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周海军)近年来,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建设受到广泛关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去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到2025年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制定了系统而详细的发展方案。县域振兴关系到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关系到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在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县中振兴,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与社会各界的帮扶,更需要县中自身的自我发展、自主振兴。宜城三中特色办学的思考与实践,不失为县中振兴的点滴尝试。
一、宜城三中的办学历史与现状
宜城三中,位于宜城市区南郊,北靠老207国道(现为燕京大道),南濒邬家冲水库,校园占地约90亩,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一个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该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前身是1971年独立建校的宜城师范,后改为宜城教师进修学校、襄樊电大宜城分校,直到1998年秋才更名为宜城三中,成为一所县中。成为县中前的近30年,学校为宜城乃至周边县市培养了大批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曾被誉为宜城教师的摇篮和宜城教育界的“黄埔军校”,后期逐渐衰落。成为县中后,学校发展再度进入快车道,2008年前后达到鼎盛,在校学生一度高达2000余人,学校连续多年在襄阳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获奖,并被授予襄阳市示范高中称号,后随着高中生源数量锐减而逐渐走向衰落。近两年来,宜城高中生源数量逐渐增多,高中渡过难关的压力逐渐显现,宜城三中又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
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是宜城三中最大的实际。据统计,宜城市近10年的高中生源每年都在5000人左右,作为3所县高之一的后来者,宜城三中的办学规模一直最小,从去年开始扩招,以后每年招生计划约800人。由于历史等原因,宜城三中生源在中考成绩中的名次相对固定,约为前2700名至前3500名之间,属于中下等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两差两弱一不足”,即文化基础差,品性习惯差,进步动力弱,学习能力弱,自信心不足。
面对这样的生源,学校该如何定位,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县中振兴呢?宜城三中的回答是:不搞生源大战,不抢优质生源,有教无类,坚信能教好差生的老师才是最棒的老师;正视生源现实,针对生源特点,因材施教,践行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不好高骛远,不暴风骤雨,循序渐进,恪守平平淡淡才是真正的教育本原回归。
二、宜城三中的办学目标定位
1.办学目的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学子幸福奠基,为人类传播文明。
2.办学目标
办人民满意教育。
一要让党和政府(举办者)满意,二要让人民群众(服务对象,包括学生及家长和社会)满意,三要让教职员工(实施者)满意。
3.具体办学目标
(1)把宜城三中办成一所安全稳定、文明卫生、活泼有序、优质特色的襄阳市示范高中。
(2)把宜城三中办成一个让师生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精神家园。
(3)把宜城三中办成一个宜城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改革的试验基地。
(4)把宜城三中办成当地的文化高地、精神高地、人才高地,辐射八方,福泽乡土。
三、宜城三中办学策略
1.根本道路:走适合教育之路,办最适合学生的教育。2.具体道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校训:立德、强体、笃学、创新。
4.办学理念:立德树人,追求卓越。
5.治校策略:安全稳定是立校之基,秩序卫生是治校之要,优质特色是兴校之路,凝心铸魂是强校之本。凝心铸魂,是指用党的建设引领人,用优秀文化熏陶人,用作风建设锻造人,用党委核心凝聚人。
四、宜城三中践行适合教育
针对学生自信心不足、进步动力偏弱的特点,学校积极开展励志教育,每天开展晨誓活动,每周开展好少年评选展示活动,大力开展校园活动,不断创造展示平台,让学生放飞心灵、展示自我、增强信心。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偏差的特点,学校在教学中提出“九要”要求,即起点要低、进度要稳、基础要重、方法要活、管理要严、落实要真、耐心要足、爱心要浓、引导要恒、活动要多,努力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进步快。
针对部分学生英语学不了的情况,学校创造条件,引导这些学生改学其它外语语种,如日语。
针对学生文化课基础偏差这一实情,学校一方面大力发展体育、艺术教育,帮助学生圆梦高考,一方面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成立众多的学生社团,开展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在乐与学中拓展和提升综合素质。
针对学生习惯较差、品性偏差的特点,学校不断强化学生德育工作,用严明的纪律约束学生,用先进的典型引领学生,用谆谆的教导感化学生,用丰富的活动熏陶学生,让学生既成人又成才、先成人后成才。
针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动手能力不足的特点,学校印发了《实用发明》等校本教材,开设了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成立了遥控无人机社团、机器人社团等科创社团,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创比赛,使学生逐步消除了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提升了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了爱科学、用科学、学科学的主动意识,增强了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如今,体育艺术教育、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与学生社团活动,已逐渐成为宜城三中三张靓丽的名片,不仅助力高考频创佳绩,而且让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2021年高考,学校再创辉煌,本科率12.3%,专科率100%,一本大学考取4人;2022年高考,学校再创佳绩,本科率5%,专科率99.8%,一本大学考取4人。基本实现了“让所有学生上大学,让更多学生上理想大学”的目标,在2021年襄阳市教育局开展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中荣获三等奖。该校篮球社团连续两年代表宜城高中生参加襄阳市比赛,科创社团多次参加省级、市级比赛并获奖。
适合促特色,特色促优质,宜城三中正向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