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湖北省加快茶树品种选育与推广 为“一片叶子”植入“科技芯片”
湖北日报 2024-04-24 20:23:14

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农民在恩施玉露茶叶基地采摘春茶。(资料图片)视界网 文林 唐明益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万物吐新绿,春茶处处香。经历了一个冬天的积蓄,荆楚各地春茶迎来上市的时节。

良种良境是产好茶的基础,良管良制是出好茶的关键。近年来,我省依托茶产业链专家团队,建立农科教、产学研联动机制,创新实施品种培优行动,聚焦优质、高抗、宜机采、品牌专用茶树良种选育和推广,加强茶树育、繁、推一体化技术体系建设,以良种良法良制夯实湖北茶叶品牌建设的产业基础。

选育适合本地优良品种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茶树良种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蔡党明介绍,近年来,我省组织开展茶树种质资源挖掘与整理,建立资源圃,收集种质资源1300余份。大力实施种业高质量发展“揭榜挂帅”项目,落实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特色茶优良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发与推广。目前,全省4个茶树品种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鄂茶一号”已成为全省当家品种;12个品种通过国家级品种登记,其中,“五峰212”“五峰310”“宜茶1号”“宜茶2号”“宜茶3号”5个茶树新品种2023年正式通过国家品种登记,填补了当地群体种资源利用的空白;“鄂茶201”成为我省首个通过国家茶树品种登记的适宜机采、玉露专用型新品种。

科学引进省外优良品种

湖北茶区处在北纬30°黄金地带,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全省72个县(市、区)300多个乡镇产茶,茶园面积达到574万亩,已形成鄂东北大别山、鄂西南武陵山、鄂西北秦巴山、鄂南幕阜山和鄂中大洪山“五大优势产区”,茶叶加工企业超5000家,是全国少有的“六大茶类齐全”省份,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根据市场需求和适区适种的原则,省农业农村厅从省外筛选引进中茶108、龙井43、金观音、白叶1号、黄金芽等优异、特色茶树良种,通过试验示范,逐步规模化推广。

其中,特色良种白叶1号引种面积逐年扩大,全省种植规模超20万亩。咸丰县经多年引种示范,白叶1号茶园面积已发展达到14.5万亩,居全国第五位、湖北省第一位,惠及茶农4.8万户,14万人,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效益显著。全省茶树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形成省内良种为主导、省外良种为补充的良种发展机制。

着力繁育推广优良品种

良种选育与引进是第一步,繁育和推广则是把这一智力投资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纽带。

近年来,我省加大投入,着力建设良种繁育基地。积极争取国家种子工程等项目,支持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在恩施、宜昌、孝感等地建成一批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我省孝南区、巴东县和夷陵区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区域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其中,孝南区福良山育苗基地规模达1000余亩,年出圃茶苗8000万株,茶苗年产值3000多万元;夷陵区萧氏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500亩,建立了自动化育苗温室,年出圃茶苗5000万株以上。

积极推广良法。创新“水培诱导、土培壮苗”的“二段”育苗技术,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茶树无性系良种工厂化快繁育苗,确保茶苗合格率在95%以上,缩短了育苗投产“窗口期”6个月;积极推广新建园“一年快速成园”技术,将茶树改植换种时间由3年缩短到1年时间,有力推进老茶园改造进程。2023年全省改造茶园面积达3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395万亩,茶树良种率达到70.5%,同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

加强良种标准化建设。先后制定了《鄂茶一号无性繁殖技术规程》《鄂茶10号扦插繁育与高效栽培技术规程》《金茗1号茶树无性繁育技术规程》《轻基质穴盘茶苗繁育技术规程》《无性系茶苗“二段法”快繁技术操作规程》《“二段法”无性系茶苗》《茶树容器苗培育技术规程》等系列省级地方标准9个。

责任编辑:王哲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