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公示!红安县拟新增40处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4-23 17:37:59

关于红安县第三批40处历史建筑的公示


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冈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的通知》(黄政规〔2019〕4号)第10条、第21条等有关规定,加强我县历史建筑保护和管理,经全面普查、充分调研、信息录入与核实、专家论证等程序后,报经县人民政府同意拟确定了盐店河村大集体粮仓、盐店河村大集体大队办公地点、太平桥镇回龙寨村石正友老宅等40处建筑为红安县第三批历史建筑,通过媒体、网站、公众号予以公示,并征求公众意见。

一、公示时间:5个工作日(2024年4月22日至26日)。

二、公示地点:红安县住建局一楼大厅。

三、公示网站:红安县人民政府网、“最红安”微信公众

四、意见反馈:有反馈意见的市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公示期内提出。逾期未反馈,将视为无意见。

(一)书面邮寄:红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邮编:438400。

(二)电子邮件:158474927@QQ.com

(三)来电反馈至红安县住建局(0713-5185466)

 

附件:红安县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


福德公社建新大队粮仓(1)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七里坪镇盐店河村秦罗庄

建筑面积(平方米)

500

建筑年代

约1963年

该建筑是曾经福德公社建新大队粮仓,粮库粮仓事关国计民生、藏粮于民,是社会主义人民公社管理体制中留下的印记,是当时生产队群众交公粮,分口粮的地方。多年后每当人民群众想起生产队里的粮库粮仓,就难以忘记家乡人那种生活,更是一种美好的记忆。现已改造成红色培训中心,分别设有红色书屋、红色礼堂、政治生活体验馆、红军饭堂。


福德乡建新大队部(2)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七里坪镇盐店河村秦罗庄

建筑面积(平方米)

240

建筑年代

明清时期

该建筑是社会主义人民公社管理体制中形成七里区(公社)福德管理区建新大队生产队办公地点,1961年将“同心”、“建新”合并为一大队,1980年为七里区福德乡盐店河大队,1984年改为盐店河村民委员会,岁月脚步挡不住建筑历史的留存,当年的建筑依旧保存完好,留住了群众的记忆和乡愁。2013年该建筑改为村便民服务中心,目前用于盐店河村皮影戏传习室、盐店河村土特产展销中心及秦基伟将军故居管理处。



石正友老宅(3)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太平桥镇回龙寨村9组

建筑面积(平方米)

120

建筑年代

明代

该建筑始建于明代。历经几百年蹉跎岁月,依旧保存完好,入室为鼓屏阁扇,厅屋中央有天井釆光,雨水四水归池;步入正堂,构有龙门撑架,木阁楼互通;房屋前檐使用本地产料石建成,飞檐峭壁,蓝色颜料绘制腾祥图案;屋顶两端呈现龙形兽台。该建筑展现了鄂东明代时期荊楚居民建筑风格。


回龙寨村九组红星之家(4)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太平桥镇回龙寨村9组

建筑面积(平方米)

110

建筑年代

明代

该建筑始建于明代,屋处前檐选用当地料石建成,雕檐画栋,蓝色颜料绘制腾祥图案,屋顶两端建再典型荊楚居民风格龙形兽台。后经历代增修发展,充分体现了鄂东地区明代时期建筑风格。2022年由湾里乡贤能人群众捐资重新修建为湾活动中心,村民小组红白喜事集中在此举办。


石友山老宅(5)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太平桥镇回龙寨村9组

建筑面积(平方米)

150

建筑年代

明代

该建筑始建于明代,房屋前檐选用当地料石建成。是保护状况完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展现了鄂东地区明代时期荊楚居民建筑风格。


石振和老宅(6)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太平桥镇回龙寨村石头东湾

建筑面积(平方米)

110

建筑年代

明清

该建筑始建于明清时期,房屋前檐选用当地产料石建成,雕檐画栋,蓝色颜料绘制腾祥图案;屋顶两端建龙形兽台。该房屋是保护状况完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展现了鄂东地区明清时期典型荊楚居民建筑风格。


谢贵忠老宅(7)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城关镇乌石坡村

建筑面积(平方米)

170

建筑年代

50年代

该建筑与谢富治将军故居毗邻,在保护状况较好,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鄂东民居建筑风格。


华广其老宅(8)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华家河镇阳台山村

建筑面积(平方米)

586

建筑年代

始建1878年间,复建2020年

该建筑始建1878年间,复建2020年。依山而建,正面朝向南偏东50度;原为两栋共6间连体民宅,东端局部有前突,砖挑三重檐、墀头上翘、青瓦坡顶。经保护性改造,恢复了其传统鄂东民居建筑风格,成为研究清末期间红安丘陵地区民居历史文化与建造技术的活教材。


陈和朝老宅(9)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华家河镇阳台山村

建筑面积(平方米)

