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近年来,沙洋县委县政府始终贯彻“生态先行、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强化综合施策。以河湖水质改善、生态系统修复、环境景观塑造、人文历史彰显和安全保障提升为核心,加强河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让水质达标达优、生态清新秀美、景观宜人优美、安全稳固可靠,打造百姓身边“望得见山、看见得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河湖。塑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进而集中推进全域化幸福河湖建设。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全面转向“有力有效”,一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全域型幸福河湖渐行渐近。
潘集水库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确保了湿地的健康运行,恢复了原有的风貌和湿地范围。有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为鸟类资源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极大地维护了自然生态平衡。坚持以水为魂、以绿为心,以一岛(中心岛)、两湖(东西)、三园(水花园、农耕文化园、湿地风情园)为重点,大力推进“荆楚派”建筑风貌的统一,绿化、美化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湿地生态美景。
时代背景
潘集水库概况
潘集水库位于沙洋县曾集镇孙店、太山和龚庙三村交汇处,拦蓄长湖水系大路港支流,承雨面积20平方公里,总库容1518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库。潘集水库分东、西两库,降雨自流入库,洪水流入毛李镇大港河,穿越江汉运河后,最终汇入潜江的田关河。
2017年12月,潘集水库通过国家林业局试点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潘集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539.93公顷,湿地面积470.96公顷,其中库塘湿地面积279.68公顷,稻田湿地面积191.28公顷,湿地率达87.2%。公园分为保育、恢复重建、宣教展示、合理利用和管理服务五个功能区。其中保育区面积281.15公顷,恢复重建区面积92.85公顷,宣教展示区面积36.34公顷,合理利用区面积127.01公顷,管理服务区面积2.58公顷。通过4年多的恢复重建,潘集湖国家湿地公园呈现垅岗平原浅水型湖泊湿地的典型景观特征,包括浅水、滩涂、半岛、季节性洪泛草地等不同湿地生态类型。湿地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农耕文化深厚,流传着许多美丽传说,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区域发展定位
充分利用湿地公园规划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将潘集水库建设成湖北省乃至全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示范公园;建设成地方特色突出、湿地景观独特、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兼具的湖北省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湖北省乃至全国湿地资源“保护、恢复、利用”生态示范工程。
发展要求
沙洋县委、县政府严格按照“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全面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积极开展湿地宣教与生态监测工作、着力加强潘集水库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维护潘集水库健康生命,实现潘集水库生态功能永续利用。
发展变迁
潘集水库治理过程
潘集湖在上世纪末进行了整险加固治理,对减少洪涝灾害、加快灌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2008年,潘集湖以抗洪能力为主要任务,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提高了潘集湖防洪能力。2017年,潘集湖以安全、生态、美丽、富民为主要目标,以湖区为单元,以实施美丽河湖和幸福河湖建设为主要任务,通过与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有机结合,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建设水美乡村,有力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具体措施:
一是实施环境整治。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入、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等方式,投资500多万元实施“退渔还湿、退耕还湿”等各项工程。重点拆违、搬迁养殖户、扒堤除埂、疏浚清淤,先后拆除违章建筑85处近万平方米,修建环湖及进出通道8.3公里,巡护维护道路5.6公里,维护站点5处,清除障碍物30余处,清淤5.2万立方米,关停并拆除养鸭棚9个、养鸡场5个,先后通过“退渔还湿”“退耕还湿”等措施,恢复湿地面积1255.5亩。
