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王葆心 著,冯天瑜 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鄂东罗田县进士河中部,坐落着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落。这里曾经古藤盘曲,所以小村落以古藤冲为名。后来村民富裕,楼房蔚起,村落就改名为古楼冲。古楼冲背东南朝西北。所谓“冲”,其实是村落前的一条小溪。小溪从东山的宋家冲屈曲而下,溪水潺湲清澈,向西汩汩而流。溪河两岸,林木蓊郁,高低起伏,塆落民居掩映于绿海之中。清代同治七年,这里诞生了一位国学大师,就是本文主人公王葆心先生。王葆心大师中年后将门前小溪命名为“窈溪”,还亲自写了一篇《窈溪铭》:
青苍撑空,矫若游龙。我先人恐遂飞去,锁之以村外之二虹。翕晴吐雨,山嵬石穹。竦壁展席,五丁无功。瀑渲潭寂,翛然天风。我坐其间,上窥鸿蒙。古路幽悄,但与云通。枕吴山而汇楚水兮,洗顽犷而孕冲融。其显也,泽旁沛而四达;其隐也,环以四山耕凿之村翁。
我这里尝试将铭文译作现代文:
清苍的山峰,撑起了天空,
弯曲的溪涧,像矫健的游龙。
我的祖先唯恐小溪飞走,
在村外,以两道如虹之坝来阻封。
晴天收拢,雨天吞吐,
山峰崔嵬,怪石穹隆。
侧面壁立,下面如铺席,
五丁想开凿,也劳而无功。
瀑布渲染,潭水幽寂,
无拘无束的,是四面的天风。
我坐在小溪之间,
仰头察看日出之东。
古老的小路,幽静清悄,
与天上的云层相通。
溪涧枕着吴山,汇集楚水,
洗去顽劣粗野,孕育水波溶溶。
显露处啊,如泽沛水流湍急;
隐伏处啊,环绕着四面山中耕作开凿的村翁。
王葆心先生的铭文,既体现了热爱家乡的深切之情,也隐然展现了不甘蛰伏山野,欲如溪流一般冲破阻封,走向广阔学术天地的志向。由此开启了成就我国清末民初一代国学大师的历程。
一、读书、教书、著书
2021年,我受县政协领导委托,注译校理王葆心先生的两部著作:《天完志略》《蕲黄四十八寨纪事》。由此对王葆心的生平事略、学术思想、著作成果等进行了大致的了解。感佩之余,试作讲述。
▲王葆心先生
王葆心(1868—1944年),字季芗,号晦堂,晚号青垞,湖北省罗田县大河岸镇古楼冲村人。早年肄业经心书院、经古书院和两湖书院。光绪癸卯(1903)年,乡试第三名举人。先后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主事。民国时曾任北京图书馆总纂、湖北革命实录馆总纂、国立武汉大学教授、湖北省国学馆馆长、《湖北通志》总纂、罗田县志馆馆长兼《罗田县志》总纂。去世时,董必武亲撰挽联吊唁:“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中央政府发来褒扬令:“鄂耆儒王葆心,性行肫笃,学术渊深。早年从事著述,即同情革命,激发民族思想。民国后,屡经患难,艰贞自矢,志节嚼然。其掌教近三十年,著书达数百卷,实是矜式士林,有功来学。兹闻溘逝,悼惜良深。应予明令褒扬,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用示政府彰闻耆贤之至意。”
▲王葆心先生墓
王葆心先生的四女儿王醇,对他父亲的一生曾有十二字的评价:读书、教书、著书,爱国、爱乡、爱民,高度概括而且非常贴切。读书、教书、著书是形而上的人生历程,爱国、爱乡、爱民是形而下的思想感情。
王葆心从同治十一年(1872)五岁入本乡私塾,到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十岁时,在两湖书院修业期满,求学整整二十五年。他另外在私底下到底读了多少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了解他的人,称说他学富五车,读书何止破万卷,是饱学之士。他读书有三大特点:一是惜时如金。不喜走亲访友,不喜与人闲聊,不喜过问家事,不喜人乱翻他的书。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二是包揽重载,学以致用。