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保康地名记忆·地名探源⑮】荆山与沮水的探讨(一)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3-18 10:46:09

研究早期楚文化,必须首先探讨荆山和沮水两个重要的地名。开展地名普查,也有必要对荆山、沮水地名的地理实体弄清楚,如果对荆山和沮水两个地名来历与含义说不清楚,甚至说不准确,那就会引出许多错误的结论,所以荆山和沮水地名的探讨很有必要。

荆山的来历及定位

荆山的来历《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官从上者七十余人。”台湾学者周光斗在《贺保康设置五百年》一文中说:“相传'黄帝都有熊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证实黄帝曾铸鼎于荆山。

那么,这个荆山到底来自哪里呢?荆山来自《尚书·禹贡》。《尚书》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历史文献,《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著名文章,所记述的是大禹治水的事情。据白寿彝先生考证,《禹贡》这篇文章作于战国时期。这篇文章最早记录我国行政区划、山川地形、物产贡赋、土地等级、交通运输等情况。

《禹贡》开篇就讲:“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意思是说,禹为了区分九州的疆界,确定各地的贡赋,便在经过的山上插上木桩作为标记,并负责为高山大河命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荆山地名极有可能是大禹所命名,九州的疆界也是大禹所确定的。该文在非常可贵的800多个字中,曾4处提到荆山,即“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荆、岐既旅”“导岍及岐、至于荆山”,说明该山在大禹时期已被列为名山大川之列,足见这个地名的重要。

荆山的位置和山脉走向。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592页中“南条山脉”的注释为:“书《禹贡》:'导皤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马融、王肃皆以此为南条。蔡沈书传播冢至于大别以南条江汉南境之山。今以地考之,南条之首曰岷山,自巴颜克喇山脉东北分出……一东行曰巴山之脉,其首曰岷峨山。自岷山向东分出,岷峨之东南为武都山,又东南为米仓山,于嘉陵江而东,其顶为皤冢山,汉水之源也。当汉水南岸有大巴山,巴水所出,其南有巴峪关,其西有剑阁之险道。此山系互为长江、汉水之间,其南端有巫山十二峰,约东大江成三峡之险,所谓巫峡也。其支脉东出者为武当山,又东南为荆山,益南为纪山,以上诸山,就中巴山为大,西人通称巴山之脉。”这段话基本上将巴山的几条支脉作了大致交代。

荆山作为巴山的支脉之一,我们叫作余脉。查《辞海》,“荆山”有两座,分为“南条荆山”和“北条荆山”,鄂西北荆山属于“南条荆山”。大禹时期九州之一的荆州是由荆山而命名的。荆山是荆州和豫州、梁州的地理分界线,沮水以东为豫州,荆山西北为梁州。这篇文章还说,从岐山、岍山到荆山的大路已经修通。可见荆山这个山名早在大禹时期就已经有了,并不是楚国在此立国以后才起的名字,更不是一个小山头所能代表的。就是后人把荆山和沮、漳河地名大搬家,也是从这里搬出去的,根子还在这个地方。根据这段记载分析,最早的荆山并不是我县望佛山和聚龙山,而是今南漳县板桥镇境内的荆山,因为古荆州的地域在这个位置,也就是说,《禹贡》中的荆山是小荆山。后来发现这是条山脉,所以向来脉上溯,才把保康境内的聚龙山、望佛山纳入其中,统称荆山。再后来,又发现荆山与沮水右侧睢山同源,又把睢山纳入,于是形成了荆山区域。

荆山的地界和范围。荆山的地界很清楚,荆山起源于保康县马桥镇和神农架林区新华乡交界的烟灯垭。烟灯垭是海拔约1200米的垭口,接大巴山最高峰神农顶,一路逶迤到此没有中断。垭口北面由马桥的横溪河切开,人粉青河到南河入汉江。南面由龙口河切开,到平水河、香溪河入长江。过去我们对荆山的两条界河,尤其是起源处横溪河和龙口河不太了解,所以很少有文章点明,但只要到过此地就会一目了然。荆山至东南大体上要截止到荆门,因而有荆门为“荆山之门”的说法。(杨选成)

责任编辑:尚娟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