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武穴市地处大别山余脉南麓,长江中下游北岸,位于北纬29。50,-30。13,,东径115。22,-115。49,。
港城武穴地扼吴头楚尾,素有“三省七县通衢”、“鄂东门户”“入楚第一港”之称。繁华的武穴市恰好位于神奇的北纬30。,长江中下游黄金分割点上。武穴地貌丰富,北部高山(大别山余脉横岗山、太平山、层峰山)、中部丘陵、南面为长江冲积平原。武穴市历史悠久,已有1430余年建置史,是由湖北省黄冈市管辖的县级市。
武穴市的前身是广济县,广济县始设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10月27日),唐玄宗李隆基敇封佛教禅宗四祖道信诞生地永宁县的新县名——广济县,用佛教用语“法力广大,普济众生”炼“广济”二字做新县名。
广济县上朔永宁县(公元579年),也就是北周大象元年设永宁县县治梅川,为期望和平以志天下,称为永宁县。禅宗四祖道信诞生在永宁县衙西厢房,他父亲也就是永宁县首任县令司马申。目前武穴市共有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梅川镇,2016年获批。3个中国传统村落:梅川镇同心村2013年获批、龙坪镇花园社区2014年获批、石佛寺镇武山寨村2018年获批。近年来,武穴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古村落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保护工作方针,使武穴市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广济县治梅川镇,其文化之昌盛,首领鄂东;其历史之久远,直溯隋唐。梅川镇文物古迹众多,如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知县李肇梅奉命督建“梅川书院”,择址南山,与唐馆并列,与考棚衔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义学址。后为广济县中奠址之处,今址为梅川高中。位于梅川河沧浪桥外的沧浪书院,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金坛虞学灏建。取“沧浪之水”可以“濯缨”、“濯足”之意,以训后生治修身。浙江名儒石韫玉于中讲学数年。乾隆五十年知县婺源人王鹏南曾重修。清代魏洪宾《题沧浪书院》有名句:“灵山积翠浮书幌;梅浦清流入砚池”。1934年毁于洪水。广济考棚:见证了广济县科举文化繁荣的鼎盛。西厢房:公元580年,四祖道信诞生梅川西街永宁老县衙西厢房。广济县衙:梅川为县治始于北周,赖惠山依托,仗梅浦、清流二水交汇环隔。状元桥:位于广济县衙浴佛井东侧,千年东门,目睹历代沧桑巨变。“天下第一佛井”的“浴佛井”,1999年9月23日,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佛教名僧本唤大师拜谒此井,曾高呼“中国禅宗源道信”。有明一代梅川无城门,直到清康熙甲辰年始筑土城立四门:东门(旸谷)、南门(明都)、西门(西成)、北门(会元)。广济历史上诞生了两位会元,第一位会元就是梅川镇十字街人舒其志,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舒其志全国会试第一,高中贡士第一,梅川北门会元门及牌坊,就是为表彰舒其志而建。第二位就是龙坪镇人金德嘉(1630-1707),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全国会试第一,高中贡士第一,简称会元。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和宋关佑农民起义以及1938年日本侵华战争,致使梅川镇古建筑惨遭破坏,古建筑荡然无存。
