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彭家坡村:“中国脐橙第一村”
——秭归脐橙“亿元村”巡礼之二
羊角岩
1.“金字招牌”
在归州镇彭家坡的村口,是一座跨越长江支流吒溪河的大桥,名叫彭家坡大桥。跨过大桥,往北是去往水田坝乡,往南是去往泄滩乡。
在此岸(东岸),傍着桥头,是一个网红打卡点“脐橙广场”。矗立着一座高大醒目的标志牌,大书几个字:“中国脐橙第一村”。这几个字,显然是非常傲娇的,全国生产脐橙的村成千上万,一般的村子,哪敢妄称“第一村”?那么这个牌子必然有它立得住的地方。它要在情理上、事理上,都能立得住,当然不容易。
设想像笔者这样一个本不熟悉秭归和脐橙产业的人,看到这块牌子,必须是有很大的震撼的。必然会在心里追问,为什么彭家坡村敢称自己是“第一村”,而且是全中国的“第一村”?
如果仅从种植面积来看,彭家坡村并不是最大的,甚至在秭归县内,也不是最大的村。
再从栽培历史来看,彭家坡村显然不是最早种植脐橙的。中国是柑橘果树的重要原产地之一,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脐橙是由中国传入欧美的甜橙枝变而成。因开裂的顶部形同脐眼,故得名“脐橙”。中国栽培华盛顿脐橙的历史将近百年。1919年、1921年和1931年先后从日本引种到浙江的平阳、黄岩和象山的石浦;1928年从美国引进到广州;1933年又从日本引进到重庆和湖南邵阳;1938年又从美国引种到四川成都,1939年在四川金堂繁殖……
秭归于1959年开始引种脐橙。1964年列为全国40个柑橘生产重点县。之后,多次引进脐橙。1972年,县特产局技术员段广泽(段广泽是从建设外贸脐橙基地调入外贸局的,并任副局长)等几位技术员从重庆市公安县五七干校引回1万枝美国罗伯逊脐橙(简称罗脐)接穗,在郭家坝公社邓家坡大队和香溪镇八字门大队进行高接换种,而种植成功。1978年,国家外贸部批准在秭归县建设两万亩脐橙基地,位于县城最近的彭家坡村成为基地村。
那么得从影响力来看了。1985年,农牧渔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优质水果鉴评会,县特产局从彭家坡村选送的罗脐35号后代果实,居全国橙类第一名。之后,1995年秭归荣获“中国脐橙之乡”称号,应与彭家坡村罗脐35号获全国橙类第一名有关系,彭家坡村为秭归脐橙响誉全国做出了独特贡献。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秭归脐橙还获了两次国家级大奖,包括1981年邓家坡村罗脐35号参加经贸部脐橙良种鉴评荣获全国脐橙第一名;1982年外经贸部基地局在重庆中国柑橘研究所进行第二次全国脐橙良种鉴评会时,秭归选送5个品种,罗脐35号再获第一名。但是彭家坡村1985年时荣获第一名,也跟前两次评奖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同属秭归县脐橙发展的早期,从这个角度来讲,彭家坡村号称“中国脐橙第一村”,应该是合情合理。
“中国脐橙第一村”是一个“金字招牌”,当然也可以说是一个宣传“口号”,更多的是出自于一种商业营销、品牌营销上的考虑而提出来的,但总体来说,它是真实可信且十分有价值的。
2.那些难忘的故事
笔者来到彭家坡村,采访了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李强和彭家坡村柑橘种植知名传承人、“土专家”彭洪才。李强中等个头,身材瘦削,但透着精干。他出生于1980年,今年43岁。2000年中专毕业后在外打工,2016年回村当文书,2018年当选村主任,2021年担任村总支书记。彭洪才七十多岁了,腿上有残疾,目前在归州上守着一家农资门店,年营业额自称为百万元以上。笔者以下关于彭家坡村的发展历程梳理,主要根据俩人的讲述,同时还参考了相关资料。