625

建筑年代

始建1878年,复建2020年

该建筑始建1878年间,复建2020年。陈和朝老宅位于华家河镇阳台山中麓的原华家村组最西端,依山而建,正面朝向南偏东45度;原为两栋共8间(两端头附有偏房)连体民宅,砖挑三重檐、墀头上翘、青瓦坡顶。经保护性改造,恢复了其传统鄂东民居建筑风格,成为清末民初红安山地民居历史文化与建造技术研究的活教材。


陈和焱老宅(10)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华家河镇阳台山村

建筑面积(平方米)

448

建筑年代

始建1878年间,复建2020年

该建筑始建1878年间,复建2020年,位于华家河镇阳台山中麓的原华家村组最西端上首,依山而建,正面朝向南偏东45度,原为一栋5开间(东端头附有偏房)单体民宅,砖挑三重檐、墀头上翘、硬山青瓦坡顶。经保护性改造后,恢复了其传统鄂东民居的典型特征,成为研究清末民初红安山地民居历史文化与建造技术的活教材。


潘怡如故居(11)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二程镇马鞍山村

建筑面积(平方米)

260

建筑年代

清代

该建筑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二程镇马鞍山村庙咀,始建于清代末年,1985年进行过维修。故居占地面积58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平方米,与武汉市黄陂交界处接壤。现潘怡如故居因年久失修,整体房屋结构严重损坏,房屋多处有裂痕,主体严重受损,屋顶漏水,围墙倾斜。

潘怡如,名康时,1881年12月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马鞍山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共党员,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又参加了北伐,抗日战争期间为地方游击队作过很多贡献。

董必武与潘怡如俩人结成了“云霞交契”、“欲吐心肝”的革命情谊。在董必武心目中,潘怡如堪称旧民主主义革命征程中的一位英雄。故有:“平生我愧为知己,未把英雄史迹留”的挽叹。


李愈友故居(12)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永佳河镇李家湾村2组李家湾

建筑面积(平方米)

210

建筑年代

清代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保护状况较好。有名的民主爱国人士,董必武的挚友李愈友老先生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也曾是他的故居,后来由于时间久远,历史变革的原因,这个房屋后来又重新进行了分配。

红安县统战部曾经也来到这里,对李愈友老先生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一些情况进行过调研。红安县文物局也曾几次来到这里。看了一下房屋和认定,准备定为红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由于其他原因没有同意文物局的建议。

房子内的建筑的风格很古朴。里面有天井,有八扇屏风,有老式滴水床,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特点和特色。


冯天瑜故居(13)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八里湾镇宝剑桥村张家湾

建筑面积(平方米)

1100

建筑年代

清代中期

宝剑桥村位于倒水河畔与太平桥镇接壤,该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有着诸多历史环境要素遗存,该村共有五处古房子,其中一座古建筑居民房,位于倒水河畔张家湾,此建筑始建于清朝中期,占地面积约1200㎡,建筑面积约1100㎡,传统的砖木结构建造。该房屋是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和冯天景的出生地,他们曾在此居住直至外出求学。(冯天瑜,1942年出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他是专门史中国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

该房屋从未改建,是保护状况完好的建筑,典型的鄂东民居风格。


谢继芳老宅(14)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八里湾镇陡山村谢家垸

建筑面积(平方米)

150

建筑年代

清代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保护状况完好。1995年屋顶换瓦和内部装修,屋中间有一天井,外观有彩绘和石雕,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陡山村谢家垸粮仓(15)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八里湾镇陡山村谢家垸

建筑面积(平方米)

190

建筑年代

1962年

该建筑建造于1962年,传统的砖木建筑结构。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和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更大“跃进”,这些政策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粮食紧张状况。到了1961年,中央政府面临了巨大的粮食征购压力,需要从各地上调32亿斤粮食,但到了11月中旬,这一任务的完成率仅为20%多一点。此外,1962年的征购任务也未能落实,各地在执行中央的粮食征购数和上调指标时遇到了重重困难。1962年各地新建粮仓储备粮食。粮仓正立面刻写“深挖洞广积粮”、“反帝反修抓革命”、“备战备荒为人民”时代口号。


王亚军老宅(16)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

建筑面积(平方米)

120

建筑年代

80年代

该建筑与王近山将军故居毗邻,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传统砖木结构建筑,高大巍峨的马头墙,典型的鄂东民居建筑风格。


吴氏宗祠(17)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八里湾镇莲花山村吴锦堂

建筑面积(平方米)

1210

建筑年代

清代

该建筑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祠堂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三进院落,面阔五间,四合院式布局,建筑面积1210平方米。 主体建筑由前幢迎宾阁、中幢孝义堂、后幢祖宗殿组成,前、中、后三幢之间,廊房相连屏风隔扇,前中幢天井中间由二棵名贵花树点缀,中后幢由天竹园相连。该祠堂由吴姓族人举资,十七世祖礼魁(字锦堂)主建而成,吴锦堂垸名也由此而得名。


