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通讯员 祝科 甘依依
能源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
3552万千瓦,占总装机比例超过30%——在湖北,占比迅猛提升的新能源装机,正在为全球减碳作出自己的贡献。
《湖北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打造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新增新能源装机千万千瓦以上,风电、光伏发电成为新增电力装机主体。
马力十足的“绿电”,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浓厚的绿色底色。
用电量是经济运行情况的先行指标。随着湖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几十年来,从火电大建设到一批水力发电厂相继投运,湖北省电力装机规模和结构经历了多次跨越。
时至今日,新能源这个“小弟”已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火电、水电等“前辈”。
今年一季度,全省全社会用电量达67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40个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用电量正增长。
在支撑经济高速运转的源源电力中,很多来自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国网湖北电力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新能源发电负荷6次创新高,其中有5次新能源发电负荷占比超50%,最高的一次,新能源发电占全省当时用电负荷的70.53%。
新能源能承担起如此重任,源于湖北多年来的不懈建设——“十三五”期间,我省新能源装机容量年均增长38%。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湖北迎来一波新能源快速建设的高潮。目前,湖北新能源装机已达3552万千瓦。
远安县河口乡,一台台风力发电机矗立在群山之巅,成为大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可依 摄)
新能源建设如火如荼,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2020年,省发改委、省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能源科技装备产业发展的通知》,将新能源装备产业链条作为六大产业链条之一重点打造。如今,湖北已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在随州,新能源关联高端装备产业加速崛起。该市坚持以新能源牵引新材料、新材料支撑新能源,推动新能源关联产业全链条、矩阵式、集群化发展。毅兴智能、晶星科技、华昶科技等企业已形成光伏逆变器、动力电池、多晶硅片、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系列,预计未来几年随州新能源关联高端装备产业年产值将达到200亿元。
在荆门,锂电企业加速集聚。该市不断延链、补链、强链,集聚锂电相关企业20多家,从基础原材料、关键部件,到电芯制造、废旧电池回收,涵盖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国网湖北电力在沙洋投运国内首个百兆瓦时级构网型储能电站,容量达5万千瓦/10万千瓦时,有效提高了沙洋片区电网的灵活调节能力。
在孝感,储能新技术加快突破。国网湖北综合能源公司参与建设的世界首座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该项目利用废弃盐矿作为储气库,在电网负荷低谷期间将空气压缩至高压状态,在用电高峰时,再将压缩空气释放做功发电,以达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有效提升的同时,全省新型储能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截至今年4月底,国网湖北电力共服务28座新型储能电站并网,总容量达143.1万千瓦,提升了电网调节能力,促进了构建清洁能源体系。
新能源虽好,但得“看天吃饭”。阳光好、风力足时,新能源发电出力大;一旦天气条件不好,它们便无能为力。
这种特性也让电网调度很头疼,当用电负荷大,需要更多电力支撑时,新能源场站可能恰好出不了力;当用电负荷小时,它们却正好能大发。与便于调度的火电、水电相比,大规模新能源装机接入使电网调度面临严峻挑战。
位于广水市的110千伏虎山能量路由器站。(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摄)
破解这一难题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随州是湖北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最高、累计发电量最大的区域。其中,广水市供电核心区域十里办事处的供电面积覆盖418平方公里,新能源发电装机达24.4万千瓦,约为最大用电负荷的4倍,新能源发电装机渗透率达400%,具备打造新型电力系统试点项目的条件。
2022年12月,国网湖北电力在广水市建成世界首个县域级100%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科技示范工程,实现广水地区超20万人口100%新能源独立供电。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风电、储能等设备的构网技术。这项技术无需依赖大电网去控制电压和频率,却能使构网设备与电力系统构成有机整体,是广水100%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脱网稳定运行的关键。”国网湖北电科院高级工程师胡畔介绍。
构建100%新能源电力系统,如何确保稳定?
