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龙赶湖腊梅花开。谭华 摄
3月19日,走进恩施市白杨坪镇,微风和煦,桃花灼灼,碧波荡漾,行走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5年前,这里产业零散、人口流出。面对发展瓶颈,白杨坪镇如何破局?
吸引乡贤能人回乡投资兴业
面对种种困境与挑战,白杨坪镇决心打造“党建+乡贤能人+企业”模式,建立人才库,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倾斜政策,吸引乡贤“归家”。
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洞下槽村乡贤能人阳家寿收到组织号召,回到洞下槽村当选为村委会成员,成了村里脱贫致富的“排头兵”、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在阳家寿的牵头下,恩施市龙赶湖农旅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回乡后,阳家寿累计投入2亿元打造“玉露庄园”综合体,建成大耀农业公司总部茶叶加工车间、体验馆、有机茶园等,建成龙赶湖服务接待中心、游步道、观景亭台、果木体验采摘园、环形自行车骑行道等,初步建成田园综合体水上景观850亩,村庄环境实现换颜升级。建成以来,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增收5100万元。
通过乡贤和白杨坪镇的“双向奔赴”,如今的洞下槽村,利用灯戏、茶园、水上乐园等资源和节日契机举办非遗展演节、茶园开采日、乡村体验一日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促进农旅融合,实现“诗与远方”的美好愿景,走上了吃“旅游饭”、促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子。
引入市场主体加强村企合作
3月15日,走进白杨坪镇麂子渡村蔬菜大棚基地,工人正在进行除草除沙育苗。在500亩的蔬菜大棚里,辣椒、番茄等幼苗正在茁壮生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乡村要想发展好,集体经济少不了。麂子渡村驻村工作队深谙此理,先后前往咸丰县、建始县、屯堡乡等地学习村集体发展经验,最终决定采取村企合作模式,将市场主体湖北优民农业“引进来”。
麂子渡村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村集体经营公司将闲置的土地统一流转,租赁给湖北优民农业,实现集约化管理,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同时,利用国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资金支持,兴建大棚基础设施500余亩,其中温室育苗工厂1340平方米、分拣车间900平方米、单体塑料大棚396个,以“筑巢引凤”,吸引湖北优民农业投资300万元,发展蔬菜产业。今年以来,已完成辣椒、番茄、土豆等蔬菜育苗97.5万株。
“以前,村集体收入仅仅靠漂流公司的租金,每年只有5万元。去年,村集体经营收入达50万元,收入翻了10倍。” 麂子渡村书记唐和说,“村集体经济壮大十分有必要,如果村里有钱,铺平小路、捐资助学、安装路灯等民生小事自己就能解决。现在,我们村企合作经营蔬菜大棚共500亩,新建的150亩大棚也将在今年投入使用。”
通过村企合作,实现三方共赢。麂子渡村村集体公司(兴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更有动力,企业实现产业增值,村民实现就业增收。
建设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入驻
“我们正在加快一季度订单生产,确保一季度收入实现开门红。”湖北和诺生物负责人陈千柳说。
目前,白杨坪镇工业园区已入驻17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0家,产业园(化工区)安全风险等级达到C级。
白杨坪镇立足“三个排头兵”定位,依托本地土地、交通等资源优势,整合乡村振兴资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产业园区2742亩。
企业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留下来”。
白杨坪镇按照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有应有果的工作要求,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推行“四包一”专员服务模式,包保跟踪了解企业发展动态,主动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
湖北省超品鞋业有限公司位于白杨坪镇易迁小区标准厂房,今年,该企业新建设制鞋成品生产线2条,用工需求达119人。企业负责人反映缺工问题后,包保小组立即联系镇工业办和人社中心在全镇开展点对点招工行动,在招工过程中耐心细致地介绍企业的工作环境、薪酬福利、岗位要求等情况,及时为求职者答疑解惑,全力帮助他们与企业对接入厂。截至目前,已成功入职30余人。
“现在我不仅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还能在家门口拿上理想的薪酬,安排好家人的生活。”白杨坪镇产业园区阜顺铜业会计柳晓芳说。截至目前,像柳晓芳一样从外地返乡进入工业园区就业的已有142人,平均薪资4350元。
“引凤筑巢”,一个个企业在白杨坪安家落户,既促进了本地产业经济发展,也带来了诸多就业岗位和机会,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卢树彬 陈小雨)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