陈美荣老宅(18)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八里湾镇莲花山村吴锦堂

建筑面积(平方米)

130

建筑年代

清代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年间,砖木结构。房屋建筑以青砖、料石、木材为主,青砖工艺精简,由师傅手工制成。墙体由人字形、直线形及云形山墙组合,飞檐翘壁。砖雕垂花门头,比例精巧。屋面呈月牙形,体现浪漫楚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郭慈乐老宅(19)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八里湾镇莲花山村吴锦堂

建筑面积(平方米)

130

建筑年代

清代

该房屋始建于清代年间,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清代年间红安民居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以青砖、木材为主,青砖工艺精简,由师傅手工制成。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吴克元老宅(20)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八里湾镇莲花山村吴锦堂

建筑面积(平方米)

130

建筑年代

清代

该房屋始建于清代年间,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清代年间红安民居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以青砖、料石、木材为主,青砖工艺精简,由师傅手工制成。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刘恒心老宅(21)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八里湾镇莲花山村陡家冲

建筑面积(平方米)

120

建筑年代

清代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年间,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清代年间红安民居建筑风格。房屋建筑以青砖、料石、木材为主,青砖工艺精简,由师傅手工制成。高大巍峨的马头墙,飞檐翘壁;砖雕垂花门头,比例精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刘刚老宅(22)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八里湾镇莲花山村陡家冲

建筑面积(平方米)

120

建筑年代

清代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年间,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清代年间红安民居建筑风格。房屋建筑以青砖、料石、木材为主,青砖工艺精简,由师傅手工制成。墙体由人字形、直线形及云形山墙组合,飞檐翘壁。砖雕垂花门头,比例精巧。屋面呈月牙形,体现浪漫楚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刘长望老宅(23)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八里湾镇莲花山村刘家林

建筑面积(平方米)

120

建筑年代

清代

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年间,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清代年间红安民居建筑风格。房屋建筑以青砖、料石、木材为主,青砖工艺精简,由师傅手工制成。砖雕垂花门头,比例精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油柞河古祠堂(24)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杏花乡狮子村

建筑面积(平方米)

360

建筑年代

明末清初

油柞河古祠堂位于红安县杏花乡狮子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通面阔约20米,通进深约24米,横长方形布局,纵深两进,共10间房屋,1个天井,主体部分呈对称布局,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具有明末清初年间浓烈的红安建筑风格。

进大门依次为前厅、左右厢房、天井、后屋。明间及主要厅堂的梁架均为穿斗式木构架,制作精细,檩、枋、柱等用料讲究,做工规整;墙体、天井、屋面及脊饰工艺高超,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七十年代,该建筑为学校用房,现作为村委会办公场所。


三同书院(25)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王锡九

建筑面积(平方米)

120

建筑年代

1970年

该建筑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以料石、木材为主构成的生产队仓库,为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鄂东地区房屋建筑风格。


八一村老茶厂(26)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王锡九

建筑面积(平方米)

280

建筑年代

1970年

该建筑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以料石、木材为主构成的茶叶加工厂,为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鄂东地区房屋建筑风格。


柳林社区五大队大队部(27)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王锡九

建筑面积(平方米)

220

建筑年代

1970年

该建筑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以青砖、木材为主构成的八一大队办公场所,为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鄂东地区房屋建筑风格。


八一村老学校(28)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王锡九

建筑面积(平方米)

600

建筑年代

1970年

该建筑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以青砖、木材为主构成的学校教室,为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鄂东地区房屋建筑风格。


八一村大集体仓库(29)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王锡九

建筑面积(平方米)

180

建筑年代

1970年

该建筑建造于上世纪70年代,以青砖、木材为主构成的生产队大集体仓库,为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鄂东地区房屋建筑风格。


长胜街文化馆(30)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七里坪镇红坪村长胜街131号

建筑面积(平方米)

550

建筑年代

始建明末清初,复建2001年

七里坪镇文化设施设备建设配套较齐全。除原有一座建筑面积380平方米,二层楼房的文化馆外,2001年,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扶持该镇12.5万元(当地配套20余万)新建起一座占地面积44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三层二十一间的多功能文化站。内设有图书室、文艺培训室、老年活动室等七室一场,同时开展文艺培训辅导,组织各类文艺演赛活动,还组建起农民管乐队、演唱队,为该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极大便利。


长胜街大众商店(31)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七里坪镇红坪村长胜街149号

建筑面积(平方米)

280

建筑年代

明末清初

红安县七里坪镇大众商店位于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149号。属于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混结构建筑,典型鄂东民居建筑风格。红安县七里坪镇大众商店,于1989-07-25在湖北省注册成立,属于批发和零售业,主营行业为批发和零售业,服务领域为日用百货、针纺织品、副食、五金、日杂品零售。注册资本3.23万元。