归州镇即是原来县城所在地。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所以这是一座千年古城。据传刘备曾驻军于此,故曾名“刘备城”;又因为古城墙状如葫芦,故曾名“葫芦城”。彭家坡村在老县城往西几公里处,所以曾被称为县城“后花园”。过去,彭家坡村一直是县城的蔬菜供应基地,所以村民有蔬菜种植的经验和历史,真正成为脐橙村,应该从章文才教授1978年11月首次进村算起。1998年,县城在移民复建中迁往茅坪镇后,这里留下一个镇的建制。从此,彭家坡村离县城就很远了,成了一个反而相对偏僻的所在。
彭家坡村种植柑橘的历史,从屈原《橘颂》开始,当然是两千多年了。但是给公众最直观的印象,是李强带着笔者看过的该村三组彭树群农家乐屋后的两株树龄为110年的甜橙树。
1977年1月,也即毛泽东同志去世的那一年年底,秭归出现罕见的冰冻灾害,甜橙树受冻严重,部分地区柑橘产业甚至濒临毁灭。彭家坡村总共180亩广柑就是在那一次冻害中全部冻死的,后来的产业还真是一种劫后重生。
1978年,国家外贸部批准在秭归县建两万亩脐橙出口基地,彭家坡成为基地大队。作为基地大队,全村要求发展一千亩,各生产队要求发展100亩。这对于彭家坡这个后来的“亿元村”的发展来说,是最大的一次机遇。
当时推广的是矮密早丰、高标准建园、保花保果、疏花疏果、高接换种等先进实用柑橘栽培技术。密植,每亩按250棵标准。推广优质柑橘品种——脐橙,以罗脐为主,此外还有由章文才教授引进的朋娜、纽荷尔等品种。当时大队在二小队(2001年合并大村后为四组)小地名叫卡子湾的地方(估计考虑了交通方便,离村委会不远,土地较平整等因素),集中连片共改梯田60亩,建柑橘场,种植罗脐,当然这也是为了给全大队做科技示范。彭家坡村书记彭辉福兼任场长。柑橘场另有四位农工。
同年11月章文才第一次到彭家坡村时,来到柑橘场,指导建设科技示范点。估计是县外贸局(主要负责人为段广泽)邀请。而村里参加接待的,则应该有彭辉福、彭洪国等人。
在彭家坡村,章文才把脐橙种植技法编成了顺口溜——“先开田,再种树。一年栽树,三年挂果,五年丰收”。乡亲们心里却在打鼓,当地一直流传着“柑八年”的古谚,认为种脐橙树八年才结果。当然,三年挂果和八年挂果,在经济效益上,是有天壤之别的。乡亲们不相信三年挂果的说法,有人质疑甚至是不屑地说:“三年只要结一个果果,我手掌心里挖四两精肉给你们吃。”
当年7月,只念过小学的彭洪国因为年轻又是村干部,被选送到华中农业大学培训了3个月,系统学习脐橙种苗选育、种植管理、病虫害治理等知识。随后,在章文才教授的多方协调下,彭洪国跟随秭归时任县委副书记田太炳到美国的脐橙园考察5天。回来后,彭洪国即带领当地群众,组织各生产队发展脐橙,并要求完成每个队一百亩的种植计划。第三年,柑橘场的脐橙树就开始挂果了,一棵树的收入抵得上一亩苞谷的收入,脐橙树变成了“摇钱树”。这就直接破除了当地过去一直认为脐橙要八年才有收益的说法,因此章文才教授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心中,简直成了神一样的存在。至于彭洪国,后来接任老书记彭辉福,多年担任彭家坡村党总支书记。
推广外贸脐橙基地的事,于1982年与落实农业生产责任制遭遇了。按照上级政策,土地下放到农户。过去,该村以种蔬菜为主,供应县城,当时有顺口溜说,“彭家坡,小菜多,吃的少,卖的多,剩把菜叶打汤喝。彭家坡,石头多,天晴无水洗衣裳,下雨泥巴湿裤裆。”卖菜的收入,当时是生产队集体收入,菜农在卖菜时并不能直接拿到钱,而是按季度结算后,再进行分配。
分田到户时,脐橙基地虽然已开始挂果,但尚未进入丰产期,收入并不明显。群众都想要几棵脐橙树,所以对脐橙基地采取大树小树平均搭配的办法,几乎所有农户平均分了点。分得非常零碎,一户根据家庭人口不同,有的几棵,有的几十棵,多少不一,但总体来看都不成规模。
之后,县里要求扩大脐橙种植,免费给农户发放脐橙苗,但是从饥饿年代走过来的农民朋友们在那时还看不到今天靠脐橙致富的愿景,似乎更重视粮食生产,同时也缺少脐橙种植和管理技术,所以多数农户在脐橙田里种苞谷,与脐橙苗争水分,所以脐橙苗长势不好。干部就组织了下到村民小组去给群众把种的苞谷苗拔掉。老百姓就不满了,对干部说:“脐橙要七八年时间才能受益,要是我不套种苞谷,明年我吃什么呢?”
