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千年古县 灵润黄梅】湖北黄梅:孔垄镇简述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5-30 10:38:31

图片

孔垄镇地处黄梅县腹地,东濒龙感湖,南临分路镇、小池镇,西依新开镇、蔡山镇,北邻濯港镇、距黄梅县城24千米,有“三省(鄂,赣,皖)要道,七县通衢”之称。孔垄镇现有国土面积126.5平方千米(2023年11月),其中陆地面积106.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3407亩,其中主城区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全镇下辖38个行政村(社区),其中6个社区,32个行政村,382个村民小组,全镇现有人口12万余人(2023年11月),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约1.5万人,城镇化率12.7%。孔垄镇是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

孔垄镇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面平均海拔高程13.3米左右,是湖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湖北省十佳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是黄梅县经济重镇、人口大镇和文明古镇。孔垄镇境内为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地势为北高南低,平均地面海拔高程13.3米左右,最高点孔垄镇西正街海拔14.65米,最低点长湖猪婆凼海拔12.51米。孔垄镇属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孔垄镇地区平均气温17.9℃,无霜期340天,平均降雨量1030毫米,年均日照为1273小时

图片

孔垄建镇已有1000多年,春秋属楚地,秦隶属九江郡,隋代始属黄梅县。南宋末年,有孔姓人家在此拓荒地定居,筑起小垄坝,人称此地为“孔家垄”,而得名。明朝洪武年间,在黄豆场设有“孔垄巡检”署,明万历年间,设立“孔垄公馆”,且逐渐成了交通官邸。明代以后,孔垄属于重要驿站。清康熙年间正式定“孔垄”,成了全县武备、旱、汛的八塘守备之一(是时全县仅有停前、孔垄二塘),清雍正元年列为总督漕运部院;清朝咸丰四年(1854)以后,太平天国军队控扼长江中游,黄梅即成了兵家争夺重地,孔垄镇则成了太平军的军事指挥中心。英王陈玉成多次率大军驻此,太平军与清朝军队先后在黄梅进行过28次大战,孔垄更是两军血战之地,双方在这里的死亡人数,达千万之多。

明清至民国时期设孔垄镇,1949年设孔垄区,1958年改设孔垄镇后,镇、区、人民公社并行,1987年并镇、区、社,设孔垄区;同年9月撤区建乡,分设孔垄镇、张河乡,2001年张河乡并入孔垄镇,名仍为孔垄镇,属黄梅县辖镇

图片

孔垄镇地表水资源富集,主要河流有东港、西港,港道全长26.6千米,另有邢港、七里湖等20条河流和周龙凼、王龙凼、吴龙凼、洪龙凼等大小面积不等的十几个沉积湖。孔垄镇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孔垄镇特色动物有高背鲫、鲈鱼、毛蟹、牛蛙、黄鳝等。

图片

孔垄镇境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含量最丰富;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

孔垄镇是黄梅县的农业大镇、水产大镇,有5万亩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历史上素有“孔花”之称。孔垄镇纺织业久负盛名,纺织人才荟萃,纺纱织布自明清以来就成为孔垄的传统产业,是纺织大镇。

图片

孔垄有许多知名的人文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古德化县遗址、七里湖村宋代古墓葬、文昌阁、古万年台、关帝庙、滩湖桥、祭塘、七星伴月、金狗凉亭、芦荡雪雁,德化农民麦棉画、黄梅挑花头巾以及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梅挑花”。孔垄镇方言属鄂东典型的“古楚语”黄梅话。李荣将“古楚语”划归江淮官话。黄梅话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黄梅小片”。

孔垄曾是古代江西德化县治的所在地,境内的东港成为江西和湖北的界河,孔垄镇的红色景点有孔东村六组的柳国标烈士故居。孔垄镇的名人有“黄梅戏宗师”邢绣娘,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史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汤用彤,中国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汤一介,经济学家邢慕寰,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易春华,书法家李光唐、沈重,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强以及革命烈士柳国标

图片

孔垄镇水陆交通便捷。京九铁路、合九铁路在孔垄交汇并建站,105国道纵贯南北12千米,318国道横穿东西20千米,黄黄高速、孔武省道、龙孔省道纵横过境,东港西河横穿东西,南距九江长江大桥、机场咫尺之近,西距黄石、黄冈、武汉一箭之地,是鄂东重要的交通枢纽。从孔垄镇驱车向南25分钟可到九江,2小时可到南昌;向西北约2小时可抵武汉;向东2.5小时可达合肥,4个小时抵达南京。

孔垄镇比较有名的特产有麻鼓(芝麻月饼)和被誉为“素火腿”、“瘦火腿”的梅发兴酱干。

图片

位于孔垄东街的黄梅县第二高级中学创建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校名为黄梅县孔垄公立高等小学堂,1914年改为黄梅县第二高等小学堂,1955年黄梅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黄梅县第二中学。黄冈市示范高中,迄今为止,有119年历史。

