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本草纲目》编著者、一代医圣李时珍的故里;是明代荆王府所在地;20世纪以来,以“教授县”蜚声海内外;近年来,又以“中国艾都”大展雄风。“医圣故里”“王府胜地”“教授名县”“中国艾都”,乃蕲春四张金色名片。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朝后世皇帝,把他们的皇子分封到全国多个要地。朱元璋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把庶六子朱瞻堈册封为荆王,到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朱瞻堈就藩江西建昌(今江西南城县)。但朱瞻堈不安心呆在建昌,找出“屋宅阴森”“蟒蛇出没”等种种理由,多次上书请求迁址。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二月,朱瞻堈回到阔别多年的京城,进宫朝见皇帝,再次提出“乞迁善地”,英宗碍于亲情,先是答应荆王就近迁到抚州,朱瞻堈不满意;后答应迁到长沙,朱瞻堈还是不满意;最后答应改迁蕲州,朱瞻堈终于满意了。一是蕲州历史悠久,地位显要。这里,西汉初年就设置了蕲春县,东汉时曾置蕲春侯国,东晋时改名蕲阳县,南齐时又改名齐昌县,隋文帝时复名蕲春县。素来是鄂东地区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孙权置蕲春郡,南齐置齐昌郡,北齐置罗州,南陈改罗州为蕲州。蕲州唐代时为“上州”,宋代时为“望州”,高峰时,辖境包括今湖北蕲春、浠水、罗田、英山、黄梅、武穴等县市地。元代时升为蕲州路,元末,朱元璋夺取蕲州地,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称吴王,改蕲州路为蕲州府。明洪武九年(1376),“改蕲州府为蕲州,隶黄州府,革所属蕲春县”。洪武十一年(1378)后,蕲州仍管辖广济、黄梅二县。蕲州还是长江沿线军事重地,它“左控匡庐,右接洞庭”。洪武十一年,建蕲州卫,下设中、前、后、左、右五个千户所。二是蕲州地处要冲,交通便利。位于长江中游下段北岸,“以吴头楚尾、荆扬交会之区称之”,地理位置优越。三是蕲州山川秀美,风景宜人。境内山区、丘陵、平原、湖泊纵横交错,是人类理想的栖居地。单是蕲州城周边著名的景点,就有“蕲阳八景”。四是蕲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蕲艾、蕲龟、蕲蛇、蕲竹,誉称 “蕲州(蕲春)四宝”,曾被列为贡品。更为重要的,可能是朱瞻堈看到蕲州城是块风水宝地。蕲州的州治原在罗州城,南宋末年,因战乱几经迁徙,迁到麒麟山。蕲州城在元代形成规模,明代时日渐繁华,它“背麟岗,面凤岭,大江襟其前,诸湖带其后”,恰似一颗镶嵌在长江之滨的明珠。正统十年(1445),荆王府迁到蕲州,崇祯十六年(1643),被张献忠一把大火焚毁,共历198年,传10王,受封郡王28人。
虽然明代藩王“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但荆王府仍然对蕲州(蕲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荆王府屡次骚扰地方,损害了蕲州百姓的利益,增加了蕲州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荆王贵为亲王,受到皇帝和朝廷的重视,也被关注、被防控,王府请名、请封、请恩等诸多事务更是有求于朝廷,于是一批又一批高官显宦纷纷来蕲公干,或是宣读皇帝诏书,或是祭奠去世王爷,或是查办王府大案要案,蕲州有时越过黄州府,搭上了与京城甚至皇宫的直通车,政治影响力大幅度提升,许多贤士名流也慕名而来,与荆王府家族交游,增强了蕲州文化软实力,促进了蕲州经济和社会进步。“王府胜地”因此而得名。

当年,蕲州“城中奕奕王孙地”,“台殿平陵半山起”,“中开七府列烟霄,出入宾从车马高”。尽管荆王府地表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时不时出土的地下珍宝,仍在诉说着荆王府在蕲春的传奇故事,诉说着蕲春的辉煌历史。荆王府鼎盛时期,蕲春因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孕育了一代医圣李时珍(1518—1593)。蕲春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之乡,“指草皆为药,路人都懂医”。早在北宋时期,蕲州所辖蕲水县(今浠水县)就诞生了名医庞安时。蕲春的县名包含药名,《辞海》说:“蕲,香草。一说药草。”《太平寰宇记》说,蕲春以“水隈多蕲菜”而得名。蕲春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本草纲目》所记1892种药物,蕲春出产的就有700余种;历来是长江流域大型药材聚散地,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载“买熟药于蕲口市”,当地“居民繁错,蜀舟泊岸下甚众”。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蕲州民间医生,由于家庭环境熏陶,时珍从小就对草木虫鱼很感兴趣。时珍父亲李言闻医术高明,为人忠厚,渐渐融进了顾氏等名门望族的朋友圈,当荆王府医生束手无策之时,李言闻用藜芦汤治愈了老王妃刘氏的中风病,让荆王府刮目相看。时珍14岁时中秀才,后来三次乡试不第,于是从父学医,救死扶伤,“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凭借父亲积累的大量人脉,时珍得以结识蕲州王公贵族和豪门大户,借阅荆王府、顾家收藏的传统文化和医学典籍,勤学深思,融会贯通,医术很快超过其他乡医,多次帮病人起死回生。时珍用妙方治愈了荆王府家族成员好几例怪病,大名被到处宣扬,传到了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耳里,他救活了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的楚王世子,被楚王聘为王府奉祠正,掌管王府良医所。朝廷下诏延揽天下名医,经楚王推荐,李时珍进入太医院(国家最高等级医院),有幸目睹了世人难得一见的名贵药物和医学秘笈。在多年行医实践中,李时珍认识到,作为一个医生,识药、用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他发现前人药书中存在很多错误疏漏,于是立志重修本草。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到万历六年(1578),他研读了800余种药物学和相关著作,步行上万里路,倾听药农、樵夫、渔人等成千上万人的意见,费时27年,三易其稿,撰成19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本草纲目》,全书52卷,分16部60类,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374种,准确、详尽地记载了每种药物的名称、形状、性能、功效、产地等,附药物形态图谱1100余幅,采录药方11096个。

