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蒋家山,位于蕲春县横车镇西部边缘,最高海拔不到300米,方圆不足5平方公里,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却因为抗日战争时期张体学在这里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而名闻遐迩!
张体学(1915—1973),河南光山县八里畈乡(今属新县)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红军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挥员,参加了长征,是鄂东抗日名将,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第三任省长,代理过湖北省委第一书记,被老百姓誉为“布衣省长”,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党员干部的一杆旗”。
1937年7月,由董必武选拔,受毛泽东派遣,在红军大学学习的张体学,与郑位三、萧望东等离开延安,回到大别山区,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张体学参加了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工作,后历任新四军第四支队七里坪留守处警卫排政治指导员,黄冈中心县委常委、军事部长,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队长,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大队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队副团长,新四军鄂东独立团政委,第五师第十四旅政委,十四旅政委兼鄂豫边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张体学的部队,在抗日战场上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鄂东抗日劲旅、老百姓心中的英雄部队。
为打通鄂皖边与华东抗日根据地及新四军军部的联系,改变豫鄂挺进纵队孤悬敌后的处境,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鄂皖边区委、鄂豫挺进纵队决定派遣主力东进鄂皖边。这一重任交到了张体学的肩上。1940年7月,张体学率鄂东独立团东进,第一站就选择拔掉彭思桥的顽军据点,支援驻蒋家山的浠蕲边县委。
浠蕲边县所辖范围,东起国民党顽固派活动前沿的漕河、株林河,南抵茅山、韦源口等日伪沿江据点,东南顺江与蕲广边县交汇,西跨浠水县境李家垱、福主庙一线,西北依大别山南麓余脉同蕲太英浠边县毗连,长江流经南沿20余公里,是联络、发展鄂皖边和鄂南地区抗日工作的桥头阵地和交通线,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同日伪军、国民党顽军反复争夺的一处战略要地。
蒋家山地处蕲春、浠水两县交界处,这里岗峦交错,四面峡谷环绕,再加上浠水那边山上有座天然寺,香客较多,因此,开展革命活动较为方便。1940年3月,中共浠蕲边县委在蒋家山楼子塆成立,书记张明(本名曹国斌,湖南醴陵人),副书记刘治天(本名胡祖虞,蕲春刘河人,从延安抗大学习回来的老党员),委员张振亚、李璧东、何启等,下辖西河驿、界岭两个区委。5月,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蒋家山成立了宪政促进会蕲春分会,主席刘治天,代行民主抗日政权职能。5月上旬,又在西河驿组建了浠蕲便衣队,队长刘洪顺(黄冈三店河人),县委书记张明兼任指导员。
当中共浠蕲边县委刚刚成立之时,国民党顽固派、蕲春县县长汤家骏就在彭思桥设立第二区署,并派亲侄汤宗武任区长,4月接纳汪伪部队百余人枪,编为自卫总队第六中队,四处捕杀共产党员和抗日群众,中共浠蕲边县各级组织受到严重威胁。
7月中旬,张体学率鄂东独立团300余人长驱东进,19日晚,经长石庙、夹河,于次日凌晨攻打二区署和六中队,全歼二区常备队和六中队两个排,缴获机枪、步枪60余支,毙敌10余人,俘区署及自卫队员60余人。天亮后,捕获汤宗武,将其处决,其余被俘人员全部释放。
张体学一打彭思桥,首战告捷,打乱了国民党顽固派、鄂东行署主任兼鄂东游击总指挥程汝怀围剿鄂东新四军的部署,减轻了战斗在大小悟山一线的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的压力,起到了保卫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作用;同时,鼓舞了蕲春抗日民众的士气,使广大爱国群众看到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力量。鄂东独立团胜利控制彭思桥与蒋家山地区后,浠蕲边县地区爱国青年踊跃参军,浠蕲便衣队迅速扩充,到9月即达300余人,整编为浠蕲独立游击大队,下设三个中队,并设留守处。党组织也迅猛发展,到10月已建立西河驿、五岳山、界岭、蒋家山、黄柏城、茅山、散花洲七个区委(蒋家山区委书记为袁斗南)。
