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省规划研究总院:“省域创新格局”的系统思考
湖北日报 2024-05-13 19:08:31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张媛)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曾40余次提到“创新”,指出新阶段的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应“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湖北省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对省级空间战略理解、一线实践经验,形成针对“省域创新格局”的系统思考。

新要求:以都市圈建设引领区域发展

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经济集聚度和城市竞争力,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完善“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机制,推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三大都市圈。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支持孝感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支持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支持仙桃、天门、潜江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将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建设成为人口规模超3000万、GDP超6万亿元的世界城市和都市圈。

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支持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支持随州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神农架林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支持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荆门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支持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新视角:多元数据视角下的创新格局

01城市创新活动强度

2001年

2006年

2011年

2016年

2021年

图1 基于专利时空数据识别的湖北省地级市创新活动强度增长

(数据来源:基于课题组爬取的专利申请空间数据可视化)

从专利数据视角下看城市创新活动强度变化情况,各级中心城市创新活动强度增长显著。处于增长幅度

第一梯队的为武汉市;

第二梯队的为宜昌市、襄阳市;

第三梯队的为荆州市、咸宁市、黄冈市、孝感市、黄石市、荆门市、十堰市;

第四梯队的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随州市。

02武汉带动省域创新发展能力

武汉加强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与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曾提出“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转化在全省”等的创新功能定位,主要以武汉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带动湖北省域创新发展。在技术转移数据视角下,湖北省域创新网络联系数据中“以武汉市为创新策源地辐射全省”的联系数量比重始终稳定在60%左右,并未显著提升。

图 2 武汉市创新辐射全省能力变化

武汉市辐射全省能力变化趋势存在以下特征:武汉与襄阳、宜昌、十堰、黄石的创新关联于2006年增强后始终处于较高状态;2012年至今,武汉市对十堰、黄冈、荆州技术辐射能力增幅较大。武汉市创新策源功能带动湖北省创新发展范围越来越广。

因此,武汉市对省内区域创新辐射数量比重未变,而辐射范围变广。武汉市对湖北省的创新带动能力增强,带动方式从直接创新联系转变为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介进一步带动省域创新发展。

03湖北省城市创新网络结构

图 3 湖北省创新网络(2001至今累积联系)

(数据来源:基于课题组专利转移空间数据的城市创新联系可视化)

湖北省创新网络处于成长阶段:湖北省创新网络联系目前相对稀疏。对比多阶段创新网络,湖北省创新网络成长速度较快。

新格局:省域创新格局构建

规划在“221”区域创新布局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十二大”最新发展要求,结合湖北省创新现状发展实际,构建我省“一核两心,两带两区多点”创新空间格局。

图 4 湖北省创新空间格局建议

“一核”——指武汉都市圈创新极核;

“两心”——指宜荆荆都市圈省域创新中心、襄阳都市圈创新中心;

“两带”——指汉十高端制造创新发展带、沿江绿色生态创新发展带;

“两区”——指恩施神农架绿色低碳创新示范区、仙天潜四化同步发展创新示范区;

“多点”——主要包括地区创新节点、专业特色创新节点。

新途径:区域创新引导要求

01强化科技创新极核引领

(1)武汉都市圈:开放创新高地,引领带动湖北

以武汉都市圈为载体,构筑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高地:建设带动省域创新发展的创新引擎,分圈层推进武汉都市圈创新发展——打造东湖科学城创新极核;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创新密集区域;完善武汉都市圈创新策源与集散功能。

自武汉市创新产业集群多向辐射方向,打造三条创新产业带: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大健康产业带、智能产业带。

(2)宜荆荆都市圈:省域创新中心

以宜荆荆都市圈“三区一圈三城”为载体,提高都市圈创新辐射能级:以宜昌高新区、荆州高新区、荆门高新区为创新驱动极核,推进高新区与自贸区等创新单元联动发展。打造辐射宜荆荆都市圈的创新生态圈。充分发挥三峡大学、710研究所等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建设集技术引进、创新集散、成果转化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圈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布局创新创业谷、科技创新街区、科创产业综合体、创新生态公园等创新空间。

(3)襄阳都市圈:省域创新中心

以襄阳都市圈“一核一带多极”为载体,提高都市圈创新辐射能级:“一核引领”,完善襄阳高新区为科技创新核心,支持高新区打造高校院所和研发机构集聚区、科技服务集聚区、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需求,加快布局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一带联动”,围绕主城区(高新、东津、襄城、樊城、襄州)构建科技创新示范带,连接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尹集)大学城、襄阳(东津)科学城等主要科创节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端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多极布局”,强化科技创新对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4)地区创新中心

推进荆门、黄石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推动十堰、荆州、鄂州、咸宁、随州、孝感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提高恩施、神农架绿色创新技术引进力度与技术转化强度,建设省域多层次的创新中心。

02建设科技创新集聚区带

建设汉十高端制造创新发展带。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为重点,持续做强我省汽车产业优势,提升产业集中度,提高我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汉十高端制造创新发展带”为重点的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

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创新发展带。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构建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等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率先在长江经济带建成绿色制造的先行区。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样板,开展长江经济带共保联治的科技攻关,构建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供给。

03激活科技创新基层单元

推进恩施神农架建设武陵山和秦巴山区域的“大生态”双碳经济发展示范区。促进仙桃、天门、潜江实现科技创新的深度合作,与武汉都市圈联动发展,打造江汉平原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积极扩充创新型县市考察梯队,建议将十堰、荆州、鄂州、咸宁、随州、孝感纳入创新型城市建设考察名单,建议提高恩施、神农架绿色创新技术引进力度与技术转化强度;建议依托产业创新强县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建议将南漳县、蕲春县、远安县、郧阳区、京山市、华容区、宜城市纳入创新型县(市、区)创建考察名单。

04 搭建省级科创信息平台

本课题已整理形成城市面板数据、创新要素、创新产出等科技创新信息数据库,有助于构建面向规划前期研究的湖北省创新地图。

建议湖北省借鉴新加坡、上海等地创新要素吸纳集聚经验,形成面向潜在来鄂创新主体的服务平台,全面展示湖北省的创新资源要素、创新支持制度,促进创意创新要素向省内创新园区、社区集聚。

图 6 湖北省数字创新空间平台建设

责任编辑:刘郸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