中国邮政于1955年8月25日发行了李时珍纪念邮票,2018年5月26日再次发行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纪念邮票。这是我国首次为同一位科学家两度发行纪念邮票。《本草纲目》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之大成,还包含有丰富的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化学方面的知识;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对世界科技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珍同时代人、大文豪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评价《本草纲目》“博而不繁,详而有要”,“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称赞时珍“真北斗以南一人”。《本草纲目》自万历二十四年(1596)问世后,除在国内多次再版外,很快就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朝、拉丁、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传遍五大洲,被视为“东方医学巨典”,被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誉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清康熙年间,时珍就被誉为“医圣”。195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维也纳会议尊崇李时珍为“世界文化名人”。1956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李时珍题词,称李时珍为“医中之圣”。2011年5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和深远影响,跨越了学科,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让蕲春走向了世界,让世界了解到蕲春。蕲春历来人才辈出。北宋初期有著名学者、文学家吴淑(参与编写《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大典);中后期有江西诗派著名诗人林敏功、林敏修、夏倪。明代有开国功臣、著名武将康茂才(死后追封蕲国公,长子康铎恩荫蕲春侯,在功臣中排第26位),刑部尚书冯天驭,医圣李时珍,明末理财家、疏理两淮盐政的功臣袁世振。明末清初有著名学者、文学家顾景星(著有《白茅堂集》)。清代有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史学家陈诗(人称“楚北大儒”,主纂嘉庆《湖北通志》,著有《湖北旧闻录》等,弟子蕲水〔今浠水〕陈沆中状元、江夏陈銮〔祖籍蕲州〕成探花)。近现代有辛亥革命先驱詹大悲、田桐;“一二•九”运动组织者、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司令员董毓华;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胡风;情报战线奇才袁殊;尤其是,走出了以国学大师黄侃为代表的一大批教授、专家,以“教授县”闻名于世。南宋乾道九年(1173),是蕲春教育的高光时刻。头年七月,大儒朱熹的弟子李宗思,来蕲州任州学教授(官办学校掌管教务、训导的官员,与今日“教授”的含义不尽相同),在州学东面一片荒地上修建教授厅,教授厅落成后,写信请朱熹作记。乾道九年七月,朱熹欣然撰写了《蕲州教授厅记》。作为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朱熹的大作开启了蕲州崇文重教之风,对蕲州(当时辖蕲春、黄梅、广济、蕲水、罗田五县)特别是蕲春的教育事业影响深远。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蕲春出进士、举人400余人,其中,明代进士39人,清代进士23人。20世纪以来,蕲春人秉文衡、掌科苑、主讲坛者遍及五大洲,其中国学大师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2人、荣誉学部委员1人,国务院参事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余人。代表人物有:黄侃(1886—1935),著名音韵训诂学家,“章黄学派”创始人,被誉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教授;黄焯(1902—1984),黄侃之侄,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曾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管泽良(1905—2001),著名植物遗传学家,筹办湖北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并任首任院长,国务院参事;骆介子(1902—1998),著名外交家,曾任武汉大学教授,广西大学外文系主任、文学院长,外交部外语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著有《澳大利亚建国史》;熊汝成(1908—1995),著名泌尿外科学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泌尿外科事业奠基人之一,曾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医疗组成员;高辉远(1922—2002),一代名医,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中医科主任,周恩来保健医疗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张晓山,胡风次子,1947年生,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2010年任所长,2006年被推选为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骆清铭,1966年生,著名生物影像学家,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2018年9月任海南大学校长,2023年1月任海南省政协副主席。
