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记者汪训前、通讯员董家圣)2月上旬,湖北省林业局向社会发布修订后的《湖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名录》)。据悉,新版《名录》共收录陆生野生动物136种,较1994年版数量增加14种。
据悉,1994年6月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湖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鄂政发〔1994〕46号),该名录共收录陆生野生动物122种。湖北省林业局介绍,由于保护形势的变化等原因,部分物种生存环境恶化,实际生存受到威胁;原名录收录的动物中,有部分物种保护形势及生存现状有了较大好转。因此,需要对原名录进行修订,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争取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有关保护项目研究,覆盖国家重点保护名录暂时未涉及之处,扩大野生动物保护范围,构筑完成中央统筹和地方特点协同并进的局面。同时,《名录》的修订也为当前形势下行政执法提供依据,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此次修订后的《名录》共收录陆生野生动物5纲19目60科136种,其中,哺乳纲3目8科17种、鸟纲12目37科79种、爬行纲1目7科17种、两栖纲1目4科18种、昆虫纲2目4科5种。
新修订的《名录》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调出41种。一是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将赤狐、狼、貉、豹猫、毛冠鹿、鸿雁、小白额雁、斑头秋沙鸭、水雉、白腰杓鹬、红头咬鹃、画眉、红嘴相思鸟、脆蛇蜥1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出。二是根据《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理的通知》精神及要求,将棘腹蛙、双团棘胸蛙、棘胸蛙、泽蛙、黑斑蛙、沼蛙、湖北金线蛙、中国林蛙、合征姬蛙、饰纹姬蛙、花姬蛙、粗皮姬蛙12种蛙类调出。三是华南兔、普通鸬鹚、白鹭、绿头鸭、环颈雉、黑水鸡、珠颈斑鸠、丝光椋鸟、八哥、喜鹊、灰喜鹊、大嘴乌鸦、松鸦、乌鸫、大山雀15种动物在我省分布广、数量多,而被调出。
(二)调入55种。一是因濒危等级较高而调入49种,分别为香鼬、红腿长吻松鼠、中华鹧鸪、鹌鹑、罗纹鸭、红头潜鸭、白眼潜鸭、蛎鹬、长嘴剑鸻、红腹滨鹬、灰尾漂鹬、红颈滨鹬、湾嘴滨鹬、三趾鸥、淡绿鵙鹛、远东苇莺、矛斑蝗莺、斑背大尾莺、金色鸦雀、黑头鳾、绿背姬鹟、白腹暗蓝鹟、丽星鹩鹛、黑头蜡嘴雀、铁爪鹀、田鹀、红颈苇鹀、峨眉草蜥、股鳞蜓蜥、白头蝰、短尾蝮、中华珊瑚蛇、微蹼铃蟾、利川铃蟾、红点齿蟾、尾突角蟾、桑植角蟾、短肢角蟾、小角蟾、巫山角蟾、白线树蛙、宝兴树蛙、黑点树蛙、利川树蛙、双锯球胸虎甲、宽尾凤蝶、山地白眼蝶、珀翠蛱蝶、玫环蛱蝶。二是黄鼬、草鹭、蚁䴕、星鸦、红嘴鸦雀、叉尾太阳鸟6种野生动物近年来在我省数量下降较快而被调入。
(三)物种名称变更。根据2023年国家颁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棕足鼯鼠”变更为“灰头小鼯鼠”,“豪猪”变更为“中国豪猪”,“竹鼠”变更为“中华竹鼠”,“红腹松鼠”变更为“赤腹松鼠”,“银鸥”变更为“西伯利亚银鸥”,“盲蛇”变更为“钩盲蛇”,“中华大蟾蜍”变更为“中华蟾蜍”等。
通过筛选调整,136种陆生野生动物被纳入《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比1994年版《名录》数量增加了14种(其中调出41种,调入55种)。其中,哺乳纲17种(其中调出6种,调入3种),鸟纲79种(其中调出22种,调入30种),爬行纲17种(其中调出1种,调入5种),两栖纲18种(其中调出12种,调入12种),昆虫纲2目4科5种为新增物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