在由种菜转为种柑橘的历程中,干部群众的观念转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1978年-1985年发展艰难。
在八十年代初期彭家坡村脐橙发展的历程中,“土专家”彭洪才(李强称彭家坡村有三位“土专家”,分别为彭洪国、彭洪才、严千明)的故事必须提及。他出生于1950年,家有兄妹六人,他排行老二。1970年,也即他二十岁时,患了腿子右髋骨骨髓炎,当时农村医疗条件极差,要到县城里看医生(虽然家就在县城不远处)赊借无门,只能看村里的赤脚医生,结果化脓,并留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瘸的。也因此,他的成长故事,极有励志性。
彭洪才很小时就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并且作为“富农子女”,也是受到监督改造的对象。十八岁时的一件事值得讲述。龙王庙发生了坍方,生产队里组织救灾,给受灾户起屋,而他的一位幺姑家里也发生了坍方,房屋也受到了损失,一面墙体都被泥石流冲垮了,所以这天早上他帮幺姑家抢救了一会儿,到生产队的救灾现场时便迟到了一会儿。所以这自然是“富农子女”无组织无纪律的错,生产队决定在当天收工时要开他的批斗会,他要当众作检讨、低头认罪。可是天挨黑,要开批斗会,且社员们都收工集合的时候,突然天上乌云陡黑,一会儿下起了一阵大雨,批斗会就只好取消了。后来这事儿就这样不了了之。
彭洪才的家在六队。他之所以能有较多机会接触章文才,大致是因为他参加了脐橙气象的研究工作。那时,湖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专家倪国裕,研究脐橙生长习性和物候,在彭洪才的屋旁边建了一个气候观测点,还搞了一亩地的脐橙种植试验田。秭归县气象局长王福清,还有县农业气象专家杜九三陪同倪国裕,就近请彭洪才参加帮忙做些临时工作,包括种试验田和气象观测站的一些劳务。跟彭洪才一起的还有村民严千明(也是一位“土专家”,后来曾担任村委会副主任)。当专家们不在村里时,由彭洪才承担观察和记录气象资料的工作。彭洪才说:“我虽然是富农分子的儿子,但是他们看着我住得近,又看我是一个为人实诚、能吃苦耐劳的青年,就喊我参加搞事、参与研究。”彭洪才这一参加气象观测和记录就是几十年,至今他还有记录气象资料的习惯。每天气温、雨量、日照、风力、湿度等,都仍在记录着。如果有人做气象方面的研究,想必彭洪才手头几十年的资料,十分珍贵。
据彭洪才回忆,那个时期,章文才教授不仅通过试验,彻底解决了裂皮病的问题,还帮助彭家坡村解决了脐橙产量低的问题。当时罗脐的花开得相当繁盛,但是却光开花不结果,正像是时下有些当干部的,光是空口许诺却往往不付诸实践一样,让人一年的期待落空。章文才教授提出的指导意见是疏花,就是把过多的橙花去掉一半以上,避免过多的橙花争抢养分,导致无果。经过一两年的试验观察,橙农们也都掌握了这项技术,后来,脐橙丰产了。
关于1985年这次全国鉴评活动获金奖的事,彭洪才回忆:“县外贸局段广泽副局长在我家园子里采摘的。共摘了百把斤,又进行了筛选,送去鉴评的只是一部分。罗脐35号得了91.8分的高分。得奖后,县特产局给我送来400元钱的奖金。”
彭洪才为秭归脐橙的贡献还有很多,秭归脐橙新品种长红就是在他的脐橙园里和水田坝乡柑橘场里选育出来的。长红是从纽荷尔而来。纽荷尔是章文才教授从美国、西班牙两地引进的,引进后因为都是纽荷尔,所以就混在一起,都叫纽荷尔,所以一个柑橘园里可能会有几种形状的纽荷尔。这事儿,谁也没有在意,但是彭洪才细心地发现了有几种不同的纽荷尔,其中有圆形的,也有长形的,后来才弄明白,圆形的来自美国,长形的,则来自西班牙。在彭洪才的试验园里,彭洪才和段广泽一起选定了母树,然后培育出了“长红”脐橙。现在全县秭归长红脐橙剩有4.5万亩,年产13万吨,产值约为5.5亿元,成了秭归橙农致富的一个好品种。只是该品种未进行品种权注册,因为毕竟就是章文才教授引进过来的,但它所产生的实际价值却早已得到了老百姓的公认。
