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南漳:风光旖旎“小三峡洞寨”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4-10 15:01:53

《左传》有云: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流经南漳的沮河,曾是荆楚文化的摇篮,她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数千载的悠悠岁月里静静流淌,哺育着荆山山脉的万物生灵。

17年前,在南漳巡检镇峡口集镇沮河上游二千米处,修建了一座集发电、灌溉、渔业为一体的国家大型水库——沮河水库,因大坝所在地位于峡口,故也称为峡门口水库,控制流域面积约1458平方千米,东西向通行航道22千米。

流域内多是高山峡谷,河岸对峙形如关口,形成了颇负盛名的“沮河小三峡”:大峡、小峡、穿山峡。

有人说:“沮河小三峡”有着长江三峡之雄,桂林山水之清。或许有些夸张,但确实形容出了“沮河小三峡”的如画风景:高耸挺拔连绵不绝的荆山,碧波荡漾风姿绰约的沮水。最为稀奇的是两岸峭壁上尚存有28个明清古洞寨。因为藏在峭壁上,少有人至,大部分保存较好。

深秋的一天,艳阳高照,我和一群文友十余人相约“沮河小三峡”采风。

从南漳县城出发,走高速驱车两小时到达巡检镇峡口街道。在甘河村境内镰刀湾渡口乘船,沿着沮河通城河河段,逆流而上。

两岸悬崖对峙,壁立千仞,河道时而开阔,时而狭窄。开阔处,清澈的河水一碧千顷,船尾荡漾出一扇美丽的波纹,尽情地向两岸舒展,波光粼粼,像极了孔雀开屏,惊艳游人的眼。狭窄处,可以清晰看见两岸山上的各种植被以及峭壁上巨大的蜂巢和大大小小的石窟。群山连绵不绝,常常的,你以为前面已经到了尽头,结果转过一道湾儿,又是一碧千顷的开阔水域。颇有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描写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越“大峡”,探秘传奇色彩的简家洞寨

渡船行驶了近半个小时的样子,河面愈发开阔起来,很快就到了大名鼎鼎的简家洞寨。在船行方向的左侧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上,高悬着一堵略显残破的“雉堞”,一个巨大的溶洞,洞口被一堵石块堆砌的高墙半封住,左右两边分别砌有打磨齐整的石块封顶,中间一段半封,留有四个垛口,高墙的南面偏下位置有一门,就是入口了。

简家洞寨位于甘河村刘家山的山腰上,为自然溶洞打造而成。枯水期高悬于河面10米以上,不容易攀爬,丰水季节水位上升,洞寨入口又淹没于水面之下,故而少有人至,保存较好。

寨坐西面东,洞内曲径通幽,面积较大,约800平方米,可容数百人。洞内有房屋遗迹,洞壁上有许多人工凿制的方孔,垒有两道寨墙,墙距10米,长分别为20米与28米,高在7米左右。设有两门,洞前门略偏南,靠寨内有巡道、垛口、瞭望孔等。

简家寨实为骞家寨,传说是清咸丰年间一名姓骞的大将倚天险修筑的,后人以讹传讹成了简家寨。骞家老将是清初的一名武官,因戍边有功,御封为大将军,赏以冠服。他衣锦还乡后,在祖宅前建立将军衙门,立殿廊辕门,设皇帝牌位,适时叩拜。战乱年月,豪门大户为家族避难常选险要之处修筑山寨,粮食、财物都存放在寨内,平时“水满缸、粮满仓”,一有风吹草动,即全家撤离,进寨避乱。骞家老将很聪明,选取了临水的天然溶洞修筑简家洞寨。洞内现存有残碑一通,碎成数段,隐约可见“大清咸丰二年二月廿日立”“洞主騫氏众首士八名騫健……”等字迹。

简家洞寨对面100米开外的山上便是任家洞寨。任家洞寨坐东朝西,高悬于峭壁之上。东面是“张家屋场”,西面是镰刀湾。洞寨门口砌有寨墙,寨门附近已坍塌,洞寨下为陡壁,距离沮河河面20米左右。周围怪石嶙峋,杂草丛生,无路可寻,进洞寨必须伏壁攀岩而上。因为太远,加上时间有限,我们没有去。曾有大胆的渔民入内查看,洞内顶壁及地上有较多钟乳石,且散布着较多绳纹陶片、青花瓷瓷片等。据附近老人介绍:此洞寨历史上即是避难场所,后由当地任、李两家大户牵头捐资,于清朝重新修建。

过“小峡”,探寻惊险刺激的姚家洞寨

穿过“大峡”,船继续前行,大约1个小时的样子,“小峡”就扑面而来了。此时,已出甘河村,进入通城河村境内。河道中央有一大片沙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心岛,把河道分为两个支流。岛上长满了树木和水草,岸边有三五只鸳鸯在嬉戏。如果不赶时间,上湖心岛野炊烧烤应该很惬意的。

