶叶入药治病;秦汉时期,人们开始把茶当药用、茗饮,开始了商业化生产运输和使用茶叶;至唐宋,陆羽《茶经》的系统化总结推广,茶文化广泛兴起;清代中期开始,随着西方列强入侵,长江各口岸开放,东西方文化广泛融合,中国茶享誉世界。从饮茶文化发源来讲,茶馆理应诞生在以茶文化著称的泱泱华夏,宜都领风气之先,茶馆长盛不衰。
宜都自古就是湖北重要产茶区。清代《广群芳谱》记载,“峡州小江园、碧涧茶、明月茶……皆茶之极品”。“明月茶”即产自现宜都市枝城镇何阳店村的明月寺一带。史载,自唐代始,宜都绿茶明月茶、黄牛茶、梁山茶、宋山茶已闻名国内且成为贡茶。宜都,由于其位于鄂西武陵山区出入江汉平原的门户要冲,成为西方日用工业品和鄂西茶叶的集散茶港,茶文化十分发达。
宜红茶是19世纪70年代广东籍茶商以石门、鹤峰、五峰、宜都等县的毛红茶为原料,在鹤峰、石门等地精制加工而成,因加工过程中叶子发红,在宜都集散出口,被称为宜红茶。 宜红茶具有外形条索紧细有毫,色泽乌润,香气甜纯,滋味鲜淳,叶底红亮,茶汤“冷后浑”的品质特征,被英国人称为“高品”。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宜都码头文化兴起。随着宜都宜红茶的兴起和出口,宜都茶馆茶庄盛行,据艾道新《陆城的老茶馆》、《宜都县城关镇史料》及相关调查资料,新中国成立时,陆城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大小街巷10多条,东西主街长约2.1公里(从东门至皂角树),南北宽约1公里,城区人口约9500人。陆城地区有“福星玉茶庄”、“同裕茶庄”、“天成红茶号”、“天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陆峰茶厂”等著名红茶号,此外还有20余家绿茶号,各茶号制作的茶叶除在周边销售外,上品还出口英俄等国。陆城清江边码头有“桥河码头”、“新街码头”、“燕子岩码头”、“水府庙码头”、“临川门码头”、“合江门码头”等十余处;有“山陕会馆”、“江南宁阳会馆”、“江西会馆”、“太平会馆”、“鄂城书院”等外地客商建设的会馆十多个。
码头文化的兴起,带动了城市休闲娱乐的昌盛,宜都茶馆蔚然成为风气,清至民国,陆城有桥河茶馆、燕子岩茶馆、楠木岭茶馆、东门茶馆、南门茶馆、和记茶馆等20余处大小茶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茶馆建熟食业。每个茶馆除置备有各种茶水外,还配有各种小吃酒水,如瓜籽、花生(椒盐花生米)、炸碗豆、烧腊(卤菜)、盐茶卤鸡蛋、馄饨包面水饺等,同时还不时请有讲书等艺人开展文化生活,使人们在品食茶饮、欣赏茶艺的同时,又享受着听书观戏、文化交流的茶文化快乐。
宜都茶文化集中在宜都茶港,它包括清江边老城区的桥河巷、邻苏巷、燕子岩巷、水府庙巷等老街巷,茶港内各类商铺众多,其中尤以茶馆吸引客人。它们均选址在交通要道和人们易于休闲的地方,如老陆城西门外半边街以西的桥河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巷子长约150米,宽约2.2至6米,青石板路从西正街一直铺设到清江边至桥河码头,便于货物上下船。《宜都县志》记载,桥河码头起源于三国陆逊所筑陆城之时,经过了1000年岁月,至明末,巷子北端临码头处建设了一座连体石拱桥“太平桥和三义桥”,古宜都人名曰“断岸垂虹”,桥南边为张飞庙,桥北为关羽庙。因此桥河的老人们总结其为“桥对桥,庙对庙,狮子对着狮子笑”,形象地说明了此地的地貌。