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某博物馆近期举办了“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展览通过解读丝绸之路沿线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彰显了中国古代“衣冠文物之盛”的艺术成就。然而,在一个介绍盛唐时期女子首服的展板中出现了一处文字错误——“混脱帽”。正确的应是“浑脱帽”。
“浑脱”原指古代北方民族中流行用整张剥下的动物皮制成的革囊或皮袋,可用以盛装水浆饮料,吹气后也可作为渡河的浮囊。如宋代苏辙《请户部复三司诸案札子》:“访闻河北道顷岁为羊浑脱,动以千计。浑脱之用,必军行乏水,过渡无船,然后须之。”此处的“羊浑脱”是指用整块羊皮制作的盛水容器,或用以渡河的浮囊,这种古老的渡河工具,现在依然存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当地人将若干个浑脱相接成为一个整体,称之为“羊皮筏子”。
“浑脱帽”是指用小动物的整张皮革制成的囊形的帽子,形状类似的用其他材料(如锦缎)制作的仿制品也可称为“浑脱帽”。据说,最初是由唐代赵国公长孙无忌发明,因而也称“赵公浑脱”。《朝野佥载》记载:“赵公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天下慕之,其帽为‘赵公浑脱’。”
“浑脱”也可指戴浑脱帽的人所表演的一种舞蹈。唐代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即擅长此舞。杜甫年幼时曾目睹过公孙大娘的表演,他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中写道:“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序中提到的“剑器”与“浑脱”都属于健舞,健舞是唐代教坊乐舞的一类,其舞姿刚劲有力,配乐多用繁弦急管,与软舞的风格迥然不同。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曾数度见公孙大娘表演健舞,“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
然而,李白对张旭的这种行为不以为然,他在写给怀素的《草书歌行》中言道:“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李白认为书法创作要靠人的天分,不需要外物引导,何必要像张颠(张旭醉后往往有癫狂之态,“癫”旧作“颠”,故人称张颠)一样,观看公孙大娘浑脱舞后才有所长进呢?
“浑脱”后引申有浑然天成、无人工雕琢痕迹的意思。清代阮元《小沧浪笔谈·论诗绝句》:“‘轻尘系马处,落月有鸟啼’,可谓自然浑脱者矣。”这是评价“轻尘系马处,落月有鸟啼”这句诗清新不俗,未加修饰,自然而成。
可见,“浑脱”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词形。汉语中,并未有“混脱”的说法。
来源:学习强国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