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黄梅县是农业大县,素有“鄂东粮仓”之称,被誉为“鱼米之乡”;拥有80万农业人口、80万亩耕地,先后获得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油料大县、农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三产融合先导区、农村创业创新县等“国字号”荣誉;境内湖泊众多,盛产鱼虾,地理标志产品黄梅鱼面,来自古雷池的馈赠,吃鱼不见鱼,似面亦非面。
黄梅鱼面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朝时作为贡品连年上贡朝廷。据《黄梅县志》记载,黄梅鱼面的创制时间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始产于黄梅县下新镇渔村。相传黄梅县有一富人,有湖区亲戚来访,送以鱼,富人恐鱼腐,遂将鱼去皮、去骨,用石磨配以苕粉捣成泥,擀成面状,蒸熟、晒干、切丝而成面条状,它色如白银,久煮不糊,食客品尝后赞口不绝,取名捶鱼。之后黄梅渔民争相传颂,效仿制作,不断改进工艺,并命名以“黄梅鱼面”,作为节日佳肴和馈赠礼品。20世纪60年代,黄梅县下新镇国营水产收购站开始批量生产黄梅鱼面,黄梅县鱼面生产作坊也开始不断增加。
黄梅鱼面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黄梅县黄梅镇、下新镇、独山镇、濯港镇、大河镇、五祖镇、停前镇、柳林乡、杉木乡、苦竹乡共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黄梅鱼面的做法是将鲜鱼去皮,剁其肉至泥酱状,加一定比例的淀粉、食盐揉搓成面,将面分成团,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蒲扇大小的薄面饼,然后卷成卷,放蒸笼大火蒸20—30分钟,出笼后摊开,待冷却后用刀横切成薄饼,于日光下晒干而成。可单炖,加肉同炖,做火锅主料,亦可油炸而食。鱼面制作很有讲究,首先要选用青、草、鲢、鲤等鱼肉和上等白面、玉米粉,再拌上麻油、细盐,经过揉、擀、蒸、切、晒等工序精制而成。鱼面形状似普通面条,但更精细,以色香味形著称,为湖北特产中的精品。
黄梅鱼面味鲜可口,营养丰富。以鲜鱼肉及红苕(红薯)粉为主要原料,因而成品富含人体所需蛋白质、钙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低胆固醇、纯天然的绿色营养食品,有健脑、降血压、预防冠心病等多种功效,经常食用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适合各种年龄阶层的人士食用,尤其是哺乳期妇女。其面色青或淡黄、光滑油润;形态是条状且均匀一致;具有鱼香鲜味、无霉味、酸味及其他异味;久煮不糊,口感劲道,炸食酥口焦脆、炒食柔软爽口、不粘牙,黄梅鱼面主要营养指标蛋白质要求大于8%以上。
生产黄梅鱼面所用的红苕粉也有独特的地方,是产自黄梅县独山镇等乡镇的红苕,黄梅县独山镇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使独山红苕具有个头均匀,表皮光滑,颜色鲜亮的特点。不仅淀粉含量高、产量高,还具有高抗黑斑病、抗根腐病、抗薯瘟病等优良的综合性状,具有良好加工性能。它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糖,据专家称,属防癌保健食品。生食脆甜,熟食甘软、清香。白皮红心、红皮红心为苕中上等品。
鱼面加工的水是取自黄梅县垅坪水库的天然矿泉水,垅坪水库的水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检测含有偏硅酸(浓度在30.6—60.9毫克/升之间)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锂、锌、溴化物、游离CO2,还有钙、钾、硅酸根离子等,口感独特。根据1999年国家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检测标准,龙感湖水质无论是PH值、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氧化物、溶解性铁、溶解氧含量,还是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都达到了国家地表水二级以上水质标准。水环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真实地反映了龙感湖具有水草茂盛、湖水清澈、人为活动干扰极小的特点,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优良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保护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持着自然或半自然状态,为水生动植物特别是鱼类提供了极佳的栖育场所。
黄梅鱼面的生产时间季节性较强,基本在每年的九月份至来年的五月份,因为独山红苕要在十月份收成,十月之后捕捞的鱼也是最肥美的,鱼面加工后的晾晒气温在25度以下,不能暴晒,在春秋冬季节最适宜。
2014年,黄梅鱼面年产量达2500多吨、产值近亿元。有4家现代化鱼面加工厂,年产量2000多吨,产值8000多万元。另有家庭作坊式生产300余家,年产量500多吨,产值2000多万元。清宣统二年(1910年),黄梅鱼面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质奖。2007年,黄梅鱼面获第四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最佳畅销奖和“十大特色农产品奖”。同年,获首届湖北大别山农产品进超市对接会“优秀产品奖”。2009年,黄梅鱼面获得第六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全国知名品牌农产品奖”。2014年04月0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黄梅鱼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