省气象专家倪国裕做的“脐橙生长习性研究”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合作者也包括县气象局杜九三和彭兴才,是该奖项的共同拥有者。
彭家坡村有了彭洪才这个残疾人却能率先成为万元户,率先建起砖瓦房,果品获全国第一名大奖的事,当地群众自己跟着效仿,于是出现了改田热、种橙热。这时老百姓还穷,手里没钱,不少橙农连10元钱一包的化肥都买不起,于是在农闲时间就到县城街上的公厕里去背大粪(人粪尿),公厕的大粪不要钱,所以约七成的橙农都去背大粪。好在离县城很近,从村里去来,还背回一背篓大粪,只需要一小时左右。
1995年,秭归县被国务院、农业部授予“中国脐橙之乡”称号。彭家坡村、“土专家”彭洪才的贡献自然在其中。县里为此授予了殷广泽、宋宏虎、崔治龙、彭洪才四人“特殊贡献奖”。四人中,只有彭洪才一人是农民,且为残疾人。
经过数年发展后,彭家坡村脐橙种植面积也得到了快速增长,经济收入也便跟着突飞猛进,村民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可是大约到了1997、1998年前后,罗脐35号却出现了滞销,市场价格暴跌。有的橙农甚至因为采摘成本高,橙子留树不摘。这可让村民们伤心了。这时,外贸和特产部门引导橙农们改接纽荷尔。纽荷尔在两万亩外贸脐橙基地建设之初,就由章文才教授引进过来了,但是当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罗脐35号出现滞销的情况下,人们重新回头认识了纽荷尔,包括在彭家坡村发现及培育出的“长红”脐橙。人们发现,长红脐橙颜色更鲜艳,口感更甜,市场上也更受欢迎。于是都改成了纽荷尔。
彭家坡村也是一个移民大村,经历了前后十年时间的移民工作。这期间,大片的脐橙面积被淹没,大量的脐橙大树被组织移栽到淹没线以上地区,还有一部分被外迁移民带走。然后又经历了脐橙面积的新发展。在这期间,在江西赣南地区,大面积发展起纽荷尔脐橙,而且赣南地区有效积温比秭归当地高三百度,甜度高一度以上,秭归在赣南脐橙的迅速崛起之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市场竞争优势。2008年严重冰雪灾害之后,章文才教授的学生,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院士给秭归县带来了适合350米以下种植的晚熟品种伦晚,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邓秀新院士与彭家坡村有缘分,笔者采访他时,他谈起早在1993年他首次到秭归时,就曾到过彭家坡村,还到过彭洪国书记的家里。
2017年,彭家坡村与邓家坡、王家桥差不多同时成为第一批“亿元村”。该村共有997户2647人,其脐橙种植面积为5500亩,产量2.2万吨,收入1.1亿元。
彭家坡村根据不同海拔,主要种植有九月红、纽荷尔、夏橙、伦晚几种脐橙,已形成了“四季有鲜橙”的景象。李强介绍,当伦晚最早出现在淘宝网大卖时,江西赣南看到我们四五月份还在卖鲜橙,颇有些不相信,于是组团前来彭家坡村考察,并采了枝条回去种植,但后来得到的消息是他们未能成功,因为赣南冬季冷,伦晚脐橙都冻死了。只有三峡库区,350米海拔以下在极端严寒天气时,也不会出现冻害,这是一份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别的任何地方也没办法比。
3.文旅融合,乡村振兴
李强还年轻,担任村主要领导时间不长,前面那些既艰难曲折又激动人心的故事发生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小孩。但现在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彭家坡村脐橙产业向纵深发展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他的肩上。