国网湖北电科院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进行了大量技术创新,研发了世界首套可支持百兆瓦级全新能源电网的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系统,研制了世界上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端口数量最多的能量路由器等系列成果。
有了这些创新技术,广水100%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新能源装机占比可以在0%至100%之间调节,既可独立运行,也可与大电网柔性互联,新能源供电时间占全年供电时间超70%,供电量占比超80%。
广水宝林风光一体化发电站。
今年,为进一步扩大工程示范效应,国网湖北电力启动建设国内首个装机容量超千万千瓦、供电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供电人口达千万的省级跨市域的鄂北(随州、襄阳市)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
“鄂北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预计可带动近百亿元建设投资,建成后该区域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达58%,新能源电量占比将达57%,年可增发新能源电量31亿千瓦时。”胡畔说。
以此为开端,国网湖北电力计划分三步走:2024到2025年建成鄂北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2026到2032年基本建成全省新型电力系统,2033到2040年全面建成全省新型电力系统,打造以“全省清洁能源配置强平台、全国新型电力系统互联强枢纽、长江经济带新型能源体系强支点”为定位的“三型三强”湖北新型电力系统。
企业迫切希望找到能兼顾绿色与经济的出路,电、碳联动成为必然。
2022年3月,国网湖北电力与宏泰集团在汉签署电—碳市场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由此,湖北开始探索电力交易市场与碳交易市场联动,促成互信、互认、互通,推动“绿电交易凭证”在碳排放量及碳配额核算中的抵消认证。当年4月,全国首批电碳市场双认证的绿电交易凭证正式发行。
“我们在全国率先推出‘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的绿电交易服务方案,企业购买绿电除满足出口需求外,可直接减少碳排放履约支出;金融机构以碳排放权作为质押物,向企业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形成碳排放权价值的变现。”湖北电力交易中心负责人介绍。
今年5月31日,湖北“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正式运行启动仪式在汉举行,此次交易也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同类交易。4家企业以自己的碳配额做抵押,从银行获得贷款购买1.54亿千瓦时绿电,绿电又可以在碳市场抵扣碳配额。
计量是做好碳排放统计核算的重要基础。
去年10月,湖北开始区域碳市场电力行业碳排放计量试点。试点工作由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统筹协调,国网湖北电力牵头开展,建设电力碳计量与碳核查一体化服务平台。国网湖北电科院能效室主管黄辉介绍,平台具备碳排放实时监测、比对分析、碳排放预测、碳减排评估、碳核查报表一键生成等功能,目前已在省内3家发电企业的12台火电机组上进行了碳计量监测试点,试点企业碳计量结果与核算结果相对偏差能够控制在±5%以内,明显优于行业内其他碳监测结果。
未来,该平台可以监测、评估整个电网内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各种电源的碳减排量等指标,“以电算碳”可更全面、准确。
电能和空气势能互相转化,可满足75万人一年生活用电
应城废弃盐穴变“绿色超级充电宝”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余健兵
储能是新能源革命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相继在国内多地亮相,被称为“绿色超级充电宝”。
如何用空气将电留住?
5月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应城市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现场,实地探访。
“简单来讲,就是向一个足够大的腔体中充入大量高压空气,再打开充气口,放出一大股风,这股风吹动发电机,就可以发电。”中国能建项目综合部工作人员丁小伟说。
盐穴就是这个合适的大腔体。应城有多年的盐矿开采历史,地下有丰富的盐穴资源。丁小伟介绍,在电站厂址地下约500米处,有一处容积约65万立方米的盐穴,密闭性好、稳定性高,是储存高压空气的理想场所。盐岩结构致密且具有自修复特性,可以保证盐穴内部始终维持设计压力,让盐穴既不会漏气又不会垮塌。
应城市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 (湖北日报通讯员 余建兵 宋异 摄)
