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来凤县老虎洞电站:穿越一个甲子的红色回忆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5-30 10:36:16

一座水电站,承载着无数的记忆与故事,一个甲子的红色回忆如同一幅画卷,悠久长远。略显陈旧的生产车间,在1958年12月建成投产,从此点亮土苗山乡第一盏电灯;长长的石制渡槽,将汩汩水流注入万亩农田,望水村从此与水相伴。

在这里,共和国的第一代建设者们战天斗地,喊出了响亮的号子。明亮灯光下,土苗儿女曾跳起过欢快的摆手舞。斑驳的巨大条石、老旧的发电设备,虽然缄默,却春风化雨般诉说着水利水电造福一方的红色故事,讲述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案例。老虎洞电站——让我们明白,时间不是财富,回忆才是。

图片

图为老虎洞电站发电前池及生产车间

在工业遗产中寻找能源人拼搏奋斗的足迹

“满城电灯一起亮,男男女女像赶场;地下花针捡得起,老老少少喜洋洋。”66年前,老虎洞电站(又名来凤县水电站)投产运行,当1500余盏路灯同时亮起,世居大山深处的土苗儿女们第一次认识了电。从那天起,湘鄂川黔边区各县前来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追求光明的种子自此也播撒在了各族人民的心窝里。

让我们回溯到68年前的元旦日,随着一声炮响,数以千计刚刚走上合作化道路的土苗儿女们,拿上自家的锄头、铁铲、钢钎等劳动工具走进工地。人声鼎沸中,恩施地区第一座水电站破土动工了。

“刀切明岩大工程,千锤万打叫山崩。决心打开老虎洞,堰不修好不收兵。”“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张富清与妻子孙玉兰,此时也加入到水电建设的滚滚洪流中。时任来凤县百纺公司经理的张富清,带着单位职工奋战在引水渡槽修筑的队伍里,手里的钢钎、大锤,一点一点劈开巨石,再一点一点凿成基石,搬运、垒砌……日夜不停。妻子孙玉兰回忆道:“电站修建时,我经常参加义务劳动。在关渡口(团结桥)那里,用背篓背着河沙,送到2、3公里远的老虎洞。有时,一背就是两三个月,都是自带水和干粮。”

重峦叠嶂、一眼望不到边的武陵山区,交通几近于无,工业如同一张白纸。电站建设所需的水泥、钢筋、设备只能经有着千年历史的“茶盐古道”,从长江入洞庭、到沅陵进湘西,逆流停靠在酉水河卯洞渡口后,再依靠人力转运50余公里,抵达老虎洞电站建设现场。如今,那巨大青石垒砌的发电前池、水泥浇筑的压力钢管、青砖修建的生产车间,依然牢牢扎根在蓝山脚下。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木料、每一台设备,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承载着宝贵的红色基因,铭记着奋斗的历史。

图片

图为穿城而过的老虎洞电站引水渡槽

“来凤县带水字的地名很多,有绿水、漫水、活水。就在城郊还有一个望水村。”国家能源集团湖北恩施水电公司来凤县管理处负责人黄卫华这样介绍。“那里还有一个小众的网红点,一条笔直的足有2、3公里长的老渡槽,成为一些年轻人拍摄怀旧人像照的好去处。”

1958年3月,老虎洞电站竣工建成后,发电尾水沿着渡槽一路源源不断地送至土堡乡、活水乡,也将丰收的喜悦送进了望水村老百姓的田间地头。

随后,面条厂、印染厂、煤矿等一批小工业相继投产。得益于机器的精细化加工,老虎洞面条凭借优质的水源和细腻独特的品质,深受当地人民喜爱。时至今日,依旧是恩施州八县市最畅销的品牌。

电从此融入生活,开启了“老少边穷”地区能源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艰辛历程,见证了单一化农业经济逐步向多元化综合经济转型的壮丽诗篇。

在工业遗产中传承踔厉奋发的时代精神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蓝山脚下绿树成荫,处处鸟语花香。漫步在青石堆砌引水渡槽之上,就在脚下,还隐藏一处历史古迹——“伏虎洞堰”。

据来凤县志介绍,清乾隆七年(1742年)来凤知县张冲为解决当地农田灌溉问题,在这里修渠引水,灌溉农田1500亩,史称“张公堰”“伏虎洞堰”。随着时间流逝,引水渠年久失修,仅能灌溉农田50余亩。新中国成立后,老虎洞电站引水渠在旧有渠道基础上进行改建,将木制渡槽改为了如今的青石砖混结构。电站建成投产后,水库承水面积140万平方米,蓄水25万立方米,灌溉农田12000多亩。

截至目前,老虎洞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第一批兴建五座小水电站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水电站,也是全国产化设备的一座水电站。至今仍依稀可辨的设备铭牌,标注着日期、参数和生产厂家及厂址。时光流逝,大多数国营工厂在改革的浪潮中逐渐消逝。但水工、建筑、机组实物保存良好的电站,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荣光,保留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在历经改革风雨数十载的今天及今后,对于研究新中国工业发展史、湖北省工业发展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图片

图为老虎洞电站发电前池

作为湖北省、恩施少数民族地区能源工业的开山之作,老虎洞电站更起到“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应。1959年,张富清调任三胡区任副区长。三年自然灾害,他经常奔波在抗旱救灾的路上。田地里颗粒无收、老百姓饱受饥饿之苦。他再次来到老虎洞电站参观学习,并以该站为参照,带领400余名社员开启了狮子桥水电站的建设,留下了妻子孙玉兰3年积攒两斤清油,无私奉献解饥愁的感人故事。

1964年,当开闸放水一声令下。600多米水渠沿途灌溉了数千亩农田,社员们站在田坎上笑开了花。水轮发电机转了起来,三胡区集镇和附近两个生产队的电灯亮了起来。

武陵山脉的夜空,星星之火不断点亮。一批批有着同样信念的共产党员,勇闯深山峡谷拦河筑坝,用行动书写水电人的精神,用成果致敬每一代的奉献者。老渡口、云口、龙桥、长顺……一座座带有国家能源集团标识的现代化水电站,如同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落在巴山蜀水间。国家能源集团湖北恩施公司的员工们默默传承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奉献光明”精神,牢牢扎根在深山峡谷,甘做本自无人识的一朵幽兰。

图片

图为老虎洞电站生产车间

工业遗产承载丰厚的历史内涵,老虎洞电站展示出老一辈水电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看今朝,湖北恩施公司成为恩施地区能源保供龙头企业,赓续“不怕牺牲、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淡泊名利、乐观向上”的红色精神,时刻践行着国家能源集团“能源供应压舱石、能源革命排头兵”的使命。

如今,该站被列为湖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首批省级工业遗产,国家能源集团首届工业遗产,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成为了国家能源集团的一张红色名片。

一个时代的落幕总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老虎洞电站归于沉寂,预示着能源建设翻开了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北恩施公司将扎实开展好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丰富文化遗产内涵、讲好文化遗产故事,将“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奋力谱写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融入职工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守护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绘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田金艳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