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华容古道扬监利
湖北日报客户端监利频道 2024-03-22 18:00:15

□刘宏道

地名寻踪

一直在搜寻有关华容道的记忆。

位于长江之滨的小城监利,立县已有1800多年,据史载: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军败赤壁,华容归属东吴。由于此地“士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西北境内曾产盐。于是东吴便“令官督办”以监盐渔之利。魏黄初三年(222年),孙权称帝,从华容县划出一块地方设立监利县。岁月悠悠,留下许多古老的传说,华容道便是其中一个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一一与义之丰富内涵相关的地名!

华容古道,从县城出发,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遗址碑,由监利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以砖砌筑,孤立于毛市收费站不远处,四个隶书大字,斑驳的碑身,展示着古道的岁月沧桑。

古道无言,仿佛如浩淼史波中的一叶扁舟,承载着芸芸众生的劳碌奔波之苦。又如剧场之舞台,等待着剧中人一一登场。成王败寇,谁人能逃得?从古道中,独有关羽,从关武夫子一步一步走向神坛,标记为千秋义勇,受后世顶礼膜拜。

华容古道

在华容古道登场的应是曹操。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为了打击刘备与江东孙吴势力,率大军进驻乌林,与孙刘联军开展赤壁大战。此战以曹军败退告终。为补充粮草,曹操准备退回江陵,华容道出现在历史舞台。

据《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郡城在今湖北荆州城)。这是华容道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之中。

此华容道究竟在哪里?各地关于华容道有四种说法:监利华容、湖南华容、鄂州华容以及1986年新发现的潜江华容。虽名为华容的地方很多,但过去学界一般只认定监利华容为三国赤壁之战之所谓华容。

我曾搜寻过湖南华容县政府网站,上面有关于华容道的内容,说应是该县东山镇大旺厂村路岭子华容东山古道。但是,华容县目前地界江南,曹操屯兵乌林,兵败后已焚烧所有舰船,不可能过得江去,所以华容县之说不能自圆。

监利本地作家李珍文先生曾经以巜曹操败走华容道》为题,以本县域境内地名传说为珠,串成了赤壁之战后曹军溃退路线图。2004年5月,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荆州博物馆、监利县革命历史博物馆,联手对监利县境内的华容古道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大致认定了从上车镇曹桥村到毛家口一段为古华容道。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华容道的故事敷衍得十分出色。曹操的奸,诸葛的智,子龙的勇,关公的义,于此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且看:曹操三次大笑,先引出了赵云伏兵子龙岗,再又引出了张翼德的葫芦口追杀。第三次又笑周瑜诸葛少谋。笑容尚未落幕,而被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带五百校刀手截住去路。操军己人困马乏,曹操从程昱之说,向关羽打情意牌。

操曰:“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春秋大义

据《孟子离娄》载:郑国人派子濯孺子侵略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御敌并追赶。子濯孺子对属下讲:“今天我旧病复发,不可以执弓,难道今天是我的死期了吗?”又问其随从:“卫国派谁在追我?"其随从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说:“我得活命了。”随从不解:“庾公之斯,是卫国有名的善射之人。但您却说有活路了,这是什么情况?”答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行事光明正大之人,其所交取的朋友必然也是光明正大之人。”庾公之斯追上了子濯孺子,问:“您为何不张弓引箭呢?”子濯孺子解释道:“今日因旧病复发,不能张弓。”庾公之斯说:“小子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您。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如此,今日之事,因是卫君之命,我不敢不遵。”于是,庾公之期抽出箭来在车轴上敲击,除去箭头,向其所乘之车发了几箭,然后返回去了。

曹操借此故事,既道出自己兵败无力战斗的窘境,又以庾公之斯的行为直问关羽的人格,是以在华容道上得以脱身。

关羽此举,直令后世产生许多铺陈,地方戏曲多了一本《捉放曹》,红脸的关公,绿袍长髯,青龙偃月,赤兔追风,成为舞台艺术造型,代代传唱。

大义将军不只是剧本中传唱的英雄,更能在凡尘中成为享受人间烟火的神仙!因了关公之义,从宋徽宗起始,历代王朝对其一再加封尊号,从最初的汉寿亭侯,到最后清德宗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对关羽的加封长达二十六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千秋义勇关武夫子与孔文宣王并列于千家万户之神堂!

捧读春秋,也成为了许多关庙金身的标配。

此后,大义之精神种子,在华夏人民心中开花散叶——扶危济困,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宋从峰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