利用盐穴实现对电力的存取利用,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储能,在电力富余时,启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从大气环境下的1个大气压,压缩至70至90个大气压,注入地下盐穴,实现电能向空气势能的转化;第二步是释能,在用电高峰期,利用空气透平膨胀机,将盐穴中的高压空气放出,形成强大的风力,带动发电机发电,实现空气势能向电能的转化。
削峰填谷,是储能电站的主要作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具有“看天吃饭”的特性,发电高峰期往往不是用电高峰期,且电量很难实现大规模存储,导致电网易出现较大峰谷差。有了储能电站,可将富余的新能源电能利用起来,当电网负荷增大时,再释放电能,有效应对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
绿色零碳,是项目的最大亮点。丁小伟介绍,过去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很多是“补燃式”,应城项目采用“非补燃”技术,在压缩空气的过程中不使用煤、天然气等能源,而是利用电网低谷段的过剩电能,或新能源利用率不足产生的“风光余电”,实现零碳排放。
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19.5亿元,由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国网湖北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一期工程入选国家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单机功率达300兆瓦级、储能容量达1500兆瓦时,在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三个世界领先。
4月9日,该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目前正在进行施工收尾和调试工作,预计今年6月正式投运。投入使用后,电站每天蓄能8小时、释能5小时,系统转换效率近70%,全年储气量达19亿标准立方米、发电约5亿千瓦时,可供75万居民一年的生活用电。
湖北首条氢能源生态示范线常态化运行两个月
“氢”车熟路10万公里 实现减碳超100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付伦 上官雪君
5月28日,沪渝高速汉宜段潜江服务区车水马龙。在我省首个景区式、休闲式的交旅融合主题服务区里,一抹绿意正浓。
蓝白相间的加氢站前,绿色车牌号为鄂A15218F的东风氢能重卡停靠“打气”。只见加氢员戴着面罩,将加氢枪插入重卡车车头后侧柜子里的一个灰色气罐内。13.29公斤、465.15元……随着屏幕上数字跳动,49吨的重卡仅用7分钟就完成氢气加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加氢罐位于车头与车身之间,车柜里有8个气罐,据称可储存35公斤氢气,满载续航超过300公里。
与加氢站站长张普走了一圈,记者发现加氢站与普通加油站的颇多不同之处:从气库到加氢站由地下管道连接送气,管道沿线在地面均标注黄线;在监控室还有密密麻麻的仪表、管线,连接自动报警装置,遇到险情能自动切断气源。
沪渝高速潜江服务区加氢站,工作人员准备为氢能源重卡加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张普告诉记者,加氢员要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加氢的区间被围栏隔开,只能加氢员一人在现场。
说话间,司机袁华平从驾驶室跳下来,在等待间隙与记者聊了起来。“刚从武汉装载30吨矿泉水到潜江卸货,加氢后再装货去仙桃。”袁华平说,高速服务区有了加氢站,物流运输服务半径扩大,潜江、荆州等地的货都能接了。谈及开车感受,他说,和油车相比,氢能车马力更足,噪声小,还没有污染,燃烧过后变成水滴。
今年3月底,随着30辆49吨东风氢能重卡投入使用,湖北首条氢能源生态示范线开始运营。它是由湖北交投集团子公司楚天高速联合东风汽车集团等多家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依托服务区建设加氢站构建的278公里汉宜氢能源走廊,对于打通氢能产业商业化发挥着积极作用。
“短短两个月实现常态化运行,不容易。”湖北楚天石化能源公司副总经理熊伟指着一张线路运行示意图说,这条氢能示范线主要从武汉辐射汉宜高速沿线城市,目前已提供加氢服务350次,加注氢气近7000公斤,总里程超10万公里,实现减碳超过100吨,相当于6000棵树一年二氧化碳吸收总量。
3月30日,首批30台氢能重卡在沪渝高速潜江服务区交车,标志着湖北首条氢能生态示范线正式投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更可喜的是,这个加氢站还吸引多家外地氢能物流运输企业。”熊伟高兴地说,今年“五一”期间,上海方时新能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的4辆轻卡,组织货源跨省运输,中途在潜江服务区加注53.12公斤氢气,这表明已对长三角与成渝地区跨区域氢能干线实现补链,基本形成氢能高速规模化效益。
“氢能重卡运输形成逐日向上的物流发展曲线,每辆车一年还可为企业挣到2万元碳排放权指标。”湖北安捷楚道供应链公司总经理王其兵告诉记者,30辆氢能重卡投运1个多月来,已完成700余份订单,日均运送货物约450吨。他透露,随着氢能源车的批量化应用,物流供应链综合成本可降低15%左右。
相关报道>>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