图片

孔垄镇地处黄梅县腹地,东濒龙感湖,南临分路镇、小池镇,西依新开镇、蔡山镇,北邻濯港镇、距黄梅县城24千米,有“三省(鄂,赣,皖)要道,七县通衢”之称。孔垄镇现有国土面积126.5平方千米(2023年11月),其中陆地面积106.3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3407亩,其中主城区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全镇下辖38个行政村(社区),其中6个社区,32个行政村,382个村民小组,全镇现有人口12万余人(2023年11月),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约1.5万人,城镇化率12.7%。孔垄镇是湖北省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

孔垄镇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地面平均海拔高程13.3米左右,是湖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湖北省十佳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是黄梅县经济重镇、人口大镇和文明古镇。孔垄镇境内为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地势为北高南低,平均地面海拔高程13.3米左右,最高点孔垄镇西正街海拔14.65米,最低点长湖猪婆凼海拔12.51米。孔垄镇属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孔垄镇地区平均气温17.9℃,无霜期340天,平均降雨量1030毫米,年均日照为1273小时

图片

孔垄建镇已有1000多年,春秋属楚地,秦隶属九江郡,隋代始属黄梅县。南宋末年,有孔姓人家在此拓荒地定居,筑起小垄坝,人称此地为“孔家垄”,而得名。明朝洪武年间,在黄豆场设有“孔垄巡检”署,明万历年间,设立“孔垄公馆”,且逐渐成了交通官邸。明代以后,孔垄属于重要驿站。清康熙年间正式定“孔垄”,成了全县武备、旱、汛的八塘守备之一(是时全县仅有停前、孔垄二塘),清雍正元年列为总督漕运部院;清朝咸丰四年(1854)以后,太平天国军队控扼长江中游,黄梅即成了兵家争夺重地,孔垄镇则成了太平军的军事指挥中心。英王陈玉成多次率大军驻此,太平军与清朝军队先后在黄梅进行过28次大战,孔垄更是两军血战之地,双方在这里的死亡人数,达千万之多。

明清至民国时期设孔垄镇,1949年设孔垄区,1958年改设孔垄镇后,镇、区、人民公社并行,1987年并镇、区、社,设孔垄区;同年9月撤区建乡,分设孔垄镇、张河乡,2001年张河乡并入孔垄镇,名仍为孔垄镇,属黄梅县辖镇

图片

孔垄镇地表水资源富集,主要河流有东港、西港,港道全长26.6千米,另有邢港、七里湖等20条河流和周龙凼、王龙凼、吴龙凼、洪龙凼等大小面积不等的十几个沉积湖。孔垄镇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孔垄镇特色动物有高背鲫、鲈鱼、毛蟹、牛蛙、黄鳝等。

图片

孔垄镇境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含量最丰富;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

孔垄镇是黄梅县的农业大镇、水产大镇,有5万亩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历史上素有“孔花”之称。孔垄镇纺织业久负盛名,纺织人才荟萃,纺纱织布自明清以来就成为孔垄的传统产业,是纺织大镇。

图片

孔垄有许多知名的人文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古德化县遗址、七里湖村宋代古墓葬、文昌阁、古万年台、关帝庙、滩湖桥、祭塘、七星伴月、金狗凉亭、芦荡雪雁,德化农民麦棉画、黄梅挑花头巾以及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梅挑花”。孔垄镇方言属鄂东典型的“古楚语”黄梅话。李荣将“古楚语”划归江淮官话。黄梅话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黄梅小片”。

孔垄曾是古代江西德化县治的所在地,境内的东港成为江西和湖北的界河,孔垄镇的红色景点有孔东村六组的柳国标烈士故居。孔垄镇的名人有“黄梅戏宗师”邢绣娘,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史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汤用彤,中国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汤一介,经济学家邢慕寰,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易春华,书法家李光唐、沈重,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强以及革命烈士柳国标

图片

孔垄镇水陆交通便捷。京九铁路、合九铁路在孔垄交汇并建站,105国道纵贯南北12千米,318国道横穿东西20千米,黄黄高速、孔武省道、龙孔省道纵横过境,东港西河横穿东西,南距九江长江大桥、机场咫尺之近,西距黄石、黄冈、武汉一箭之地,是鄂东重要的交通枢纽。从孔垄镇驱车向南25分钟可到九江,2小时可到南昌;向西北约2小时可抵武汉;向东2.5小时可达合肥,4个小时抵达南京。

孔垄镇比较有名的特产有麻鼓(芝麻月饼)和被誉为“素火腿”、“瘦火腿”的梅发兴酱干。

图片

位于孔垄东街的黄梅县第二高级中学创建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校名为黄梅县孔垄公立高等小学堂,1914年改为黄梅县第二高等小学堂,1955年黄梅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黄梅县第二中学。黄冈市示范高中,迄今为止,有119年历史。

责任编辑:宛灿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