至清代民国,这里的建筑一店跨两街(桥河街和邻苏巷街),巷道直通清江码头,茶庄客栈和其他的商铺沿街林立,是宜都最热闹的街巷之一,南来北往的人们都要在桥河码头起坡上岸,清江和渔洋河两岸的人们从鄂西武陵山区带来了茶叶山货,又从宜都等地购进现代化的日用工业品回到山里,宜红茶便是由此装上大轮船香飘万里运送到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街市的繁华催生了茶馆兴起,桥河茶馆位于桥河口临清江处,老板姓李,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平房,西边是20平方米煮茶做点心的厨房 ,其它为接待客人的客厅。茶馆的茶具一般为大茶碗,讲究一点的是三件套:茶碗、茶盖、茶船(高挡),因此高级点的茶,又叫“盖碗茶”。茶馆里面专门泡茶和续水的人员,叫做“茶师”,又叫店小二。该茶馆的茶客都是各地商人(游客)或码头工人、他们从码头上下船或工作之余借此歇息,满头大汗地来到茶馆里休闲泡茶解渴,其饮料为传统的绿茶和宜都红茶,滚烫的开水冲进装有茶叶的茶壶里,茶叶在沸水中翻滚,红茶或绿茶的叶子逐步舒张,茶碗中立刻就有了叶子在水中的各种图案,茶馆内顿时充满了茶叶的清香,一碗碗冒着热气的宜红茶在店小二的吆喝中送到茶客手中,于是茶客撮着嘴唇惬意的慢慢品尝。客厅内木制的八仙桌子加板凳一张挨着一张是基本配置,仅室内就有20余套。因为生意好,又临清江边,茶馆外,夏天还置配了20余把竹躺椅,茶客在这里除喝茶听书外还可以纳凉。从上午10点左右开始,随着茶客陆续到来,茶馆一天的生意开始了。该茶馆最拿手的基本节目是说评书,什么三国、水浒、西游记、西厢记、杨家将,薛仁贵征东,讲的人手舞足蹈,听的人入痴入醉,一晚上讲一回,每位老板讲完都有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茶客们一回都不想拉下,每晚上都把茶馆挤得满满的,因此茶馆的生意始终很好。除说唱评书外,还有唱连花闹的、讲故事的、唱各种戏曲的。民国时期,宜都京剧社曾在此表演过京戏,解放后,宜都著名故事家孙家喜就在这里讲过故事,总之,茶馆吸引茶客的方法很多。
以品茶为主的茶馆为“茶艺馆”,参与者多为社会名流、文人雅士,是文人饮茶品位高端化发展的结果,茶客具有相当规模。陆城由于交通便利,码头文化发达,帮会众多,除本帮外,有山陕帮、汉阳帮、川帮、湖南帮、广东帮、太平帮、江西帮等,帮会有自己对应的活动场所和茶馆范围,同时茶馆也是各帮会的会议场所,这一时期茶馆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杨守敬家位于新街(今邻苏巷)北端,先生也是茶馆常客,只要人在宜都时间许可,每次饮茶后喜欢吟诗书法,有时还为好友写类似“送客踏穿松径雪,煮茶敲破石池水”对联一副。
楠木岭茶馆选址胜利路与东正街交汇处。这个茶馆临近江西会馆,相较桥河口茶馆和清江茶馆,档次明显高点,据陆城老人李崇镇2018年介绍,这个茶馆为带天井架屋,面积约一百多平方,摆设有大小茶桌,正中摆设八仙桌及四条板凳,四周摆设是小方桌和竹躺(拖)椅,除了每天接待喝茶茶客外,还有冷饮糕点面食,其节目多为戏曲说书等传统曲目。其对象茶客多为来宜都做生意的老板或各帮会、会馆人员。特别是清代民国时期,随着宜昌口岸开放,常有山西、陕西、广东、江西、湖南、四川及武汉、沙市、宜昌、恩施等地商人前来宜都采购茶叶等土特产和销售各种现代日用工业品,涉及业务范围包括五金、布匹、百货、棉纱、桐油、茶叶、药材等。商人们也将在茶馆洽谈业务称作是“赶场”。 这个茶馆一般下午3点左右开始营业,在下午茶的时光里,喝着宜红听说书讲古,吹拉弹唱,牌艺谜语,各不相同,茶客由此享受着饮茶吃点心听说书戏曲组成的茶文化的快乐。
一片树叶,成就了茶的传奇,促进了宜都茶港的繁荣。清中期以后,宜都宜红与中国的国粹丝绸、瓷器一道,漂洋过海,撩发了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向往,宜红由此开启了“跋山涉水,一路前行”的茶文化历程。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