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近年来,随着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2023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的印发,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政策指导下,美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获得广泛共识,城市和乡村学校也都积极实践,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深化美育课程教学改革、丰富艺术实践活动。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教育。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双减”和“五育并举”政策,按照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美育工作要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我们都亭体育路小学坚持“以美育德、以美益智、以美养性、以美怡情、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为育人宗旨,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课程,使学生处在 “大美育”之中,去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切实抓好学生美育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一、个人教学实践创新和尝试成效
1.“双师”课堂资源共享
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针对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化,提升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现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程资源已全域覆盖,对于我们非美术学科专业的老师是最好的教学助手。例如在美术教学《点线面之星空》时,我采用了资源整合的方法,通过平台精品课老师展示的动画、视频、PPT等教学资源,实现了跨空间的教学。课上学生先聆听老师讲解美术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的概念和表现方式,了解点、线、面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再进行范画和模拟演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激发创作兴趣和表达创意。最后自主设计大胆创作。
2.学科融合双提升
语言文字里的色彩美、人物美、图形美是美术审美培养的重要内容。当美术的颜色涂满语文课堂时,会让我们真正领悟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正感受到“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将古诗、儿歌、精彩文段、口语交际、习作配以绘画,你会看到《乡村人家》生活情趣图,《墨梅》题画诗,欣赏到《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览顺序图、《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洋群鱼图、《我的漫画老师》等图文佳作,这样的学科融合教学,既展现了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又是文字加工后的可视画面,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灵动感,趣味无穷,改变了简单重复的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讲一讲的机械模式,让课堂“活”起来了,时时闪现学生智慧的火花。如儿歌《摇摇船》古诗《梅花》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有趣的半圆形》《流动的色彩》这些美术知识为文配画,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种色彩、几个歪斜的形象就能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想象、说出画面,再把画面落入画纸,装进脑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还感受了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孩子们创作生成,教师的点拨渗透,异彩纷呈的作品总是赢得满堂喝彩。
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以“画”促学,让文字故事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色彩、图像、语言、文字融为一体,边读、边画、边思、边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在愉悦中创作,在创作中学语文。比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第一单元的习作《我的漫画老师》,先让学生运用夸张手法描画老师的外貌,将习作变成看图说话,然后完成老师的个人身份卡,最后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写出老师的特点,用富有故事性的画来表情达意,达到语文素养和审美鉴赏的双提升,相得益彰。以文化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丰富了学生的艺术、文化生活,跨学科联系,触类旁通,综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3.手工编织进校园
传统编织手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我们结合开展特色课后服务,“义教”进课堂。学校将编织手艺引进美术手工课堂,教孩子们用寻常可见的竹篾藤条、塑料绳带编箩筐、扎果篮、织帽子等手工艺品,用废纸壳拼粘龙舟、帆船,不仅丰富课余生活,还拓展思维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同学们不但有模有样地编织出了各种手工艺品,包出了色香味美的粽子,而且发散思维,编织了钱包、风车、唢呐、手表等各种“玩具”,展现了童年的天性和向上的生命样态。
4.课内外实践与综合实践有机结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相合一”。现代教育倡导青少年亲近自然,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我们应利用好生活这个多姿多彩的“第二课堂”。
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在周末,春假、寒暑假等节假日回访老家,走进乡野田间,参观种植养殖基地,参加蔬菜果园劳动锻炼,参与制作泡菜、香肠、腊肉等实践操作,领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劳动美,体验“悟农耕智慧·品人间烟火 ”的自然美。
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五一”“国庆”国家法定节假日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传统节日,还有国家“安全日”“宪法日”“烈士日”“防灾减灾日”等一系列特定意义的日子,有效指导青少年了解这些特殊节假日的来历、意义、内容,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手抄报、短视频、活动感言等汇报方式,评比展示积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既让学生在节日中保留独特的文化记忆,增长知识,受到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教育,又能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继承传统,提升其鉴赏美的能力。
5.书法教学进课堂
书画同源,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3一6年级都有书法教程,一笔一划立正气,一撇一捺写人生。书法艺术在创作时既是借物象以创意,又是以汉字笔画、间架、章法“得意而忘象”的创意表达,这正充分彰显了美育的形态和鉴赏美。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还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美育是对现代化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随着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AI智能以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美育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教育,亦不是一种面向部分学生的专业教育,而是一门“面向人人”的必修课。美育是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美育与其他“四育”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就青少年全面发展。
教育立美,素养成美,责任至美,推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吾将上下求索,不忘初心,继续加大美育教育的探索,为学生的成长插上梦想的翅膀,搭建最美的人生舞台!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敖银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