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罗福旺在表演荆山阳锣鼓
传承下来的道具——山鼓
□全媒体记者刘睎菁 实习生宋佳乐 通讯员潘越 刘玉洁 文/摄
荆山阳锣鼓是襄阳市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在湖北荆山一带广为流传,具有古楚遗韵音乐特征,集民歌和地方戏曲为一体。
保康荆山阳锣鼓,主要指田间劳作的薅草锣鼓,作为用于消除疲劳的一种田歌,演绎独特,唱词灵活,内容丰富,被农民称为“田中之戏”。
在保康县黄堡镇岞峪村,今年76岁的罗福旺已经在荆山阳锣鼓的演艺道路上走了60余年。本期,我们一同走近荆山阳锣鼓传承人罗福旺,听他口述传承背后的故事。
一锣一鼓 包罗万象
记者:荆山阳锣鼓发源于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渊源?
罗福旺:我们这里一般叫薅草锣鼓,它是荆山阳锣鼓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田歌表现形式,也是解除农民困乏,帮助农民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最早,这种薅草锣鼓的劳动场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在《诗经》里面有记录。
《保康县志》里曾经写道:“唯有农夫最辛苦,唱罢三皇唱盘古。”这是保康以文字的形式描述荆山阳锣鼓的场景,历史也很久远了。
另外,从传承人的谱系中可以追溯到四代以上,都在百年以上。从传承艺人所使用的锣、鼓这些器物上看,也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记者:荆山阳锣鼓的表演形式是怎样的?要用到什么道具?
罗福旺:荆山阳锣鼓一般为两个人或四人“唱”和“打”,有四个人时就两两为一组,用到的道具就是锣和鼓,一锣一鼓或者两锣两鼓。
表演基本程式为,早上下田为“早牌”,唱“请阳歌”;下午下田为“晌牌”,唱“送阳歌”。只打不唱叫打牌子,只唱不打叫喊号子。号子之后打七字鼓,分慢板、中板、快板,锣分五槌锣、七槌锣。唱歌开头叫探朝,收工叫煞锣鼓。腔调有秦腔、汉腔、桃腔、花鼓调等。句式有四言八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九字句、赞十字、十一字句。
记者:一般要唱哪些内容?两个人是怎么进行配合的?
罗福旺:荆山阳锣鼓包括田歌、情歌、闹歌、花鼓歌、时政歌等,唱词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有很多以明清故事为蓝本。它能在田间地头鼓动大家的干劲儿,提精神。
荆山阳锣鼓一般表演时间长,唱词多,环节多,内容多,音腔多,韵调称为十二大韵和六小韵,总称为“十八调”。
唱的时候一般由两位“歌师傅”领唱或对唱,一人按节奏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歌词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歌师傅”高亢的唱腔,加上锣鼓穿插,人声与器乐声相互交融,诙谐幽默。
拜师学艺 勤学苦练
记者:您是哪一年出生的?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荆山阳锣鼓的?
罗福旺:我是1948年8月出生的,今年76岁了。小时候,田里打锣鼓的有很多,我嗓子好,又喜欢唱歌,所以对荆山阳锣鼓很感兴趣,有些唱词听得多了,就不自觉地记住了。8岁的时候,坡上打锣鼓的“歌师傅”在田里边打边唱,我就跟着在后面学,到现在已经60多年了。
记者:您当年家里是什么情况?家里有人会打锣鼓吗?
罗福旺:小时候家里人多,我们兄弟姐妹一共10个,我排行老三。那时候薅草锣鼓在村里流行,唱的人很多,大家觉得很有意思,都想去学,我的大哥和二哥也都会一点儿。
记者:当年您跟谁学的?有没有师父教?
罗福旺:我的第一位师父叫施本善,向他学荆山阳锣鼓的时候,他已经80多岁了。第二位师父叫邹万兴,当时他也70多岁了。那时候我年纪小,他们是长辈,拜师的仪式非常隆重。还记得那时候,我父亲对两位师父说:“两位先生,我的孩子跟着你们学打锣鼓,还希望你们用心教。”拜完师后,我就下定决心把荆山阳锣鼓给学好。
记者:您当时学荆山阳锣鼓用了多长时间?
罗福旺:小时候家里穷,我那时候已经可以帮家里干活了,每天还要挣工分,所以学习打锣鼓的时间很少,只能等晚上或者下雨天的时候去学。
荆山阳锣鼓的内容非常复杂,不喜欢的人来学,会觉得它非常难,但是我当时非常喜欢,愿意深入钻研,前前后后学了四五年的时间。一般来讲,如果各个程序都能到位,从早上唱到晚上不重复,就说明学得差不多了。
记者:关于荆山阳锣鼓,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罗福旺:在田间地头干活儿的时候,到了晌午,天气很热。记得小时候,为了吸引住人,村里比较富裕的家庭就请打锣鼓的人过来在田里助兴,还专门出谜面,请大家猜谜语。
口口相传 后继有人
记者:荆山阳锣鼓一般是怎么传承的?
罗福旺:荆山阳锣鼓原来大多在田里薅草的时候唱,现在,我们在其他场所表演相对多一些。唱的人一般男的多,女的少,年龄方面也没什么限制,只要走得动,唱得了,就继续唱,所以在传承上大家一般都是口口相传,很少有文字记录。小时候跟在这些老艺人身边学,老人唱我就用笔记,时间一久,这唱词就记了一大本。
记者:这些年您有徒弟吗?徒弟是哪里人?
罗福旺:我有个徒弟叫王乐建,和我住在一个村,他今年也52岁了。王乐建也爱好文艺,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跟着我学打锣鼓,我只要有空,晚上或是下雨天,就把他叫来,教他。近几年,我们把荆山阳锣鼓从田间地头带到舞台上。现在村里跟着我学荆山阳锣鼓的有七八个人,有了他们,我就不担心祖传的这项技艺在我手里失传了。
记者:现在荆山阳锣鼓在传承方面有什么困难?
罗福旺:现在薅草的人少了,学的人也渐渐少了,田间地头也很少有原来那样热闹的场面了,大家都在为各自的生活忙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传承这项技艺。
有时候我担心后继无人,几年前就把之前所有的唱词整理归纳了一下,大概写了157页的信纸,希望对以后有所帮助。
记者:近年来在荆山阳锣鼓的传承上有什么突破?今后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罗福旺:近些年,我们经常在舞台上表演荆山阳锣鼓,参加演出的时候唱词不局限于生产劳动,而是即兴演唱。通过参加比赛,我们还获得了“优秀歌手”“薪传奖”等奖项。
保康县文化馆十分重视这个项目,不仅把荆山阳锣鼓歌词整理出书,还给我们配上了演出服装。
以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表演需要,我们就去唱;只要有人学,我就毫不保留地教,把荆山阳锣鼓好好传承下去。
来源:襄阳日报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