二是实施环湖绿化。在湿地周边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长防林和护岸林建设,推进沿岸绿化和湿地修复工作,绿化环湖通道、进出道路8.3公里,营建花卉苗木基地26个352亩,组织实施潘集水库保护与恢复项目,在湿地公园范围内绿化道路滩涂,种植池杉、垂柳、香樟、紫薇、桃花、桂花、红叶石楠等陆生植物5万余株,建设芦苇、香蒲、茭白、水稻等间杂的挺水植物带和荷花、芡实、红菱、莼菜等示范展示的水花园,形成了3976.86亩生物隔离缓冲带,恢复、重建湿地植被,园区地面绿化率达到78.06%。
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潘集水库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排放、库边垂钓现象时有发生,解决方式通常只是将垃圾清除,未形成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是水库附近基本农田面积大,长期使用化肥、农药,特别是到了雨季,农业面源污染物通过农田灌溉沟渠进入湖区,对库区水体产生污染。
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主要做法
1. 加强领导,高位推动,不断规范管理机制。
一是党政主抓,加强领导。构建了县、镇、村三级河湖长责任体系,完善“河湖长+警长+检察长”协作机制,配备潘集水库县级河湖警长和河湖检察长各1名,协同开展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聘请民进沙洋支部全体会员担任潘集水库民间河湖长,共同推进潘集水库水生态保护。以“一库一策”实施方案为蓝本,系统推进潘集水库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
二是部门联动,共建共管。全县各级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分别加强湿地动植物、水岸森林、水质安全等管理,维护了潘集水库湿地生态多样性。发改、财政、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对潘集湖项目争取、机构规范、生态种植、水质监管、社区共建工作资金予以倾斜。
三是明确权属,规范管理。率先在潘集水库开展划界确权,管理界线纳入“自然资源一张图”,明确潘集湖规划边界、土地权属和利益主体无争议。积极申报沙洋潘集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全面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积极开展湿地宣教与生态监测工作、着力加强潘集湖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2. 多措并举,建管并重,不断改善湿地环境。
一是切实加强资源监管。全面实施坝区“三禁”(垂钓、游泳、餐饮),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对湖区和拦汊筑坝、围网投肥养殖乱象进行依法整治。先后生态移民15家农户,拆除鱼塘围堰、拦汊养殖堤坝63处,恢复水域400多亩,同时,在2个水质监测点、6个鸟类监测点做好巡查记录,保障湿地发挥正常生态功能,有效保护和恢复潘集湖湿地资源。
二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入、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等方式,投资5000多万元实施“退渔还湿、退耕还湿”等各项生态建设工程,重点拆违、搬迁养殖户、扒堤除埂、疏浚清淤,先后拆除违章建筑85处近万平方米,修建环湖及进出通道8.3公里,维护管理站点5处,清除障碍物30余处,清淤5.2万立方米,关停并拆除养鸭棚9个、养鸡场5个,防治清除外来有害生物80余亩,还湿1255.5亩。
三是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开展“绿满沙洋”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绿化通道8.3公里,营建花木基地26个352亩,种植池杉、垂柳、紫薇、桃花等陆生植物5万余株,以发展芡实、茭白等水生蔬菜为导向,沿湖3976.86亩建设芦苇、菖蒲、荷花等间杂的挺水植物带和荷花、芡实、红菱等分植的水花园,园区水岸绿化率达到78.06%。
3. 科学规划,借智借力,不断加强基础建设。
严格按照《湖北沙洋潘集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注重借智借力,有序开展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保护管理、资源合理利用、防御灾害、基础设施等8类工程建设。
一是向内借力。借助县委县政府重点项目扶持,争取优惠政策和建设资金;同时,借助我县水文、气象、环保、水产等部门力量,加强科研监测。
二是向外借智。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华中农业大学、武汉水生蔬菜研究所等单位共建产学研基地,在合理利用区36个池塘种植展示珍稀、乡土水生植物20余种,同时推广种植鄂莲系列等水生蔬菜和生态稻,建成全省最大的水生植物野外展示区、全国最大的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社会开放园,引导周边农户营建全国最大生态稻田湿地。
三是向社会借资金。以招商引资方式,引进社会主体,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形象大门、亲水平台、科普宣教中心、访客中心、管理站点等基础设施。
四是向社区借合力。与所在孙店村联合,推进湿地公园周边产业转型,实施“绿满沙洋”行动,发展种植生态稻和水生蔬菜,组建联合执法、巡护民兵连,营建良好外部环境。
五是向上级借助力。借助荆沙“四化同步”示范带建设机遇,总投资7.3亿元,实施五洋线一级公路改扩建工程。同时,投资400余万元扩规潘集湖进出主路中线道路、维修中心岛桥梁,大力提档潘集湖道路交通条件。
4. 健全设施,丰富活动,不断提升宣教力度。
