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走读湖北|借浙江之智 促江夏之先
党员生活杂志 2024-05-17 11:28:17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肥沃、阡陌交通……如今,这样的“和美村居图”在武汉市江夏区各村随处可见。

如何让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景与物产,变成实实在在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的“绿水青山”?江夏区在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找到了“强村公司”这个破解难题的方式。走出去学、请进来干,江夏区在学习先进中突破了思想藩篱,更在因地制宜的实践中,找到了强村公司的江夏道路。截至目前,已组建18家强村公司。

破题:借船出海 盘活资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为寻求乡村振兴破题新思路,江夏区委书记张斐、相关区领导率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和相关部门“一把手”,分批次前往浙江考察“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等先进经验。江夏区委组织部、区政府办先后举办两期新农人培训班,组织村干部赴浙江学习强村公司等有关做法。

“浙江‘千万工程’成功实践的显著特点,就是城乡融合发展成效明显、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活力十足。”江夏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江夏区有大城市也有大农村,资源条件丰富,近年来文旅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但基层村落普遍缺乏市场经营能力,无法充分盘活现有资源。浙江省在2019年率先吹响公开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集结号,通过几年来不断改革创新强村公司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强村公司是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参股组建公司实体或入股区、街级联合发展平台等,以项目联建形式统筹辖区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实行公司化运营,实现社会效益反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

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强村公司在发挥资源优势中找到发展和增值结合点。

江夏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说:“这不仅有利于破解当前江夏乡村经营难题,更有利于推进全区农业产业向‘专精深’发展,不断拓展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布局。”

江夏区高位推进,成立区强村公司建设专班,区长担任组长,各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以“政策+市场”双轮驱动,促进强村公司在高效有序轨道上运行;区委组织部强化党建引领、聚焦组织保障;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制定方案,指导各街道全面落实任务,落实全过程效果评估;十余家区直部门依据自身相应责任范围出台助力强村公司资金、人才、项目等内容的政策措施。

全区推进、上下一心、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先摸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创新模式和标志性成果,再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新模式。

审题:项目联结 因地制宜

浙江的强村公司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如何让这种机制更好地在江夏发挥作用?

解题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

江夏区创新区直多部门协同机制,深化村企结对共建,采用村集体经济组织独资、多村联合投资、企业和村民参与注资等形式,根据各街道实际,自由组合强村公司主体,组建街、村强村公司。

全区以项目为联结,以参股分红为原则,以“联村抱团、整街抱团、跨街抱团、全区抱团”等模式建立强村公司,引导各村立足自身特色参与公司发展,还注重吸引在外能人、社会资本、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强村公司建设和运营。

金口街道雷岭、夏山和艾岭三个村地理位置、资源条件都十分相近,便结成了“联盟”共同发展,去年组建了强村公司。武汉霄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金口街的农业龙头企业,正好位于雷岭村,也加入其中。这样一来,三个村负责提供土地等资源,霄垚农业负责运营管理,“国企联村”结对国企汉口银行提供金融信贷,同时链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大家一起发展食品加工业。

除了倡导以实力较 强的村为龙头,联合若干实力较弱的村共同组建强村公司,江夏区还引导利润分配在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下,更多向村集体经济、低收入农民帮扶等倾斜。雷岭村强村公司实行动态分红机制,年营收未达60万元,3个村分别保底分红20万元;年营收入达60万元以上,霄垚农业根据营收情况进行动态分红,3个村按照1∶1∶1比例分红。

解题:筑巢引凤 群雁提能

“强村公司的关键是专业人做专业事,怎样吸引来专业人?在浙江,很多强村公司都是由村集体打好基础,吸引市场主体。”山坡街道高峰村党支部书记余良忠前往浙江学习后颇有心得。

高峰村地势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资源优良,原来村里已有斗米山、金鸡嘴两个合作社。去年底,村里成立了强村公司,将两个合作社进行了全新整合,将村里的苗木产业进行提档升级,开始种植丹参等中药材。

“我们还在进一步开拓土地,准备吸引市场主体来一起发展中药、康养等二、三产业。”余良忠说,“农业发展有个过程,我们先走出一段路,打好基础,再引进专业市场人员。”

去年,金鸡嘴种养合作社引进新型蔬菜大棚,专门种植反季节蔬菜。大棚内青皮黄瓜、水果黄瓜、西红柿、辣椒等长势喜人。余良忠说:“我们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打造了70亩新型蔬菜大棚,又引进山东寿光种植技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前来与我们洽谈的合作企业,都可以实现拎包入住。”

栽好梧桐树,便能引来金凤凰。武汉嘉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好高峰村的产业发展,在高峰村承包了300亩土地,建起大棚,种植阳光玫瑰葡萄。这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土地,还给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务工的好机会。