七里坪镇供销合作社(32)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七里坪镇红坪村长胜街

建筑面积(平方米)

220

建筑年代

明末清初

长胜街是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的一条主街,因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闻名于世,红色印记留存,极具纪念意义。这条街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典型鄂东民居建筑风格。大革命时期,长胜街成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现还存有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等18处重要革命遗址,其中8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胜街原名正街,1930年曾命名为杨殷街,全长400米(解放后又续建了290米),南北有城门楼。街道两边房屋清一色的青砖黑瓦、木格窗户、木板门扇,每间房屋山墙或隔火墙有龙蛇鸟兽造型装饰,街道宽约7米,地面用花岗石条铺成,保持了大革命时期的原貌。位于七里坪镇长胜街南门的老供销合作社,始建于明末清初,砖木石结构。该建筑体现了现代农村的发展史,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艺价值,代表着时代发展的轨迹,彰显了新时代前进的步伐。


长胜街红色书店(33)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七里坪镇红坪村长胜街

建筑面积(平方米)

180

建筑年代

明末清初

该建筑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是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一家特色书店,属于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鄂东民居建筑风格。

在革命战争年代,七里坪曾是“黄麻起义”策源地,也是鄂豫皖苏区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留有丰富的遗迹资源,长胜街便是其中之一。在这条约700米长的街道上,集中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苏维埃经济公社等一批遗址。红色书店选址于此,与长胜街红色文化相得益彰,更能凸显出它服务于爱国教育,服务于全民阅读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除了有独特的装修风格外,七里坪长胜街红色书店的图书也有很多特点——红色主题图书主打“将帅传奇”,书店以陈列一些将军的回忆录,或者将军子女后代以及相关研究专家撰写的红色人物图书为特色。只要到长胜街,来旅游的人都会对书店赞不绝口。在很多人的眼中,这家红色书店是长胜街的一大亮点。


长胜街游客接待中心(34)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七里坪镇红坪村长胜街

建筑面积(平方米)

450

建筑年代

明末清初

七里坪镇游客接待中心坐落于七里坪镇长胜街北门,属于保护状况较好的传统砖混结构建筑,典型鄂东民居建筑风格。七里坪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遗址遗迹极为丰富。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2年载入全国历史名镇史册,而长胜街又是革命文物最为集中的一条街。解放初,由于建设需要,南北城门楼已拆除,街道石条已撬走,居民建房有的改变原样。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长胜街的文物保护,并成立了"七里坪文物管理所",加强了文物保护;特别是2002年红安县委、县政府决定对长胜街进行重点修复,同年3月,县政府决定投资100万元修复南北城门楼,恢复石条路面,扩宽下水道,修复街道立面,规范管线,充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的复原陈列及辅助展览等。


王辉辉老宅(35)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

建筑面积(平方米)

110

建筑年代

上世纪80年代

该建筑与王近山将军故居毗邻,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鄂东民居建筑风格。


王自明老宅(36)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高桥镇程河村

建筑面积(平方米)

100

建筑年代

上世纪80年代

该建筑始与王近山将军故居毗邻,建于上世纪70年代,传统砖木结构建筑,高大巍峨的马头墙,典型的鄂东民居建筑风格。


戴爱国老宅(37)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太平桥镇戴长塘村戴长塘垸

建筑面积(平方米)

60

建筑年代

1812年

该建筑始建于1812年,屋外前檐用青砖、料石建成,雕檐画栋,蓝料颜色绘制腾祥图案,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鄂东民居建筑风格。


戴谱润老宅(38)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太平桥镇戴长塘村戴长塘垸

建筑面积(平方米)

90

建筑年代

1812年

该建筑始建于1812年,屋外前檐用青砖、料石建成,雕檐画栋,蓝料颜色绘制腾祥图案,传统砖木结构建筑,典型的鄂东民居建筑风格。


戴勇老宅(39)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太平桥镇戴长塘村戴长塘垸

建筑面积(平方米)

120

建筑年代

1802年

该建筑始建于1802年,木阁楼互通,屋外前檐用青砖、料石建成,雕檐画栋,蓝料颜色绘制腾祥图案,屋顶两端建有典型荆楚居民风格龙形兽台,传统砖木结构建筑。


戴长塘村戴长塘垸仓库(40)


地址(街巷门牌号)

红安县太平桥镇戴长塘村戴长塘垸

建筑面积(平方米)

150

建筑年代

1796年

该建筑始建于1796年,屋外前檐用当地材料青砖料石建成,雕檐画栋,蓝料颜色绘制腾祥图案,屋顶两端建有典型荆楚居民风格龙形兽台。


(来源:最红安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吴亚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