张体学率鄂东独立团东进鄂皖边,连续取得几场反顽战斗胜利后,程汝怀惶恐不安,策划反扑,1940年10月(农历九月),纠集数千人的兵力,分四路扑向彭思桥,浠蕲边县委及所属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县委主要成员和基干武装突围转移,组织解体,浠蕲独立游击大队大队长余乃丹叛变投敌。
为恢复鄂皖边抗日根据地,1941年3月,张体学率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第九团东征鄂皖边,9日进入浠蕲边地区,12日夜,二打彭思桥,全歼顽军一个大队及一个中队,毙伤50余人,活捉大队长沈训谟、第二区区长张振翼等350余人。为孤立顽固派,争取中间派,张体学亲自与沈训谟谈话,宣传我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劝其与新四军合作抗战。沈训谟等深受感动,表示愿意合作,双方当即签订统战协议。
1941年3月中旬,张体学在三角山召开会议,总结了浠蕲边“九月受挫”的教训,主持组建了中共浠蕲边县工作委员会和浠蕲边独立营。工委自北向南推进辖区党组织恢复工作,11月,在蒋家山重新组建了中共浠蕲边县委。独立营立足张策山、蒋家山,掩护、协同工委工作。
蒋家山区委于1941年4月恢复,1942年1月并入沿江特别区委。1942年6月,沿江特别区撤销,原界岭、蒋家山两区委合并组建新的蒋家山区委,并组建了蒋家山区署,辖蒋家山及其东北面的横车桥、李达冲、傅冲、张林冲、界岭等地,属浠蕲边县委和浠蕲边县军民(政)联合办事处的基本活动区。
1942年,日军为确保长江航运,不断对鄂豫皖边区和新四军五师进行“扫荡”。11月,新四军五师第十四旅政委兼鄂豫边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张体学,在蒋家山指挥新四军三打彭思桥,粉碎了日军的一次“扫荡”。这月的中旬,张体学率警卫排和四十二团一营,从江南过来,在浠蕲边根据地蒋家山,与在江北活动的四十团和挺进十七团会合。20日上午,日军30余人、伪军80余人从茅山据点出发,到彭思桥“扫荡”。张体学得到敌情报告后,在蒋家山年塆祠堂召开连长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开展反“扫荡”。新四军将日伪军诱至彭思桥东北侧五里处的夹河,击毙日军1名,毙伤伪军30余名,活捉伪军2名,剩下的日伪军狼狈窜回茅山据点。新四军江指导员、张连长、马排长等27人壮烈牺牲。这次战斗,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震慑了日军,此后,日军再也不敢远离据点,到彭思、蒋家山一带“扫荡”了。
就在这年的12月,张体学与林少南在蒋家山的王中间屋结为革命伴侣。
蒋家山,这片红色的土地,革命的摇篮,孕育了中共浠蕲边县委,养育了一批又一批英勇的抗日军民;张体学来到蒋家山,巩固和壮大了蒋家山革命根据地,把蒋家山发展成了新四军和浠蕲边县人民抗日反顽的坚强堡垒。
2009年重修扩建的蒋家山烈士陵园
后人缅怀:1976年,在林少南(1924—2000)等省领导的关心下,蕲春县委、县革委会和横车人民公社党委、革委会组织干部群众,将分散在老油铺嘴、年塆祠堂背后两处的27名新四军烈士遗骨,集中迁葬距蒋家山大队部较近的一处山坡上,次年竖起一座烈士纪念碑。2007年,原国务院三峡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移民开发局局长漆林(1943—2018)到蒋家山视察,对重修蒋家山烈士陵园作出指示,蕲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初步完成了蒋家山烈士陵园重修扩建,新修通达陵园的水泥路3200米,漆林为烈士纪念碑题名,张体学长子、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张牢生,农业部原部长刘中一,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汪国新为烈士陵园题词。2013年,蕲春县人民政府将蒋家山烈士陵园纳入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点,2014年再次重修扩建。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陈仕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