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通讯员杨自林、杨刚、杨彩霞
上世纪中下叶,
一些中省在宜企业,
为解决子女上学的问题,
先后建起了自己的子弟学校。
宜昌这样的学校一共有17所,
随着2004年国务院下文,
这些厂办学校相继移交到地方,
他们的名字和过往已成为历史。
1976年,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第十六建设公司,建起了“矿建一校”,这就是营盘路小学的前身。从“矿建一校”、“矿建二校”,到“十六化建公司子弟学校”,再到现在的营盘路小学,这所小学的这几十年,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
盖了4层小高楼
是当时宜昌最好的学校
1956年出生的罗运宽,是这所学校1994年—2006年期间的校长,他亲身经历了学校从鼎盛到移交地方的全过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1)班合影
学校创办时,开始在东山电视塔底下,学校当时叫“矿建一校”,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每个年级一个班。这就解决了当时公司职工子弟上学的问题。
1979年,还成立了“矿建二校”,并于1985年搬到营盘路小学现在的地方,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另外,学校的高中部于1988年停办。
1994年,“矿建一校”与“矿建二校”合并,成立了“十六化建公司子弟学校”。
此前十六化建总部在荆门,罗运宽一直在当地的公司学校任教。1987年,十六化建总部搬到宜昌,罗运宽也跟着到了宜昌。从老师到教务主任,再到副校长,1994年两校合并时,罗运宽成为“十六化建公司子弟学校”校长。
“那可是当时宜昌最好的学校啊!”罗运宽回忆那时候的情景,脸上透露着骄傲,当时学校搬迁到新址时,盖了4层教学楼,一直使用到现在。
如今的营盘山上,学校的教学楼就是那时修建的。
筹集办学资金遇难题
三峡晚报刊文助推问题解决
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迁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类似“十六化建公司子弟学校”这样的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陆续接受地方居民的子女入读。
罗运宽回忆,当时学校接受的地方学生,主要以周边绿萝路、刘家大堰等地居民或来宜打工者的子女居多。高峰时期,学校每个年级三个班,至少有一个班是地方居民的子女,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比较复杂的生源构成,导致了后来的一些麻烦事。
那时候学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是自筹,公司子女的学生,由所在公司或者二级单位出钱。多出来的地方子女的办学费用怎么办?只能向学生家长收取。
当时。按照相关的物价标准,小学每学期交300元,中学每学期则400元。
“读同一所学校,为啥我们的孩子要交钱?”需要交钱的地方学生的家长,开始有意见了,并且向有关部门以及三峡晚报反映了这一问题。
接到这一线索后,时任三峡晚报记者方正,通过走访营盘路小学,以及其他厂办学校,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于2004年6月8日,在三峡晚报第五版以《一个小学校长的现实烦恼》为题,整版刊发了这篇深度类调查报道。
当时报道截图
“从1990年开始,宜昌先后出现17所厂办学校,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罗运宽说,正是三峡晚报这篇报道,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立即制定解决方案。最终,小学民工子弟的费用由西陵区教育局出资,初中则由宜昌市教育局出资。
2006年全面移交
新校区目前正拔地而起
巅峰时期宜昌的17所厂办学校,虽然地方相关部门不管,但这些学校也有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学术交流的“圈子”。
罗运宽回忆,那时候联合起来形成了“厂办学校协会”,主要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以及这些学校联合起来进行竞赛,考试时进行联考等,各种交流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
“记得有一年,学校的一名学生获得了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当时宜昌市就这一名学生获奖。”在罗运宽的眼中,在特殊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建设发展历程的企业办的中小学得到了快速发展,每所学校都有过自己特殊的辉煌时期,不但为宜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还为为解决职工子女升学就业、稳定职工队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营盘路小学及其他厂办学校的办学资金得到解决的同时,国务院开始着手解决这些学校的现实问题。
2004年,国务院下文,从2005年开始,所有厂办学校全部移交到地方。
经过一年过度期后,2006年,学校正式全面移交,中学部移交到宜昌市八中,小学与窑湾中心学校合并,成立了现在的营盘路小学。
新校规划图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