一是健全宣教设施。建成185平方米的科普宣教中心,采用多媒体设备作为讲解互动的手段,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向游人普及湿地知识。配备湿地知识牌、植物解说牌、景点简介牌、服务引导牌、湿地相关诗词牌等解说性、警示性、文化宣教类、旅游标识类标牌1800余块。
二是优化宣教服务。编印《回归自然》《诗意潘集湖》《潘集湖农耕文化园之二十四节气》等宣传折页、宣传手册3000余份,宣讲潘集湖湿地风光和农耕文化特色等;搭建不同层次的交流平台——湿地微信公众号、微信和QQ群等。
三是开展宣教活动。充分利用“爱鸟周”“世界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月”“植树节”等特定活动日,组织开展湿地知识、观鸟、植树等互动宣传活动,提升了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县教育局在湿地公园内建立了生态教育基地,多次组织中小学生到基地开展自然课堂、“护绿”志愿者活动、“世界湿地日”主题宣传活动、“维护原生态,洁净潘集湖”“为湿地增新绿,我和小树一起成长”等生态教育和体验活动。
5. 示范引领,营造氛围,不断推进社会共治。
一是积极推动全民治水。为加强潘集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民进沙洋支部自愿请缨担当潘集水库“民间河湖长”。联合镇村河湖长和周边村民开展清“四乱”、清河护河4次;联合村民乡贤发现并处理乱搭乱建、围湖造塘、乱扔乱堆垃圾、电打鱼和下“地笼子”等违规现象20余起,起到了提前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河湖长作用,发挥了与村民共建共管的监督作用。
二是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民进沙洋支部围绕潘集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言献策,形成了一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调研成果,并与县委统战部和县政协建立常态化联系,以提案和社情民意的形式报送调研实情。结合调研情况撰写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潘集湖国家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的提案,从实施生态修复、保障生态补水和防汛抗旱水利基础设施维护等方面为潘集湖生态环境保护建言献策。
三是创建生态示范基地。在潘集水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基地,打造了主题中心、滨湖景观带、同心林路、生态保护大讲堂的“一主一带一路一堂”的示范基地。探索以“共同缔造”拓展河湖长制工作新路径,展现“民间”社会各界人士助力潘集湖湿地保护共同谋划、共同治理、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奋进历程,进一步提升了河湖长制公众参与度。
取得成效
近年来,沙洋县积极实施湿地保护、生态治理、景观建设,潘集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标准。
一是打造生态示范。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湖北省水生蔬菜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建产学研基地,在潘集水库中心岛池塘示范种植300余种花莲和睡莲,建成湖北省最大的莲花展示中心、水生植物展示基地、水生蔬菜种植试验基地、生态稻生产示范区和优质稻化肥农药“双减”生产示范区,引导周边农户营建全国最大生态稻田湿地、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社会开放园。
二是彰显人文特色。突出“天下第一书、中华第一县”的楚文化亮点,注重湿地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挖掘、利用人文景观的丰富性、愉悦度和完整度,将地方湿地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融入湿地公园景点设置、园区打造和科普宣教体系,良好生态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吸引众多游客。
三是形成社会共治。以“共同谋划、共同治理、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五个共同”为主线,以“配好一个河湖长、建好一支志愿队、讲好一堂生态课、当好一名建言者,搭建一个大舞台”的“五个一”为载体,联合社会组织和镇村乡贤开展巡湖护湖,邀请专家为村民宣讲生态保护专业知识,动员各方人士开展同心林、同心桥等建设,形成了“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
经验启示
潘集水库是全国县级城市中一座明丽娟秀的库塘湖,湖形类似鹿角、凤凰、太极等,从古至今,楚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潘集湖湿地公园的建设,打造了潘集水库独特的“安宁静谧”水乡气质。湖内水生生物的保护,有效吸纳了污染,改善了水质;公园的外缘边界通过种植常绿、抗污植物,净化空气、隔音减噪,远离都市的喧嚣;湿地水花园的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推广种植水生蔬菜和生态稻等绿色有机农产品,使之成为沙洋最大的水生植物展示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水岸绿化样板区,多种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天堂,科普宣教的课堂,市民休闲游憩的乐园,传承光大沙洋历史文化的新名片。湿地公园的建设,引领了社会认识、关心、爱护、建设河湖的新风尚,示范作用明显。
(来源:荆门水利)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