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仲宣楼位于襄阳古城东南角城墙之上,它是为纪念东汉“建安七子”王粲所建,又名王粲楼,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和岳阳楼一并称为“楚天四大名楼”,登楼四望,河山形胜,尽收眼底。
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后立为太子,天资颖慧,5岁遍读五经,博览群书,酷爱文学,主持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在文学上的贡献使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被谥为“昭明”,史称“昭明太子”,而昭明台则是为纪念萧统所建。
元末明初,当明军攻占襄阳后,部分城墙被毁坏。于是在明朝初年,朝廷颁旨维修襄阳古城,为加强整个城墙的防御能力,将襄阳城墙北移,紧邻汉江,又把城池向东北扩展,增设了震华门。据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此城门"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修之",由当时的镇城大将邓愈负责修筑,以拱卫襄阳东北安防。因为城门洞长达34米,人们称它为长门,并享有“48步不见天”的美誉。
襄王府是为明朝襄藩王建造的府邸,历经七代八王。最早的襄藩王是朱瞻墡(1406年—1478年),他是明仁宗嫡三子,正统元年(1436年)将王府从长沙迁徙到襄阳。三次和皇位擦肩而过的他,被赞“明朝最牛皇叔”“天下第一贤王”,襄王一脉在襄阳历经七代八王,共计205年,见证了大明帝国中后期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
单懋谦生性聪颖,自幼随祖父读书,其祖父常常教导他要读圣贤书,还应身体力行,关心时务,拘泥于文艺章句不是读书的目的,因此他学以致用,历经礼、工、户、吏、刑五部,终至相位。人称“三代帝王师”。单家原在襄阳东津镇居住,发迹后居于襄阳城北街,也就是现在的单家祠堂。单懋谦位极人臣,但为人却极为低调内敛,谨然自守。清廷在其身后给予了“学问优长,持躬端谨”的盖棺定论,民间对其也有“清俭缜密” “立朝以清节名”的评价。
来源:襄阳古城发布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