王葆心认为,“学不可以偏废”,他在义理、辞章、考据等方面都能卓然成就一家之言。他曾在给北师大读书的从侄王延杰的一封训示信中谆谆告诫:“才华清苑者,可作文人;包揽重载者,可作学人。汝愿为文人乎,愿为学人乎?若愿为学人,则切勿作浅水轻篙、徘徊容与之态。”他主张无书不读,无学不窥,然后由博返约,融会贯通,独立创见,不能只限于一经一史、一文一诗。他主张作“学人”,不主张作“文人”,总归要“学以致用”。在日寇陷落武汉之前,他的好友及子侄们担心他的安全,劝他避地后方。他则历指鄂东的山河形胜和历代用兵的要略,详细分析日寇到罗田的进军路线和占据时间,实际情况和他预计的完全吻合。三是旁征博采,聚沙成塔。这既是方法论,也是目标指向。他博窥经史子集,广览中外各种著述,感触时事,发愤总结经验,积累成诸类学术结晶。
王葆心先生教书的经历丰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两湖书院修业5年期满,被聘为钟祥传经书院院长;
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罗田县长石啸山聘为义川书院院长;
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秋分任黄梅调梅书院院长、汉阳晴川书院院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回罗田任义川书院院长;
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汉阳府学堂教习;
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汉阳府教习的秋天,中乡试第三名举人;
光绪三十年(1904),在高祖王高耀祠堂创立进士河第一丙等私立小学堂,生徒很多;
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武汉黄德道师范学堂教员;
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汉阳府学堂教习;
光绪三十三年(1907),被张之洞上奏推荐任礼部司务厅行走,兼京师大学堂及优级师范学堂教习,后任学部主事;
民国六年(1917),应罗田县长漆滨邀请,任义川书院院长,随之改任学堂堂长;
民国十一年(1922)至民国十八年(1929),先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湖北国学馆馆长、武汉大学教授。
王葆心从教二十多年,无论在书院或学堂,无论中学或大学,无论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都殚精竭虑,卓有成效。他的教学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计划周详,教学得法;教研结合,以研究丰富教学;面向实学,纳入西学;尊师爱生,传承精神。
王葆心对国学、方志学、经学、史学、战争学、哲学、民俗学、教育学、目录学等均有深入研究。他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著作上,平生著述一百七十多种。精勤明毅,学养宏博,著作等身。从内容来看,他的著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这里每类列举几部代表性作品:
国学、文学类:《古文辞通义》40卷,《明清两代湖北文征》24卷,《湖北诗征长编》,《青垞诗文集》30卷,《藏书绝句》1卷,《两太史骈文鈔》。
方志类:《方志学发微》24卷,《修志通则》1卷,《重修湖北通志条议》1卷,《采访志书条例》1卷,《拟订江汉道属各县县志纂修通则》1卷,《虞初支志》,《重修罗田县志稿》。
▲《方志学发微》
历史类:《历史讲义前编》2卷,《史学图表》1卷,《两淮盐商列传》《长芦盐商列传》共3卷,《清代疑案小记》1卷,《燕京近古朝市丛载》3卷,《满珠野史》1卷,《补遗》1卷。
