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枝江:构建361管理模式 激活教联体教师队伍活力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6-11 16:13:11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徐国东)枝江市团结路小学教联体由“一所城区优质核心学校(团结路小学)+一所城郊薄弱学校(沱江小学)+一所乡镇中心小学(七星台小学)+一所偏远农村薄弱学校(安福寺镇瑶华小学)”组成,属于共建型教联体,2022年12月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教联体试点学校。教联体始终着眼于教师队伍素质“1”体化培养发展目标,不断健全“3”大体系,即“柔性流动、辐射联动、梯队培养”,完善“6”个机制,即“教师交流、教师共享、名师引领、青蓝工程、五大路径、五级梯队”,创新构建教师队伍“361”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全覆盖,薄弱学校有提升,城乡发展零距离,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开创了新格局。

一、建立柔性流动体系,推动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培养发展共享共赢

(一)推行上派下挂,构建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制定了《枝江市团结路小学教联体教师交流轮岗方案》,从交流轮岗、走教帮教的对象、方式、时间、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流动机制。一方面核心校定期派出骨干干部和教师到成员校开展长期、短期挂职、支教、走教,为成员学校带去新理念、新思路。另一方面成员校也派出年轻成长型领导和教师到核心校挂职锻炼、跟岗学习,拓宽办学治校、教育教学视野,提高自身管理育人效能。一年来,共计下派6名骨干干部和教师,上挂7名领导和教师。这种形式,使教联体各成员校的教师校际流动成为常态化,有力促进了资源共享、互补互促,推动发展共赢。

(二)集中优质资源,组建“共享教师”研训机制。把教联体内有限的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资源集中起来,成立艺体中心,采取“2+1+2”教学研训模式——教师一周中有两天在本校工作、一天回教联体进行分享、两天走教研训,通过专业特长教师的教学与研训带动兼职教师的教学素养,共同促进教师的培养发展。成立学科中心组,在教联体内选取具备深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为组长,各中心组结合本学科实际,围绕城乡教师一体化培养发展定期开展学科研讨、教学观摩、教学反思、经验交流等活动,如每周一次各学科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每两周一次的教联体教研组集体听评课、每月一次主题化、项目化的研训活动、每学期一次教学展示活动研讨等。同时针对教联体内的教育教学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教联体内各学科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建立辐射联动体系,促进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培养发展共同成长

(三)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骨干名师引领机制。两年来,教联体先后成立了“杨新陆少先队名师工作室”“李红彦名师工作室”。“杨新陆少先队名师工作室”积极推动少先队事业的发展,通过组织培训、研讨等活动,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其次,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激发少先队员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借助各类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成为推动少先队活动创新的重要平台。“李红彦名师工作室”在枝江市团结路小学教联体的引领下,借助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以生动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线,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重点,教研活动以理论学习为先导,案例分析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深入常态课堂,跟踪质量,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让教师个体文化凝聚成群体文化,以此来打造教研共同体。

(四)开展跨校青蓝工程,实施以老带新机制。在教联体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的推动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结对帮扶,有效解决农村骨干辅导教师欠缺,青年教师成长无人辅导的问题。现在,教联体39对青老教师结为师徒,老教师从职业规划、专业成长等方面带领青年教师站稳“教书育人”舞台,利用巡课系统师徒常态化相互听评课,师傅进行远程指导。教联体通过组织师徒同课异构活动,开展徒弟赛课、晒成长资料、分享成长故事等活动,促进师徒共成长。

(五)通过五大路径,探索城乡教师共生共长机制。共思教育、共读名著、共研课堂、共写随笔、共享生活五大路径推动城乡教师共生共长,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1.以“和而不同,合作砺新”为指向的共思教育路径。要求各成员校课堂同步,保障同步课表、同步备课、同步上课、同步作业,网络研修做到“四统一”,即统一主题、统一时间、统一管理、统一评价。通过定期开展教育论坛和网络协同教研,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现场交流、视频、论坛等方式实现教育同步互动,深度延展,达到评价共享。

2.以“师道阅读”项目为平台的共读名著路径。以引领教师自主发展为宗旨,以教育阅读为载体,通过“师道”阅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让教师愿读、会读、多读,使其成为阅读的自觉践行者和最大受益者,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终身发展奠基。“师道阅读”以“运行道”和“评价道”为主线,主要抓好三个一的“落地”及成果展示。即:一周精读一篇文章,一个月购买或借阅一本书,一学期精读一部经典名著;教师职业个性成果展示。教师通过阅读将自己的理念与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班级管理、课程研发、专业成长等多方面进行反思、分析和研究,最后在教联体内以公开课、基本功、论文、著作、课题、特色课程、班级管理及教学方法经验讲座展示等。