2019年12月20日,骆清铭院士回母校蕲春一中讲学。
蕲春大地,出了10名以上专家、教授的“教授村”有30余个。赤东镇范铺村,出了40余名教授、专家,成就突出的,如童光熙(1919—2000),著名采矿专家,曾任武汉大学矿冶系、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采煤系教授,北京钢铁学院(后改名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教授、系主任、矿业研究所所长,我国采矿专业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中国金属学会采矿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童光志,1962年生,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生物技术分会理事长。张塝镇瓢铺村出了20余名专家、教授,代表人物有汪敬虞、汪同三父子。汪敬虞(1917—2012),著名中国经济史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被推选为中国社科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是第七、八两届全国政协委员;汪同三(1948—2022),著名数量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8—2011年任所长,2006年被推举为中国社科院首批学部委员,是中国数量经济学会荣誉理事长。蕲州镇东长街500米长的街道,走出了120多名博士、专家、教授,被誉为“博士街”,成就突出的,如王中烈,1927年生,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教授,世界著名数学家,发现了“华罗庚-王中烈型不等式”;郝翔,1955年生,著名教育管理专家,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艾叶用于治病,有几千年的历史。《孟子·离娄上》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民间流行“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哪里的艾最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作了回答:“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蕲艾从此名扬天下。“艾”字前冠以“蕲”字,表明古蕲州地区出产的艾才是地道药材。蕲艾植株高大,可达1.5-2.0米,植株含挥发油较多,艾香浓郁,叶厚纸质,密被厚而长的白毛,取干艾制成艾绒,质地柔软。普通艾株高一般在0.5-1.2米,叶薄纸质,亦被毛,但较短,取干叶揉搓易成粉末。蕲艾与普通艾相比,质量好,易制成艾绒,且出绒率高,制成艾条、艾柱,易燃且持久,热穿透力强。蕲艾被誉为“蕲春四宝”之一。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著《蕲艾传》,称赞蕲艾“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蕲春民间有很多用艾的习俗,如婴儿出生第三天洗艾水澡,叫“洗三朝”;产妇产后三天和满月用艾汤沐浴,以预防妇科病;端午节,家家户户插艾叶、挂菖蒲,传说能辟邪;清明节后,用嫩艾叶与糯米粉和在一起做艾粑,视为美食。蕲艾虽荣列“蕲春四宝”,但在蕲春漫山遍野生长,太过寻常,长期以来,其开发价值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近十几年来,蕲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提出了“养生蕲春,从艾出发”的工作思路,将开发蕲艾作为振兴中医药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药旅联动战略,把发展蕲艾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县政府每年拿出大笔资金,支持蕲艾种植,扶持蕲艾企业发展,成立蕲艾产业协会,创立艾产业化联盟,为蕲艾产业跨越式发展搭建了大平台,大健康产业勃然生发。2011年,蕲艾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蕲春艾灸疗法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6月5日,在第二届李时珍蕲艾健康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中药协会授予蕲春县“中国艾都”牌匾,标志着蕲春正式拥有“中国艾都”这块金字招牌!
近年来,蕲春抢抓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机遇,高举高打李时珍品牌,大力实施蕲春艾灸师“千军万马”计划、蕲春艾灸馆“千城万店”工程、蕲春艾健康服务“千家万户”行动,蕲艾大健康产业成为蕲春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蕲艾入选全国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荣获中部四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创新大赛金奖和“点赞2023年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网络投票第一名,蕲艾大健康产业集群成功申报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蕲春艾灸”集体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蕲春艾灸师”荣获全国“我最关注的劳务品牌”评选第一名。截至2023年底,全国“蕲春艾灸师”连锁培训机构达200余家,累计培训“蕲春艾灸师”7.2万余名,全国蕲春艾灸直营或加盟店达1.5万多家,带动全产业链就业创业30万余人。蕲艾品牌价值连续八年攀升,达110.05亿元,荣登全国区域品牌第30位,成为湖北唯一入围前30强的地标品牌。蕲艾品牌可以估值,而蕲春的四张名片——“医圣故里”“王府胜地”“教授名县”“中国艾都”,则是无价之宝,它们是蕲春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独特风物的集中体现,是蕲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