军事战争类:《天完志略》9卷,《蕲黄四十八寨纪事》4卷,《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7卷,《罗田靖乱记》4卷,《罗田团练始末记》5卷,《宋季淮西六寨纪事》1卷,《发军初起异同荟笺》4卷。
经学类:《经义策论要法》3卷,《历朝经学变迁史》5卷,《经学研究法前编》3卷。
政治类:《中国政治改革动机论》1卷;《湖北民军实录长编》若干卷,为官书,稿存政府。
礼仪类:《大清通礼笺注》1卷,《通礼民礼条议》2卷,《民礼丧礼二仪释书对照辑录表》1卷。
教育类:《中国教育史》,《州县兴学提纲》6卷。
风土、人情、日记等杂类:《晦堂无隐录》6卷,《近世事笺》4卷,《续仿今言》1卷,《续汉口丛谈》4卷,《再续汉口丛谈》,《窈溪旧话》30卷,《汉浒金石小记》2卷,《江汉献征录》,《东安遗稿》,《晦堂38年日记》(自1889至1935)33册。
《文辞通义》是王葆心以“十余年精力所萃”,积而成之。诚为国学经典。全书萃集唐宋以来各家关于文学观、文学批评、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的言论,进行评点指要,用来启示学习古文辞的途径。共分六篇:解蔽篇、兖指篇、识途篇、总术篇、关系篇、文例篇。此书初稿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学术界评价很高,认为它采集精博,篇目详备,兼有文学批评、国文典、文学史之长。文学家林纾誉为“百年无此作”。王先谦称赞为“今不可无之书”。河南重印发行全省各学校,广西省用作各高等学堂教材。
《方志学发微》是我国方志学的扛鼎之作。王葆心动笔于1922年,成书于1936年,全书约五十万字。共分七篇:一为取材篇。二为纂校篇,前主后附,合为1卷,摘选清代名家修志的章程、议论,并按次分为专论、兼论,逐一附说于后。三为导源篇,从地理、史学、经学、文学、杂家各个方面考察方志的远近渊源及流变。四为派别篇,根据宋、元、明、清修志历史发展,依次阐述明清以来旧派修志体例,清雍正、乾隆以来新派修志体例,新旧两派以外自成一家派别的修志体例。五为反变篇,列举修志主张改变的前说、前例,对新派、旧派改变前志的做法作具体的比较。六为赓续篇,列举修志主张赓续、不主张更张的前说与陈规,分别举例说明旧派与新派在续修方法上的不同。七为义例篇,主要选取近时代新派中有所创新的义例和有关的议论,兼采旧派和别派中可取的体裁加以评述。
王葆心先生读书、教书、著书一体,学用一致,达到了人文学识和人生的崇高境界。
二、爱国、爱民、爱乡
《蕲黄四十八寨纪事》中有这样的爱国心声:“爱国之杰,其遗泽果及身而斩矣乎?若吾黄明季四十八寨诸豪者,吾哀之、痛之、景之、企之、仿之佛之。”“人谁无国?恶之、佩之,各依其神明所注之国而生贵尚与裁抑之心。贵尚、裁抑因乎国,斯不得不激励我人爱国之心。”王葆心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
在他一生的各个时期,或写诗文以抒发胸臆,或作策论以建言献策,或阐发事理警醒人心,充分显示了浩然滂沛的爱国情怀。甲午战争以前,他了解到英国依仗好望角通达印度、亚洲,航海事业日益发达,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国控制欧洲之航海权;而中国位于太平洋东部,海业发展渊源不及欧洲。出于强盛国势的考虑,他撰文建议扩张海权政策,提出了四条可行之策:一是利用彼我地利之政策;二是利用工商诸民之政策;三是利用彼我物产之政策;四是设立服务机构。这些政策建议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他提出,解决这些问题,首要是解放思想,可以说他是我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者之一;其次,他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扩大海权的设想,很有开拓性、指导性和可提作性;再次,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须有长期坚持改革开放,在困难面前不畏缩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今天看来,这些思想很有前瞻性。