3.以“和美课堂”为目标的共研课堂路径。每月一个研究主题,以同课异构为形式,由成员自主申报上课,做到课后及时点评、及时写出听课反思,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教联体建设“空中课堂”教室1个,“双师课堂”3个,巡课系统班班全覆盖。鼓励、要求全体教师课余上网观摩,或联通“空中课堂”“双师课堂”组织学生同步学习,让教师在零距离沟通中,相互借鉴,相互砥砺,实现优势互补,自我提升。

4.以“阅促成长,悦在分享”为主题的共写随笔路径。成立各类随笔群,教师记录自己的教学故事、反思课堂教学、探讨教育现象等,通过定期撰写随笔并分享交流,教联体内定期开展评选优秀随笔撰写者、汇编个人专著、出版优秀文集等活动,激发城乡教师的写作热情,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教育问题,激活教师的创新和思维力。

5.以“和美生活”为宗旨的共享生活路径。定期组织教联体内成员进行“和美沙龙”的交流分享,做到教育与生活相融,在相互学习、扬长补短中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感,找寻前进发展方向,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三、建立梯队培养体系,推动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培养发展集群成长

(六)探索分层培训模式,构建教师成长五级梯队机制。

探索“新入职教师—成长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五级梯队分层培训模式,研究基于教联体背景下城乡教师一体化培养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持续推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打造教师专业发展五级梯队。

1.聚焦“适应性”问题,建设有潜力的新教师梯队。教联体新任职教师培训在集中培训、网络研修的基础上,通过增设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进校观摩实践、学科中心组线下集中研讨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聚焦课堂教学,帮助新教师熟悉教师职业规范和教育教学工作流程。同时,教联体还集中组织新入职教师进入核心校(团结路小学)观摩实践,体验校园文化、观摩示范课、聆听讲座、研制教学方案、执教“ 下水课”、学习班级管理等。通过各种培训促进了新入职教师的快速成长,本学期吕奎老师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第19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获一等奖,庄思老师参加市班主任大赛获一等奖,龙玉女、卢晓菲、冯瑞、张琪等老师的研讨课好评不断。

2.聚焦“助力点”问题,建设有活力的成长教师梯队。教联体研究制定青年教师成长规划,明确个人任务和学校任务,提供清晰的发展路径。教联体借助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的各学科“教师素养大赛活动”的平台,组织青年教师全员参加,夯实教师职业技能基础,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本学期,教联体的青年教师雷洁、王健菁、董梦琦、卢晓菲、庄思、刘思澳、田昕鑫等获素养大赛一等奖,张茜、罗雪、闫媛、黄莹莹、向馨等获素养大赛二等奖,龚杰、张星宇、宋璇等获三等奖。

3.聚焦“发展线”问题,建设有动力的骨干教师梯队。

推进“深蓝工程”,不断更新成长期教师的各类专业知识,提升教学反思能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加快了骨干教师、名师团队专业发展,教联体内现有宜昌市级名师2人,宜昌杰出校长1人,宜昌市学科带头人4人,枝江市级骨干教师25人、e教能手4人。根据枝江市教育局学校干部及骨干教师跟岗交流学习工作方案,教联体开展了以丰富办学经验、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和巩固治校管理技能为重点的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骨干教师挂职跟岗交流学习工作。目前,各校区已派出13人次的挂职跟岗交流。6月3日,在团结路小学举行了教联体挂职跟岗交流领导干部总结交流座谈会。

4.聚焦“辐射面”问题,建设有合力的学科带头人梯队。建立学科教研共同体,加强了学科教学的深度研究,教联体分不同学科、学段定期组织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e教能手组成名师团队,采取送教下乡、同课异构、听评联动、研辅一体等形式,进行现场指导,促进主校与成员校互助互进、集群成长。一年来,教联体累计开展专家专题讲座5场次,名师团队送课到校8次,素养课堂、同课异构研究21节次。

5.聚焦“增长极”问题,建设有引力的名优教师梯队。充分发挥教联体高级教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实现聚合效应。5月28日,由“杨新陆少先队名师工作室”主办的“红领巾爱祖国”庆“六一”主题队日暨示范性入队仪式在团结路小学举行,市级领导和全市各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代表共33人全程观摩了此次活动,领航了全市的少先队工作。本学期,各校区利用教师例会的时间开展名师大讲堂活动,统筹安排教联体高级教师、名优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思想展示、读书分享,至今已开展活动60场次。

教联体城乡教师一体化培养发展的“361”模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激活了城乡教师队伍的一池春水,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空间”“实践空间”“展示空间”,助力教师真正成为具有“思想底色、业务本色、个人特色、科研亮色、生命彩色”的高素质教师。

责任编辑:赵雪如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