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之东北,种茶制茶历史悠久,素有“陆羽《茶经》第一县”的美誉。据清同治《远安县志》记载,乾隆年间(1736-1796)鹿苑茶(远安黄茶)就被选为御用“贡茶”。其制作技术在1966年被编入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只差学》,1977年至1985年先后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被农业部评为“农业博览会银奖”;2009年远安鹿苑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黄茶蓊郁于鹿苑之乡,如凤添翼;鹿溪边饮鹿茶,如鱼得欢。”远安县鹿苑村地形多丹霞丘陵,丹霞山岩风化成泥后,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红砂岩壤,是陆羽《茶经》“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中的最佳土质。远安的红砂岩壤、植被厚实、山花烂漫、溪水清流、云雾缭绕,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远安鹿苑茶的优良品质提供了天然优势。杨先政,男,1963年2月出生,1978年开始从师杨绍槐学习鹿苑黄茶制作,已从事鹿苑黄茶制作40年,徒弟20余人。2008 年创办了远安县鹿苑茶叶专业合作社,2017 年创立远安县旧县镇杨先政茶叶家庭农场。2012 年被批准为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远安鹿苑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圣涛,1986年生人,现为远安鹿苑茶县级传承人。2015年返乡子承父业,先后注册成立了“先政传茗”农场、商行、公司,加入"远安黄茶”区域公共品牌,开始公司化发展道路。这些年,杨圣涛在其父杨先政的言传身教下,对传统制作技艺和火攻技巧已熟练掌握,如今已是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并获得全国黄茶斗茶大赛金奖、宜昌市三大特色名茶、传统技艺制茶比赛技能状元等荣誉,与父亲一同坚守匠人心,传承技艺美。
“色泽嫩黄而澄澈如诗,质地纯净而圣洁若仙。”鹿苑茶的传统技艺特点需手工技艺制作完成,多年经验来熟练运用不同环节中的炒制手法,其中有翻炒速度的变换,闷炒,抖散炒,螺旋翻炒等多种技巧的配合,其闷堆工艺更是需要多年的经验来判断茶叶的合适发酵程度,加上其手工炒制出来的茶叶需具备黄茶的三黄(干茶黄,叶底黄,茶汤黄)内在特征和其外在特征环子脚、鱼子泡;故远安鹿苑茶在全国黄茶品名中品质独树一帜,备受茶人喜爱。这些制作工艺是历代茶农的智慧结晶,是现代技术措施难以代替的,是一份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年来,在杨先政和杨圣涛父子的引导下,鹿苑茶的传统制茶工艺早已深入人心,他们带着使命和责任,携鹿苑村65户茶农,合作管理经营核心产区茶园502亩,以传统技艺制作精品黄芽茶1.2吨、黄小茶2.5吨,年产值约600万元,以鲜叶收购、采摘务工带动600余人次创收120万元。在各大乡镇坚持无学费、无条件传艺,近年来招收学徒50余名,出师28名,不断为我县黄茶企业输送新时代工匠,为远安黄茶规模化发展贡献力量。
“远安鹿苑茶,于丹岩霞氤里吐尖,暮鼓梵钟中抽叶,高僧手中焖制,顾况诗赋里升华,人生之乐事盛事幸事快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