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三个“创新”推动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湖北日报 2024-05-16 17:39:20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完善,从初步建立期、巩固提高期演变成为现在的转型发展期,工作职能也从纯粹的“监督”转变为温和的“服务”,内部审计工作也应顺应时代不断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内部审计管理机制

从初步发现问题、跟踪整改落实、逐级追责问责、逐项验收销号入手建立管理机制,形成监督闭环。其中,审计问题整改是审计成果运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审计工作价值的重要体现。建立内部审计整改机制,能够提高审计成果效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一是明确整改的责任主体。明确规定整改要求、责任部门、工作流程、时间节点等,形成规定,避免责任不清、推诿扯皮。二是建立内部审计问题整改台账。将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建立跟踪台账,每季度跟踪最新整改情况,年底公示整改结果。三是建立整改销号制度。与内部审计问题整改台账相结合,明确每项问题的编号、责任部门、时间节点等,对应期限内责任部门完成整改一项并销号一项。四是纳入综合评价。将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干部职工年底综合考评,促进整改,也为领导业绩评定、选拔任用、奖励惩处提供依据。

创新内审队伍知识结构

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使内部审计很难创造价值,因此,需要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一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一方面,积极派出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审计业务培训,以“以审代训”的方式提升审计水平,另一方面,招聘审计专业人才,从根本上增强内部审计力量,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专业化、高素质审计队伍。二是“以考促学”,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审计、会计、法律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和相关职称评定,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三是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对于教育、医院等部门繁多、系统繁杂的单位,很难实现审计全覆盖,可以引入外部审计力量,选择专业能力较强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形成审计报告,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核查,确定最终问题。

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一是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研究型审计是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研究型内部审计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结合单位职能、组织结构、责任分工等,研究文化背景、发展前景、战略决策等,构建与本单位实际契合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二是开展大数据内部审计。创建数字化审计模式,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建立数据分析平台,筛选整合开展内部审计项目需要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依据大数据分析确定审计重点,促进审计信息的综合利用,发挥数据信息的综合价值,提升信息化审计的监督能力。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张佳怡)

责任编辑:郭伟桐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