梅川镇风景秀丽,旧广济十景梅川有三,“灵山浮渡”、“梅浦清流”、“白石堆瑶”。耸翠的横岗山顶寺庙建筑群倒影在梅川水库中,山光水色,尤如人间仙境。地灵人杰,梅川镇诞生了四祖道信;南宋进士游侣(1185-1280),官至刑部左侍郎;戒毒神医杨际泰(1780-1850);辛亥革命元老、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居正(1876-7951);北洋政府黎元洪总统府秘书长饶汉祥(1883-1927),饶汉祥故居仍矗立在武穴滨江公园;新中国外交部长陈家康(1913-1970)的父亲实业家陈云山创办了广济县第一家电灯厂;一代鸿儒夏禹侯曾任汉口市政府财务主任,后回乡在梅川镇教经馆20余年,门生遍及广济县上乡;鉴湖女侠秋瑾闺蜜广济教育家吕慧英;还有晚清廉官刘燡为官清廉号为“刘青天”,其后裔为国学大师刘博平;还有明隆庆进士监察御史刘天衢执法公正,明万历十年御赐“乌台执法”石匾仍高悬刘氏宗祠,刘天衢后升任山西按察使;清初诗人张仁熙与王士贞齐名,他保护了黄州赤壁。梅川镇文家街因广济教谕文天祥胞弟文天祯而命名,文昌馆为明万历年间所建。因多种原因,梅川镇古迹不多,但坊间传闻有“一圣庙,二兴阁,三眼井,四城门,五牌楼,六座桥”之说,圣庙,指的是老县衙左侧,后改为中山纪念堂的圣庙。民国二十七年被日本鬼子飞机炸毁;“二阁”是指文昌阁和魁星阁。文昌阁被日寇飞机炸塌,魁星阁三层高,被飞机炸得只剩两层,2000年梅川高中将其重修;“三眼井”与“悦华酒楼“于同一天遭到厄运;“四城门”均毁,其中东门于 1999年仿建;抗战前,“五牌楼“有两牌楼立于县街附近,两牌楼在十字街,另一牌楼在圣庙附近,均毁;“六座桥”中的仁寿桥,1954年被洪水冲垮,桥头字纸炉亦被冲走,后续建。文家街桥1979年兴建自动蓄水闸时重建,现仍完好;戴家畈桥在八样十年代初集镇建设时被拆,改为暗渠;沧浪桥1934年被洪水冲垮;文昌桥水毁后,因董家畈举垸移址,已失去了桥的作用;春风桥依然原装,仍旧春风得意。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丁炳权为辛亥元老居正建设的“觉生公园”因居正字觉生而得名,1938年毁于日本侵略者炮火。梅川镇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的原则,落实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切实做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与新区建设“一张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一盘棋”,项目建设与规划布局对号入座,绘就和美乡村“一幅画”,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古村落梅川镇同心村重点保护。位于横岗山脚下的同心村古木参天,浓荫匝地,粗枝密叶掩映着百年古宅富公祠古色古香,富公祠内“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氛围浓烈。已争取国家项目资金300万,整合乡村振兴资金350万,累计投入650万,硬化、绿化、美化,加大百年老宅保护利用示范,防灾安全保障、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变、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五大建设项目,同心村每年接待观光游客3000人以上。
千年古镇龙坪镇位于武穴市东南部,与九江县城子镇隔江相望,古称鸿垴洲。因地处江浒,江堤多处溃口,冲成许多龙凼,现存朱河村王陈龙凼和花园社区金家龙凼。明朝时称“龙凼”为“龙坑”,明嘉靖时为景封地,以“坑”字不详,遂改龙坪。明兴至成化、弘治年间,古镇编户三千七百有奇,土著家累千金者,不可胜数,富商巨贾,舟车辐辏,学官弟子逾百数矣。龙坪隋唐开埠,明清鼎盛,历史悠久,绵延千年,龙坪镇花园社区是镇政府所在地。依江而建,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花园社区文化底蕴厚重,有广济第一座书院“江汉书院”,书院石碑仍在。江汉书院,明代嘉靖年间建于龙坪镇。黄梅名士瞿九思于中讲学多年,著书二十多种。书院左有仰瞻窝,中为敬义堂,右为文昌阁,西有“六贤祠”,内供胡应中、胡士容、冠学海、金之纯、李起观、金德嘉六名贤士。有“扬州八怪”系列画家之一闵贞,有仁商义贾熊尧轩,有一代名儒康熙会元金德嘉,因此花园社区荣获全国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称号。花园社区传统建筑是以当地石材、青砖、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其传统民居建筑是明清时期的汉族文化的缩影,并结合该地域容易取得的建筑材料而营建的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龙坪镇花园社区现存79幢清代及民国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有8幢,它们张富记大屋、民国王家大屋等,还有古井、古桥、古榆树等特色构筑193处,现保存完好的当属清康熙会元金德嘉故居和义商熊尧轩的熊家大院。