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时,认识到国弱民贫,仅靠八股取士难以得到富国强兵的人才,于是奏请清廷,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推行新学。王葆心觉得深合己意,迅速撰写《经义策论要法》,表达支持,并启发学生趋重时务,成为国家有用之才。1915年3月,王葆心为人写了一篇序言,题目是《海牙万国保和会约章序》,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又一体现。他以其渊博的历史知识,敏锐的视觉和思想,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警告国人要克服麻痹思想,牢记“忘战则危”的理念。虽然写作时间离现在近百年,但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甲午战争以前,王葆心有鉴于“俄情叵测”,写了《拟保高丽以防俄患疏》,揭露俄人“外托辑和,内存觊觎,恃其富强,久有封矢长蛇之志”。并结合实际,提出了防俄之策。他在文中的透彻分析,对时人认识俄国,克服麻痹思想,加强战备,巩固国防,很有借鉴意义。
此外,王葆心关于支持武昌起义、赞同民主革命、洞见政治改革症结、强化水师建设等思想轨迹,深切地体现了他的一腔爱国热忱。
在《天完志略》《蕲黄四十八寨纪事》等著作中,王葆心的爱民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天完志略》对在异族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寄予了深切同情。“汉族之衰以蒙古入主中国时居至极,蒙古对于极衰之汉族其凌逼亦至横。汉族对于蒙古消极之威权,其种族之感情亦最富。”这些论断揭示了元末汉族人民反抗越来越强烈,农民起义声势强盛,最终导致元朝灭亡的动因。他例举了蒙古人对汉族人民最显著的五种歧视情形:“地分之歧视”“军制重典之歧视”“职官之歧视”“庶民之歧视”“选举之歧视”。他对天完起义给予深切同情,对元廷极不平等的民族政策非常痛恨,表达了鲜明的爱惜底层民众的观点。“天完之谋自立,宁非迩日国民之厚幸,得不亟亟引进之欤?……可谓擅民族主义之先声。”
《蕲黄四十八寨纪事》的要旨是记述民众不堪摧残凌辱,抗敌自保。明末清初,蕲黄地区人民以山寨为据点,抗击流贼,壮大于反清复明的活动,止息于清兵的镇压。四十八寨大体以麻城东山寨为榜首,以罗田王鼎为首领,以保家卫国为旗号,以罗田山寨分布最为密集,以邻近蕲黄地区的皖寨为声援,以被屠城的黄州、武昌等地民众被杀戮最为惨烈,以寨破人亡为常态,以崇祯十三年到顺治七年的数年间山寨声势最盛,蕲黄人民以无数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勇往直前,成为王葆心笔下最惊心动魄的保家御敌的山寨战斗史事。《蕲黄四十八寨纪事》还为包括乐工、乡人、烈女等底层百姓在内的近百名在山寨战斗中牺牲者立了小传。这些,无不倾注他深厚的爱民之情。
罗田,始终是王葆心血脉所系、梦魂牵绕的桑梓。他22岁以前一直在故乡生活,读书。后来多次返回家乡,并在七十六岁时在故里辞世。先后六次在家乡任职:三任义川书院院长、一任义川书院学堂堂长、一创私立小学堂、一任《罗田县志》总纂。他倾力搜集、整理、保存乡邦文献。他曾说:“这些乡邦文献散佚已久,此时不为搜集,再等何时?吾人将何颜以对先人于地下!”他于1930年向时任湖北省主席夏斗寅建议:“保存乡邦文献,刊印乡贤遗书。”夏斗寅欣然同意。于是他礼聘硕儒多人,筹编《湖北文征》,亲自担任总纂。历时九年,完成元、明文稿250卷及部分清代文稿,为湖北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1938年到1944年,王葆心避乱罗田时,受县长陈桐如委托,不顾年高体弱,集中精力编纂《重修罗田县志稿》,参究其它县志、府志、通志、一统志,注重材料、考订、体例。编写成书稿时,共300多万字,因其病发,为汪姓纂修者拿去。后遗失。这是罗田历史文化的重大损失。后经他女儿王琪追索,找到部分章节,并送省保存。有《嘉靖罗田县志新订》《罗田沿革表》《罗田沿革图说》《罗田宋元明艺文总目》等,这是罗田民国以前历史最后的方志资料,至为珍贵。
