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南漳县自古物产丰富,境内河流星罗棋布,素有“四十八大泉、七十二河堰”的美称。一百多条河流遍布南漳全境,有水的沿河两岸最适宜生长一种又细又长、韧性很好的毛竹,当地俗称山竹子,又称麻,它是古法造纸的上好原材料。南漳境内西南、西北乡镇知名河流分别有漳河、黑河、林河、冷水河、洛浴河、陈家河、白浴河等。有河有水有毛竹的地方多数就有造纸厂,有造纸的地方就有陈家老屋,陈氏家族的发展史与古法造纸密不可分。
南漳的陈氏家族自1063年从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迁居湖北省大冶市(历史中的“江西填湖广”事件),1368年迁居湖北省咸宁市大幕乡马鞍头村(含晓川庄),在1701年左右共有18位祖先从咸宁先后迁居南漳各地。如今陈姓的名字中有:“代、相、天、廷、中、明、伦、惇、叙”这些派别的南漳人,一定是这18位祖先之一的后裔。陈氏家族在南漳历经三百多年,懂得和参与古法造纸的纸民数不胜数。
陈氏家族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生计,进山祖先利用当地资源,办起了造纸厂(俗称火纸、土纸),通过摸索,不断改进工艺,逐渐做大做强,解放初期南漳当地的造纸厂大大小小有350多家,95%以上都是陈氏家族在垄断生产、销售。纸品通过肩挑背驮运送到南漳县的武安镇(俗称“小汉口”)集散地销售,经过武安镇“纸行”,由陆地马帮运送到河南,水运走汉江远销到武昌、汉口等地,由于纸品质量上乘、信誉度高,造纸生意越做越大。经过多年的生产积累,陈家通过造纸换钱、易物,置办房产,购买土地出租等方式,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式造纸厂。随着家族的富裕,陈氏家族的掌门人到处聘请能工巧匠修建陈家院落,现存的多处陈家老室就是纸厂鼎盛时期修建的,大多数格调是四合院式、徽派建筑风格,南漳境内多条河流现存的陈家老屋即是如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漳源河陈家老屋、洛浴河陈家老屋、冷水河陈家老屋、白浴河陈家老屋。
陈家老屋一般来说是上下两层的土木结构或青砖瓦房,房屋的最底层用石条砌成,石缝用糯米、桐油、细灰沙混合物勾勒缝隙,其粘合能力胜过如今的水泥,用大块石头作底层地基既坚固牢实,又防山洪暴发冲毁墙体,一米多高的石墙上方才用干打垒的土墙,这种土墙既隔音又隔热、冬暖夏凉。大门一般用长条青石做底座,石匠在底座左右挖有圆孔,宽厚的大门开关时木轴与石圆孔摩擦发的“吱呀”声,隔离好几里路远仍然能听见,据说,在过去只有大户人家的开门声才会声音悠长,这与门的原材料、大小、厚薄有关。进入大门头顶是木质吊楼,中间是四合院天井,天井既能接雨水喂养家畜,又能储水防火,天井下方有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不能下多大暴雨,不用担心雨水漫出井沿外。沿天井拾级而上方可进入正厅堂,厅堂门外的立柱由整段的上好松木或楠木做成,立柱下面用打凿好的下方上圆形的石凳作底座,既庄重大方,又防立柱受潮霉变。厅堂左右有正副厢房、前面有农具室、厨房,客房一般在二楼顺木梯攀爬。厅堂、厢房地面用糯米、瓦灰、桐油浇合而成,表面平整光滑。无论刮风下雨,在厅堂、厢房、偏房、楼上楼下穿梭自如互通有余,既不怕淋雨也不怕打湿鞋。木门、梯栏、窗格、飞檐等处的鸟兽木雕图案与南漳板桥冯氏民居不相上下。陈家老屋的绝美构造和精致建造工艺,无不彰显出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历史文化背景的沉淀。(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南融媒 陈中武)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