金会元故居有400余年历史,砖木结构,一进四幢共分门厅、前厅、中厅和后厅。各厅之间“天井”相接,南北两侧都建有耳房、厢房和偏厅,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充分体现金家主人的儒家学派思想。熊家大院有300余年历史,砖木结构,一进五幢共分为门厅、前厅、中厅、戏台和享厅,各厅之间相接处均有天井,寓意“四水归堂”,南北两侧各有厢房,整个建筑恢弘大气,充分体现熊家主人富甲一方的雄厚财力。
花园社区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银丝油面龙坪独有,洁白晶莹、绵软悠长、营养丰富。说起“银丝油面”还有个典故,很早以前,大家都叫油面,后被清朝硕儒、帝师(雍正皇帝的老师)金德嘉作为家乡特产带到京城孝敬康熙皇帝,康熙食后龙颜大悦:“此乃银丝油面,名符其实,应列为朝廷贡品,每年冬春两季需向朝廷进贡不得有误也”。自此“银丝油面”便响彻海内外。龙坪“鼎罐”(方言:锣罐)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罐形圆圆,铸铁产品,煮饭香甜。由江西藉的孙墩品来龙坪首创“孙永丰”炉坊,以铸造鼎罐、法器和农俱为主。鼎罐远销安徽、江西、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其法器工艺除本国之外、还远销至东南亚、日本、印度等国。“木屐”更是龙坪的文化遗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武穴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龙坪的木屐,武穴的伞,兰杰的“假儿”(指姑娘)不用撖(方言:挑挑拣拣的意思)。其工艺精湛,美观实用,虽说是粗布加厚密纳而成,但需经过三道桐油沁面和一道清油光面,每做一道工序要经过凉晒、打磨方能进行下道工序。然后选上等的硬木镂空做成与屐面吻合的屐底,屐底四角钉4颗铁钉,大约有一寸高,再将做好的屐面屐底用包铁钉牢,并对屐板和交合处最后再做三次桐油沁染,直至木屐盛水不漏方可大功告成。
近年来,龙坪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古村落保护工作,采取六项举措强力推进保护古建筑修缮和保护工作。1、2014年5月,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湖北佳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对金会员故居和熊百万故居进行文物保护工程勘测并设计维护方案,对建筑现存问题进行剖析,分析残损原因,并对屋面维修、木构架维修、井石工程、防虫防腐处理等给出了专业性指导意见与对策。2、投资2000万元,对花园社区5.1公里道路进行硬化刷黑、划线,人行道铺设透水砖,绿化。金家龙凼清淤13000m,南岸护砌200m,新建水中曲桥100m,景观亭一处。改造后的花园社区,路面平整,街道两侧干净整洁,白墙灰瓦徽式墙壁别具特色。植被丰富,绿化完好,村容村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3、拟投资1000万元修缮熊家大院、金会元府以及34幢明清建筑。委托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湖北佳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对文物建筑制定《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遵循“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结合原有建筑布局、形式、结构、材料等,对地面、墙体、梁架、屋面、门扇进行大维修,对残损的南北厢房进行重建,对缺损的构件予以补齐,对受力构件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固处理,柱虫蛀腐朽处做墩接、镶补、拼接和铁件加固等,对修补和新增构件的油饰的部位力图做到总体风格新旧一致。