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打通土地“经脉” 细绘沃野“丰景”——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仙桃实践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6-29 09:36:51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郭欢)仲夏时节的郭河镇,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长势良好,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从田野归来,绿又清的水渠、小而美的庭院、密且优的产业,留住了越来越多游子的脚步。

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上马两年来,这里先后进行耕地功能恢复、质量提升和生态空间重构,实现内外兼修,强筋壮骨的同时,产生了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

这样的景象在仙桃大地上并不鲜见。近年来,仙桃市以国土综合整治为载体,坚持以“共谋共建 利益共享 责任共担 风险共控 合作共赢”的“五共”理念,谋划推动全市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为支撑,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空间“活”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想稳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一国家战略,必须加强耕地保护,做活土地文章。

此前的仙桃,废弃坑塘、小块田、撂荒地等一直是农业生产上的“痛点”,在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项目要落地,全市用地需求连年持续旺盛的情境下,必须竭尽全力化地力为效益。借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之机,仙桃市在全力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创新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制度,注重调动农民和乡镇政府保护耕地、种粮稳粮积极性,着力构建耕地保护合力。

2020年以来,仙桃市共立项并启动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9个,建设规模13.72万亩,概算总投资9.75亿元,涉及仙桃市7个镇(场),计划新增耕地1.8万亩。2022年、2023年仙桃市已分两批拨付项目建设资金2.43亿元。

仙桃市依托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国家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市机遇,通过“小田改大田”、设立耕地10年管护期等举措,不断完善“国土整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实现耕地由单一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转变。

胡场镇蔡滩村将废弃坑塘与小块田一起整成大块田,如今田成片、树成行、路相通,村庄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了观光点;郭河镇姚河村和红庙村通过4411.14亩低效农用地(鱼池改水田)和50.37亩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治,已新增补充耕地3591.10亩,提升了项目区水乡环境不可复制的净化功能,使得项目区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

截至目前,全市8个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已初步生成新增耕地10370亩,可新增优质稻粮食产量500万斤,有力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

产业旺了

农业生产依靠耕地,更需要多元产业协同发展,而在不少地区,多重因素制约着农业的长足发展。

在郭河镇姚河村和红庙村,虾蟹养殖是主业。但高密度水产养殖会形成大量废水,由此引发水体污染和排放难题。红庙萝卜等特色产业规模偏小,品牌效应偏弱,产业链亟待建强。

面对资源禀赋与现实掣肘的交错影响,何以实现规模产业的“破冰与突围”?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强化产业导入,促进三产融合。

导入和发展产业的前提是“全要素”治理。全长4263米的洴洲河、4811米的青南渠采取疏浚河床,恢复水体,沿途建设桥梁、泵站、涵、闸等设施,恢复农业生产蓄水灌溉功能;全长47154米的通村干路、支路和田间道,道路两侧栽植乔木和灌木进行绿化,……对交通路网、水系设施的改造,提高了灌溉效率,提升了运输效率,大幅降低了成本,按照农产品销售单价推算,当地每年可收获一季水稻和一季油菜,则每年可多获利润200.3万元。

打好“寸土生金”的“算盘”,更需用活“群众增收”的“机制”。通过鱼池改水田整治,耕地管护资金分年发放;湖北中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该公司投资1亿元,流转土地1.5万亩,建设特色优质稻基地,打造公司+基地+农户+现代智慧农业+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综合体,建设环排湖农旅融合示范区,流转的收入、就近就业的收入加在一起,农民收入增收幅度为43.75%,村集体经济实现翻番。

自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实施以来,仙桃市始终坚持“一手抓整治,一手抓产业导入”的建设思路,以国土整治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以富硒蔬菜、富硒水稻、名特水产品套养、现代智慧农业等“1+N”特色农业产业为抓手,大力推动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提质行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批本土产业就此建强、出圈。

“颜值”提升了

土地一新,万象更新。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朝着“生态宜居、配套完善、颜美值高、群众主体”的要求靠近。

在项目建设中,仙桃市统筹推动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美丽田园“四美”共建,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按照“五共”理念,发动党员群众“一起干”,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家园。以“扫干净、码整齐、无污水、多植绿”为切入口,以“一改两化三小园”(改厕、绿化、美化、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为重点,美化前庭后院,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西流河太力项目,充分征求群众意愿,发动群众全员参与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房屋拆迁还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群众自建自管、户型自主选择,目前,应拆迁190户,已拆迁87户,已完成还建房建设134套,已分配148套(14户还建房在建)。一个规划齐整、户型风格统一、配套设施完善、美丽宜居的农村新社区已初步建成。

彭场杨步项目以彭场镇主导产业无纺布为基础,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个村村民进镇务工、生活,在镇郊汪洲村建设还建房612套,以成本价分配给杨步等4村村民,拆迁农房527户,新增耕地1600亩,实现了资源向农村倾斜、人员向城镇流动聚集,农民安居乐业、城乡互动融合的就地城镇化新格局。

农业产业的推陈出新,正在加快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万元田”“吨粮田”连块成片,“稻+”模式、混养方法实时上新,将土地节约集约工作理念和转变利用方式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一幅幅生态美、田园丰、乡愁泯的画卷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叶卓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