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又到了一年最佳采茶时。祖祖辈辈靠种茶、制茶为生的车云山人又开始忙碌起来,车云山村也越加繁华热闹了。奔赴大自然,赏景、观光、品茶。心向往之,心旷怡然。
4月上旬,驱车到随州市随县草店镇,沿“475”省道曲线而上,但见远处天边的山间云雾缭绕,一座山村若隐若现,在袅袅炊烟中显出别样意韵。随行人遥指山顶,那就是车云山:“此地崇山峻岭,每逢下雨,群山云雾;雨后才晴,团团白云翻滚于群峰之间,如万马奔腾又似车轮滚滚,车云山因此而得名。”因出产享有盛名的“车云山毛尖”茶,车云山村也闻名遐迩。
茶山远离市区,四面环山,四面环山、云雾缭绕,仿佛一座世外桃源。目睹秀美的茶园春色,既感受到茶园里那份静谧、恬逸,又感受到勃勃的生机与美好。
茶园连绵起伏,翠绿满目。春茶绿景恰似一片片绿油油的海,时有雾起山间,莺鸟铃鸣。茶树上的嫩芽,如一个个舞姿曼妙的小精灵,跳跃在枝头。茶农们背着竹篓在茶垄里穿行,嫩绿的茶芽被茶农娴熟地摘下,放入竹篓中,忙碌的身影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采摘时不能掐,掐下来的茶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都去不掉,采摘时可采用提手采摘法,即手心向下,大拇指和食指夹住鱼叶上的嫩茎,轻轻向上一提芽叶便采摘下来了。”祖辈都种茶制茶的村党支部书记周恩忠向我们介绍了采茶技巧。
拾掇一片清新的茶叶,手捧一杯车云山绿茶,寄情苍翠茶园中,我冥想发呆了,身心沉浸在惬意的春日中。漫步在茶园里,那一排排茶树绵延伸展,清风吹来,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鼻而来,怡人陶醉间,品味着茶的芬芳香醇。身处茶园,亲近自然,释放着尘世的压力,寻找内心的平和与宁静,领略独特茶马古道的影响力,感悟一代代茶农不畏艰难的人生。
“车云山茶的炒制每一步都有标准和讲究,包括采摘、摊青、杀青、回潮、理条捡茶、揉捻做形、炒干初烘、潮茶、复烘提香、包装等步骤。”炒茶技师井立根与茶相伴几十年,也是为数不多的制茶传承人,片片嫩叶在他手中蜕变成茶。
车云山毛尖,历史悠久,从六安引种栽培,经茶农精工细制,外形紧细圆直,锋豪显露;内质香高味醇,具有浓厚的熟板栗香;甜凉生津,色泽嫩绿,汤清叶绿。传说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就在此发现了茶树。武则天患肠胃疾病被车云山茶叶治愈,特赐银两在车云山顶峰修建了“千佛塔”,以彰茶功。1915年车云山毛尖荣获“巴拿马国际金奖”。1955年春,车云山村八位老党员茶农,在“千佛塔”附近茶园亲手采摘鲜叶10余斤,纯手工炒制干茶2斤,然后邮寄到北京,请毛主席品尝。主席用此茶招待苏联水利专家,并给予“汤清叶绿、香高味浓”的褒奖,并委托中央办公厅给车云山全体茶农回信,随信件附茶叶款和有关茶叶种植的书籍,勉励车云山茶农种茶致富,信件至今存放于信阳市档案馆。1997年,车云山毛尖在中国国际茶会上获金奖。品着醇香的车云山茶,老书记周国启话起茶事,我们感受到车云山茶的历史厚重与神秘。
沿着一步跨两省的石阶,梯级登上千佛塔,俯瞰两省云雾缭绕,茶海茫茫。如此,茶源于山水,一口之间,腹内有乾坤,满腹锦绣,江山如画了。
在车云山喝茶,品的是一份心境。茶如人生,顺境时如沸水中的茶叶,翻滚浮沉,散发清香;逆境时如茶汤般的苦涩,历经磨难,回味甘甜。起起落落的茶叶,何其相似那浮浮沉沉的人生。然而,茶叶终究要沉于杯底,正如人生不得不谢幕一般,那么的无奈。一杯绿茶,待冲喝上四、五道工序,香气和汤色也就淡了。是啊,生活如水,人生似茶,再好的茶放到水中一泡,时间久了,也就淡了。也许是棱角平了,或许是成熟稳重了,脚步越来越踏实,日子越来越平淡。人生步入另外一种境界,淡然。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安然地接受一切不好。淡然,是人生的一种成长。失之坦然,得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人在草木间,与茶同行,取的便是那份天地间的释然和那份纯净。
品一杯清茶,静享岁月沉香。
(来源:涂庭民)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