他当然是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领头人,他的心中早已在勾画着彭家坡村的未来。
据他介绍,自他2018年担任村主任的几年来,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村里也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仅以投资而论,村里已争取到7000万元,用于完善公路、田间路、文化广场、路灯等基础设施。
其中,吒溪河流域文旅融合项目,是中国彩票集团投资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简称为“中彩项目”。项目覆盖范围包括归州镇彭家坡村,以及水田坝乡的龙口、王家桥等几个环吒溪河流域的村,投资额为5000万元,因为前期工作做得好又获得1000万元奖励。彭家坡村是该项目中的一部分,总投资额为2000万元,占“中彩项目”的三分之一。彭家坡村的“中彩项目”,主要包括修建了橘颂台观景平台、观光黄色廊架、脐橙采摘园、柑橘中转场等。这个柑橘中转场特别值得一提,它将是秭归长江以北的一个脐橙交易中心,也是电商中心、物流中心、文化中心,未来将在整个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自2022年开始,彭家坡村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与“中彩项目”有机结合,全面推进吒溪河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深化共同缔造理念,构建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拓宽片区群众增收渠道。李强说:“推进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我们村里来采摘游玩,提升我们‘中国脐橙第一村’的品牌。另外,也可以让农户从中受益。但是,如果不把环境搞好,游客是不会进来的。所以,我们让群众真正融入到环境整治和共同缔造的工作中。”
为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庭院改造,李强与村两委干部以及驻村工作队一道在村里多次召开共同缔造议事会,向村民们宣讲政策。一场场议事会打消了村民们的疑虑,村两委又马不停蹄地带着村民代表走出去学习,把好的经验带回来。政策宣讲与群策群力有机结合,彭家坡村渐渐焕然一新。
李强还说,上面刚刚批下来一个“和美乡村”项目,投资额为300万元,支持橙农家庭打造美丽庭院。而这也是一个文旅融合项目,要求统一设计,美化人居环境。可以想象,等该项目实施结束,乡村的面貌将更加美丽,大量的城里人将络绎不绝地来彭家坡村观光旅游。
在访谈中,笔者和李强、周凌云、宋文荣一起缅怀着已于1998年病逝的中国橘翁章文才教授。他对彭家坡村情有独钟。1993年国庆节前夕,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彭家坡村指导秭归脐橙生产。那次他还兴致勃勃地为彭家坡村题诗:“癸酉国庆三峡行,屈子家乡橘满林,彭家脐橙户户栽,高产优质富农村。”同时还题写了“彭家坡村优质脐橙基地”。
采访中,笔者看到,片片橙园挂满山坡,栋栋楼房扮靓村落,入院道路纵横相连,村庄环境整洁明亮,村民们正享受着脐橙产业带来的殷实富足的美好生活。
在离开彭家坡村时,笔者笑问女作家、“第一书记”宋文荣:“你肯定要为彭家坡村写些作品吧?”
她充满自信地答道:“进宝山总不能空手而归。”
这句话意味深长,值得期待。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