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与小学课程融合的实践探究-----以“春分”为例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4-08 09:10:55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了全世界。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国人在历法、农业、饮食、健康、习俗等方面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让中国人能更好地了解自然,并运用自然规律更好地生活。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给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在双减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深入实施,“五育”并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通过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和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教育智慧并与学科课程融合来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和提高综合素质呢?本文以“春分”为例,就如何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与小学课程进行融合展开实践探究。

一、深挖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课程的融合点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涉及文学、美术、音乐、科学、劳动、健康等多方面。二十四节气中每一个节气都有相对应的特殊文化、习俗以及当时特有的自然特征。例如,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3月20至22日交节。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那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春分时节,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华北北部以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各地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度,气温回升较快,草长莺飞,但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现象。春分前后,到南方过冬的燕子又飞回北方,雨水增多,下雨时,雷声大作,开始伴有雷电。古代诗人在明媚的春光里,吟咏歌唱、赋诗抒情,写下了许多与春分节气有关的诗句。在春分时节,民间有放风筝、吃春菜、煮蛋、送春牛等民间习俗。教师在带领小学生探究二十四节气时,可将节气文化与不同的课程融合,实现多学科互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融合,首先得找到二十四节气与学科的最佳契合点也就是融合点。笔者通过了解春分节气的特点,充分挖掘春分节气背后隐藏的新知识,开展了以“春分”节气为课程主题,融合语文、美术、音乐、科学、劳动、体育等多个学科来进行节气课程的实践探究。

二、设计有创意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在课程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融合多门学科,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学习者终身学习和成长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关注学科本质、跨学科知识运用及实践创造,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需要改变传统学习中“满堂灌”“死记硬背” ,建议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春分节气探究中,通过融合多学科,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说春分、诵春分、唱春分、食春分、绘春分、乐春分、趣春分和报春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探究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春分节气的特点和本地的风俗,将春分的节气文化探究设计成孩子们喜欢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吟诵古诗、春分儿歌手势舞、天气预报、竖蛋游戏、画春牛、剪春牛、折春牛、做社饭、绘制风筝并放飞风筝等活动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连结,探秘春分的由来、物候现象和传统习俗。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感知节气的同时沐浴传统文化的洗礼,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在多元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传统文化

在探究二十四节气之前,班上的许多孩子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二十四节气歌》。他们主要从课堂上获取一些节气知识,但对节气的感知有限,因此他们对每个节气的内涵理解并不深刻,孩子们需要在多元的活动中去体验、感知节气的特点、物候和习俗。为了让孩子们能主动获取生活经验,我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节气的由来、与节气有关的诗词和儿歌、节气的物候特征、节气与气候、节气与动植物、节气与农事、节气与饮食、节气与民俗等多个方面,从多个维度加深对节气的理解与认知。

在春分节气探究中,“说·春分小组通过上网、寻访身边的老人、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等活动来探究春分的由来、物候现象以及动植物的特点;诵·春分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语文书等方式去找到与春节气相关的古诗词,并挑选最具特征的几首诗词如《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春夜喜雨》《咏柳》《村居》等进行朗诵,在诗词里感受春分、在诵读中感悟美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春分则是全体同学在优美的《二十四节气之春分儿歌》中,随着优美的律动感知春分节气的内涵,用心感受春分时节的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春分时,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开始伴有雷电,草长莺飞,春光明媚,报·春分小组关注恩施天气,并以通过模拟气象播报的形式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春分的天气特征,近距离接触气象知识,了解天气预报节目的特殊制作方式,激发孩子们对气象科学的热爱与兴趣,提升气象科学素养。春分时节,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机,古时人们便有送春牛图的习俗。送春牛是春分独特的民俗文化,送春牛其实是送的春牛图。人们将做好的春牛图送给邻居,寓意着对丰收的希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针对这一习俗,绘·春分小组通过画春牛、剪春牛、折春牛等活动,将中国传统美术与节气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画春牛、剪春牛、折春牛、送春牛等活动中感受春分送春牛的习俗,表达对美好的向往和期盼。春分到,蛋儿俏”,自古民间就有春分竖蛋的习俗。全体同学进行竖蛋游戏,感受春分竖蛋的意义,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将鸡蛋立得更稳更久,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科学小实验来寻求答案,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爱科学的意识。东风吹,纸鸢飞。春分期间,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节,这一传统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放风筝不仅有趣,而且也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乐·春分小组的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风筝的制作方法,亲手绘制创作自己的专属风筝,然后放飞风筝,孩子们奔跑的身影、爽朗的笑声和春天的颜色相映成趣,有趣又健身。春分时节,在南方有吃春菜的习俗,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春社日也在春分节气前后,这一天,家家户户有吃社饭的习俗。此时,青蒿和野葱茁壮成长,鲜嫩无比,青蒿和野葱是做社饭的重要原材料。所以,在探究春分食俗时,与当地传统民俗节日进行有效融合,设计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中运用、活化、创新所学的知识,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体验节气知识并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与小学多学科融合,开展有创意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多元活动中感知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杨宝平)

责任编辑:邹明镇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