清末湖北布政使梁节庵曾十分惋惜地说:“罗田王季芗为一代儒宗之殿,惜位不称德。”
三、开创性地增益地方历史文化
王葆心作为一代大儒,不仅为清末民初中国和湖北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开创性地发掘、完善、增益了故乡罗田的历史文化。
一是为罗田历史索隐解疑。罗田县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王葆心先生考证得出的其中一种说法,比较而言较为可信。他认为,罗田建县前属于罗州(州治在古蕲春),而居民以巴蛮田氏为主,并且由田氏主宰罗田地域,所以建县时这里称为罗州田氏县,简称罗田县。
王葆心还为罗田地名稽考出较为合理的来历。1926年,他在《罗田靖难记》中说:“鸠兹乃偃姓群国中之一地,在楚东鄙,在今罗田九资河。今罗田与英、霍、六等县共有之霍山,可伸明古衡山之名。”
1943年,王葆心为古鸠兹邑题记:“登云山以望江淮,慨念春秋时楚鸠兹古邑之在此间者,数千年湮没不彰。特留题以发其微。”明确指出,九资河为古鸠兹邑故地,只是被岁月湮没。他还考证出罗田在汉代为松滋县,松滋一名祝滋。罗田还有苏鸡山、九资河,这些都是鸠兹的音变。另外,尤河,原为流河;溢流河,原即西流河。蕲竹、蕲簟、笛竹,按元李衎《竹谱详录》,均为罗产,当时是用了蕲州州郡的名号,所以流传后成为蕲春的特产了。
二是追索、校勘、刊印《罗田县志》。在北京任学部主事时,王葆心先生从北京图书馆《方志目》中查到康熙四年《罗田县志》目录,以此为线索,追索到康熙五十六年《罗田县志》,又从天一阁追索到嘉靖《罗田县志》。千方百计组织资金从天一阁拓印回嘉靖《罗田县志》。他和儿子王夔强悉心校勘县志中的缺漏,父子共同完成《嘉靖罗田县志订补》,并在民国时组织刊印了嘉靖《罗田县志》。
三是经典国学文章载入史册。著述国学经典《古文辞通义》,汇集湖北文艺著作《湖北文征》《湖北诗征》,编纂、撰写《两太史骈文鈔》《青垞诗文集》《藏书绝句》《晦堂骈文》《晦堂诗》《北宋晋安林氏兄弟隐居罗田考》等等,成为罗田历史文化中不朽的经典。
▲《古文辞通义》
四是拓展方志学。考订、校勘、取例评说罗田各部志书,明辨得失;以《方志学发微》《修志通则》《重修湖北通志条议》《采访志书条例》等著作拓宽方志学门径,奠定方志大师地位,为罗田历史文化增光添彩。
五是创新罗田教育。撰述《中国教育史》《州县兴学提纲》。中外结合,融贯古今。创办进士河丙等小学堂,引入新式教育理念。并亲自确定教师条件,选定教材。
六是讴歌农民起义战争和文化。著述《天完志略》,赞许肇始于罗田的农民起义战争精神,体现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褒扬进取和尚武精神。总括农民起义战争文化:起义军争战文化,开国方略文化,民族主义文化,历史地理文化,宗教文化,职官文化,军服标识文化。
七是总结、传扬蕲黄山寨文化。著述《蕲黄四十八寨纪事》《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传扬明末清初以罗田山寨为代表的蕲黄山寨事迹,赞扬寨民自强不息、勇往直前、聚众据险、扶危济困、爱乡睦亲、反清复明、视死如归、忠孝节烈的壮举和精神气概。
八是创办晒书节,增广读书氛围。在他的倡导和力行下,六月初四,成为罗田进士河一带一个带有书香味的风雅、民俗节日。
作为罗田历史上最有文化的一代通儒,王葆心的学识和精神,正如他故居门前的窈溪,日日流淌,绵绵不绝。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张琴 马兴然)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