尽最大可能利用原材料,保存原有构件,使用原工艺,延续文物的历史信息和时代特征。4. 将“会员文化”、“古镇文化”融入到三条示范街建设之中,共计投入800多万元打造了大理石材质的“会员故里”牌楼、“九龙盘绕送祥瑞”、“双龙戏珠”、街头文化墙、百米文化长廊等多处景点。5、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对文昌路按照明清时期龙坪建筑风格对临街建筑进行量身设计,按照“五个统一”的模式进行改造,即统一实行改造,统一采用仿古灰色条形瓷砖,统一装饰成翘角飞檐,统一青花格窗,统一骑马墙造型。对会员路延伸线,实行统一建设,建成为明清仿古建筑商业街。6、对传统村落消防安全勘察评估情况、消防安全突出问题进行商讨,制定消防安全对策措施及技术解决方案,动员借用科技手段做好传统村落火灾防范,提升村内消防硬件,做好消防物资的维护与保养。上门教村民如何使用消防器材,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石佛寺镇武山寨村古村落位于武穴市境内武山湖东岸,原以廖宗泰大垸为名,今以境内武山湖中小岛武山寨命名,现有4个自然垸:、廖宗泰垸、武山寨新区、廖祥垸和程秀一垸。
“水泊武山,渔家古村”的廖宗泰垸,自1272年建垸以来,至今已有752年历史,南宋开庆元年(1259)廖万一携妻带子,自江西奉新宦游广济,落户武山湖东岸段塘村。南宋咸淳11年迁到武山湖北岸朱家村,并以长子廖宗泰名字作为村名,宋元时期,村民垦荒辟田,下湖捕鱼为生,茅房土屋居住,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稳定,村民生活富足,开始建筑青砖瓦屋,清嘉庆十五年(1810),村民集资建祠堂,硬化中巷铺成青石板路,1916年重修的祠堂雕龙画凤,富丽堂皇,廖宗泰垸东南西三面环水,只有北面一条路进出,且路边巴茅如墙。廖宗泰垸为丘陵湖泊地貌,垸处山环水抱中央平坦之地。选址建村遵循“负阴抱阳”“前有水照,后有靠山”的风水学理念,特别是村前武山湖中的鲤鱼寨,现称“武山寨”与东北山丘环抱村落“藏风聚气”,廖宗泰地处“莲花宝地”,周边山坡如莲花花瓣,村建筑地状似莲花花蕊,且村南北龙头山,北有虎潭嘴,有虎踞龙盘之势。背山面湖,气候暖湿,沃地宜粮,湖泊可渔,是理想的鱼米之乡。碧水辉映,绿树垂荫,依山面湖适宜人居,廖宗泰垸三面环水,只有北面一条路,易守难攻,故能巧妙躲避战乱,守护家园,这也是廖宗泰古村落保存相对完好的原因,民居多有徽派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以堂屋为中心,两边厢房设置卧室,,整合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庄重典雅、富丽堂皇。
“耕读文化”整合村落建设之中,廖宗泰垸周边环境优美,有境内的武山湖为古长江九大要穴之一,是古彭蠡泽遗留的最后一瓢水,水面2.27万亩,位于村南,湖中天然岛屿形似鲤鱼,古称鲤鱼寨。后因秦末英布起兵于此,英布自称“武王”,故改为“武山寨”。察山位于村北,最高海拔73.9米,察山建有寺庙,为佛教禅宗察山派圣地。察山延伸两条支脉:一条位于村东,从北至南有木鱼山、皇伞山、八婆林、庄屋边、王家山,另一条为村来龙主脉:木鱼山、乐家村、大窑垴。两条丘脉间的田垄延至武山湖东汊,东西两条湖汊直至大窑山下,包绕村庄。武山寨有古寺——武山禅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古橡树林位于村北大窑山东侧,共有12棵,树干围粗1.5米左右,树高10米,树林有300年历史。橡树也叫神树,守护着神秘的武山寨。武山寨还有元代古墓万一公墓,为廖宗泰一世祖廖万一墓,墓碑如镜能照见湖中的行船。
古明人窑为明张献忠官兵墓,位于村北,距村100余米,明崇贞十六年(1643),廖宗泰垸村民廖绍南抗击张献忠,歼灭其官兵200余人,后挖两个大窑将其掩埋。
武山寨古渡口位于村西南,建于清代,为方便村民上武山寨祭拜和种地而摆渡。
石佛寺镇武山寨村在石佛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统筹古村落保护和和美乡村建设,截至目前争取国家古村落专项保护资金60万,武穴市财政和美乡村建设奖补资金80万,整合其它资金共计480万,计划投资300万搞民宿,将传统古村落武山寨打造成集百年风情,千年渔村,万年湖山为一体的文旅整合发展的传统古村落,未来,武山寨必将成为武山湖旅游景点中一个新亮点。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