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宜城市关工委多管齐下创新产业育人机制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2-29 10:36:56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朱可学)宜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积极响应湖北省关工委“产业育人”关爱行动号召,通过多管齐下,创新产业育人机制,着力打造一批符合新时代特点、在本地有实际成效的特色品牌。

一是培植产业育人基地。聚焦宜城产业发展,精心将湖北楚大鸭业有限公司、湖北葛百岁葛业有限公司、宜城市福临家政烹饪培训有限公司、宜城市长贺西饼公司等当地知名企业培植成产业育人基地。湖北楚大鸭业公司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在市、镇两级关工委的悉心指导和热心支持下,着力在搭建平台、引育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上做文章,通过建立人才培训基地、青年就业创业培育基地和产业扶贫车间,采取“三培三帮”举措,先后培养97名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培养3名优秀青年入党、培养1名村“两委”干部,帮助8名单身青年成家、帮助75名困难群体创业(其中13名青年成为农村致富领头人)、帮助15名残疾人就业,有力推动企业形成了一个以青年为技术骨干,经营业务涵盖种鸭养殖、鸭苗孵化、饲料生产、蛋品加工、屠宰分割、冷冻仓储、电商营销以及物流运输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周边5310户农户加入养鸭产业,其中青年养鸭户达到1000户;现提供就业岗位538个,其中安置返乡大学生96人、周边青年150人;更为值得称道的是,通过重点对热心发展电商产业的青年进行综合项目培训,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有效地带动了周边村、镇乃至宜城的电商产业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产业育人双赢。作为宜城市产业育人示范基地,起到了培育一个典型、带动一群就业、辐射一方产业的作用。

二是搭建育人培训平台。依托宜城市福临家政烹饪培训公司、宜城市长贺西饼公司等产业育人示范基地,结合青年农民技能所需,科学制定培训方案,合理规划培训项目,组织“五老科技服务团”老专家采取课堂教学、实操训练等方式,重点对有志就业创业兴业的青年开展葛根种植、鸭类养殖、电商营运和葛粉、面点、蛋品、板鸭等加工业务培训,先后助力3500多名有志青年提技赋能,带动500多名城乡青年凭借所学技能走上创业新岗。宜城市福临家政烹饪培训公司作为全市青年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秉承“学一技之长,铺就业之路”的宗旨,重点开展中式面点、家庭厨艺、西点烘焙等七大板块业务培训,先后举办烹饪技能培训近百场次,为社会培训中式烹饪技能人才1300多人,其中持有中级工职业技能证近100人,持有初级工职业技能证1000多人。2023年9月19日、10月25日,在依托当地产业育人基地轮训缺技少能青年的基础上,还先后两次组织郑集镇魏岗村、湖北楚大鸭业公司和南营街道金山村等产业育人基地青年骨干,外出观摩学习钟祥市绿邦农业生态发展公司、湖北农青园艺科技公司和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长寿岛产业育人基地发展经验,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

三是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携手宜城市职业高级中学通过抓好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诸如,通过每学期组织高一学生参观企业生产、参与社会实践,抓好认知实习,利用学生亲身体验和现身说法,培养学生爱职教、爱技术、爱家乡的情怀,提高学生及家长对宜城企业的认可度,增强学生的技能认知;通过每学期组织高二学生进入本地企业跟岗实习1至2周,或参与相关企业项目拉练,强化学生技能培训;通过每学期组织高三学生到合作企业动态顶岗实习3个月,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融入度,更好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聚焦不同专业实行订单式培养、套餐式培训,不断创新产教深入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了一条企业订、学校训、企业收的人才循环链,使宜城职业高中成为乡村振兴和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孵化园”,打通了职教学生对接社会岗位的“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翟昶宇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