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杨振鑫
自 2024 年《上春山》唱响以来,我便将歌曲《上春山》纳入到新学期教学的课堂实践当中。历经一学期的课堂探索,我分别将《上春山》与音乐教材里的不同曲目予以结合,在大单元教学思路的指引下,获得了各自别样的教学新体悟。
做引子——大单元教学与课内教材融合
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天》涵盖了古诗词《春晓》,本学期课堂教学中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又融入了《上春山》。借助关于歌词出处解读的短视频,引领学生感受春景与音乐的交融、音乐与生活的契合。在学生高昂的兴趣氛围中,带领大家学唱第一段歌词,让学生尽情享受来自音乐的美妙体验。
当工具——拓展音乐教学新途径
《上春山》中蕴含了 21 首诗词,能够运用当下较为流行的新方式来呈现古诗词并加以传唱。教师需带领学生进行古诗韵律吟唱,结合相应韵味,借助吟唱路径将古诗词展现出来。在教学中,可以将诗转化为音乐,也可将音乐转化为诗歌,这既营造出了愉悦的课堂氛围,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又丰富了教学文化底蕴,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其全面发展。
搭桥梁——对标新课标实现各学科贯通
《上春山》在音乐与语文跨学科教学中具有独特价值。老师既能够通过《上春山》让学生知晓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春季习俗、自然哲学、诗词意境等,还能鼓励学生依据《上春山》的旋律和歌词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歌词,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跨学科思维能力。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与文学鉴赏能力,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热爱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身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多维度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通过在音乐课堂上进行价值主题的引领、真实情境的创设、课程内容的整合,恰如其分地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切实落实音乐核心素养的同时,达成音乐教育全面育人的目标。
(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东城小学教师)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