很快就到了姚家洞寨,姚家洞寨的特色在于险和大。高悬于峭壁之上,洞下为小峡激流,一条几乎垂直山壁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的通往寨门。船夫在一处相对平缓的崖边停船,将锚抛到较远的石壁上固定。

一下船,我们开启了惊险刺激的姚家洞寨探险之旅。

山道狭窄陡峭,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带刺的灌木丛和横生的枝条。好在大家都有准备,穿了登山鞋和利索的衣服。胆大的一马当先,胆小的手脚并用,恐高的直接脸色煞白表示留守。我属于手脚并用的那种,紧贴着石壁,脚下的每一步都努力探实踩实,再换手去攀爬,有时抓突出的大石头,有时借力结实的树根,满脸是汗,满手是泥,心似乎要蹦出嗓子眼,终于,豁然开朗,爬到了洞寨门口。

巨大的洞寨口掩映在植被中,在山下看只有半弧拱形的寨门,不觉得大。到了跟前,才发现洞口超大超高。历经一番胆战心惊的攀爬后,站在巨大的拱门间,有一种凯旋的自豪。

洞寨坐北朝南,寨门宽10米左右,高约15米。洞内地势平坦宽阔,寨深约20米。洞口右侧墙角处有三五块长木板搭成的简易床,应该是渔民临时休息用的。洞内钟乳石众多,有诸多分洞,较为幽深。此寨紧邻姚家沟,西面是保康县重阳村。

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的过程也是极其惊险的。面对几乎垂直未经开凿的山路,心里发怵。有经验的朋友教我倒退着走原路返回,于是跟上山时一样,手脚并用,偶尔前面的人拉,后面的人接,多番接力,好不容易下山安全回到船上。

入“穿山峡”,探幽流光溢彩的杨家洞寨

别了姚家洞寨,我们的船在碧波上欢快地行进。心还在狂跳,汗还没有干。半小时不到,船头一转进入了一个U形港汊,这就是“沮河小三峡”的“穿山峡”了。下了船,沿着一条较为平缓的山路行走,不到百米就到了杨家洞寨。

杨家洞寨属自然溶洞改建,传洞寨通保康,又名穿山洞寨。洞口有一堵石头垒筑的墙体,左侧是寨门,寨门左侧靠石壁的墙看上去很有些年头了,是传说中的“三合土”。洞内开阔处有用打磨过的石条砌成的台面,墙基十分规整。洞内平面呈S 形,北狭南阔,洞深不可测,宽敞无水处长约100 多米,宽达 20至 50米,最高处约15 米。寨东门口散落有残碑,记载此洞为清光绪年间,由当地人重修,以躲避土匪的侵扰。

杨家洞寨的奇特不仅在于“穿山”贯通了南漳和保康,更在于它流光溢彩的洞内乾坤。

洞内较为幽暗,需要打灯前行。到处都是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和石笋,经过几千万上亿年的泉水滴灌和自然风化,仿佛一座袖珍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博物馆:洞顶上和洞壁挂满了倒垂的钟乳石,奇形怪状,鬼斧神工。有的像手拿拂尘的菩萨,有的像敲木鱼的小和尚,有的像山羊,有的像珠帘。地上有大大小小的石笋,其中有一巨大石柱,近两米高,与地面的一块巨石相连,从侧面看,十分像一只竖着大耳朵的“巨兔”。走近细看,“巨兔”的耳朵布满密密麻麻规整的蜂窝小洞,巨兔的下巴部位是成片倒垂的小钟乳石,像极了一缕缕的兔毛。

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再往里走,有一面石壁汇集了不同地质年代发育生长的钟乳石,沟壑万千,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宛如夜空的银河倾泻而下,闪烁着银子一般、钻石一样的光芒。相隔不远有一块闪闪发光的地面,上有七八处白色凸起,水晶般剔透,用手触摸硬硬的,湿湿的,应该是岩顶泉水滴落日积月累形成的小石笋,只不过含有特殊矿物质,以至于闪闪发光。大家兴奋地纷纷拍照留念,想要发个朋友圈炫耀自然界的这一奇观。

顺着石壁再往里走,渐渐有流水声,向导说是瀑布,越往里走,声音越大,也渐渐看得见光亮,豁然开朗,原来是另一个洞口,远远可见岩壁和树木。因为洞口峡谷深涧有水且深不可测,我们不敢再前行,遂返回。

在杨家洞寨逗留了半个小时后,我们开始返程。等到回到镰刀湾渡口,看看时间。“沮河小三峡”来回历时大约4个小时。

有山有水的地方风景往往非常宜人。山的骨气,水的灵秀,寨的传奇,赋予了“沮河小三峡”别样的风采。它不仅风光旖旎,还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文化底蕴厚重,极具开发价值。相信不久的将来,南漳人民将拥有一个足以媲美清江画廊和三峡人家的旅游景点。(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南融媒 秦华)

责任编辑:罗雨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