除了筑巢引凤,江夏区还着力强化本土人才支撑,让村干部真正成为懂政策、懂市场、懂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村基层干部。全区还实施“群雁”提能工程,从返乡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等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精准化识别,常态化储备。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新型职业农民,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探题:拓展市场 强化监管

2023年,五里界街道锦绣村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村民们携手将村边杂草丛生的水塘改造成了风景如画的春申大公园。

实现了村民“推门见绿”的心愿,如何满足村民想要就近就业、回乡创业的需求?锦绣村“两委”与村民一致决定利用现有资源、成立公司、引入运营机构共同打造集商务宴请、特色小吃、高端民宿、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春申里田园综合体项目。

锦绣村充分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由6个村民小组集体出资,建立了锦绣村强村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由村集体100%控股。强村公司还引进来专业运营机构——长沙有里文化旅游公司。春申里田园综合体是江夏区第一个村集体全资投资建设加专业公司全委托设计运营的农文旅产业项目。

为了保证项目稳步进行,每一步进展锦绣村都会第一时间召集村民集体商议,并及时向村民公开。

“强村公司是乡村振兴领域的新生事物,在积极探索发展模式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思维,在村级人才上下功夫,也要从体制机制上作文章,突出监督管理。”江夏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给强村公司的运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后期还将举办强村公司专题培训班,带领街道和村干部再次前往浙江深度学习。同时,江夏区正在重点构建全链闭环、精准严实的监管体系。相关部门和试点街道指导强村公司建立行之有效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制度,实行分级管理,将强村公司纳入“三资”监管范围和集体经济审计范围,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作为“新事物”,强村公司到底如何走好市场化之路?本身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江夏区委允许基层大胆开展强村公司市场化创新,还建立基层强村公司与区级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建议的直通渠道,鼓励大胆探索,激励担当作为,只为在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共富强区上取得新成效。(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赵雯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龙丹 张元) 

四方面发力激活强村新动能

2023年以来,江夏区从建强红色“头雁”、完善组织架构、用好国企平台、引入振兴人才四个方面着手,持续用力加压,推动强村发展。

建强一批“头雁”队伍,提升强村能力。“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建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一方面注重提能力。江夏区先后组织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到浙江杭州深度学习考察强村公司经验做法,并结合江夏实际,组建了18家强村公司,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强村”法人代表。同时,分两批选派村干部到区内龙头企业、涉农部门跟班实训,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增强兴乡本领。2024年,将结合江夏区“十大攻坚战”重点任务,打好村干部能力攻坚战,部门联动抓好村党组织书记培训提能。另一方面注重强引领。抓机制促引领,今年,将用好《江夏区激励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指导方案(试行)》,激发村干部抓振兴促发展的热情,并评选党建引领发展强村。抓比拼促引领,组织开展村干部大比武活动,评选一批兴乡好支书。

搭建一批组织平台,推动强村发展。乡村要振兴,组织先振兴。近年来,江夏区从建强组织入手,按照地域相近、资源互补、人文相亲的原则,根据4—6个村的规模,在全区组建农村片区联合党委56个,聚焦重点、盘活资源、抱团发展,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2024年,将持续发挥农村片区联合党委作用,统筹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发展要素,以实力较强的村为龙头,聚合周边村共同组建强村公司,促进资源共建、成果共享。在此基础上,以片区联合、村企互联、部门联动为载体,突出组织联建、发展联促、治理联抓、服务联享,试点打造“共富工坊”,建立共富阵地,带动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不断探索党建引领共富模式。

撬动一批国企资源,激活强村动能。乡村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近年来,江夏区以国企联村为契机,推动22个农村片区联合党委与14家市、区国企互联共建,打造了林语未来村等一批产业项目,带动所辖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受益村民达3000余人。2024年,将充分利用国企联村平台,发挥国企担当和运营优势,提供更多平台和资源,助力强村公司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强村公司向农文旅、农产品加工、观光休闲等产业新业态聚焦,在市场运作中发展优势产业。同时,提升强村公司联村带农致富能力,完善“农户+村组+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农户就近就业,带动发展庭院经济、民宿经济和直播带货经济等项目,推动农户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

引入一批专业人才,优化强村保障。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江夏区深化运用这一经验,通过召开能人座谈会、乡贤大会等形式,吸引海洋村“最美民宿”创始人杨驰升、农业博士后张秀梅等400余名能人扎根农村创业发展。2024年,将突出人才培养,开展专题培训,聘请专业人士和团队,围绕强村公司发展村集体经济重点内容,学习投入、服务、管理各环节内容,着力培养、引入一批职业经理人。利用江夏高校众多、人才集聚的优势,用好“校企地人才联盟”平台,推动高校学子“上课即上岗、毕业就留夏”。树牢人才导向,开展在外能人大走访,建立在外能人库,营造爱才用人的浓厚氛围,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发展,聚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供稿:武汉市江夏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熊禹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