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大冶市灵乡镇:带“乡情”说“乡音” 主题宣讲入人心
湖北日报 2024-01-29 19:02:08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灵宣)今年以来,大冶市灵乡镇把“明馆长的移动课堂”打造为镇村湾“三合一”的一线宣讲品牌,拓宽宣讲阵地,融合乡村特色,用心、用情切实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

明馆长的移动课堂以土语、乡音的“地方方言”让宣讲“乡味更浓”。面向广大群众,采取“片区+村庄”送学宣讲方式,根据个人领悟层面,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不同宣讲,将深刻的理论“宣讲出群众乐于接受的“乡村味道感”。针对群众文化结构高低不均的问题,明馆长的移动课堂采取通俗的“贴心话”易懂易记的“灵乡话”亲切生动的“交心话”,面向群众进行宣讲。群众面对解疑释惑时,明馆长的移动课堂采用,用心交谈,用情互动,使党的各项农村政策更加深入人心,明馆长的始终坚持创新的为民服务理念,把党的各项政策变为“民间交谈式宣讲”,让群众通俗易懂达到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的效果。


近年来,灵乡突出“明馆长的移动课堂”推动主题教育有序开展。通过结合灵乡红色文化资源和利用抗日遗址群,将教育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教育精品线。

开设精品课程,将地域文化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明馆长的移动课堂”在党史学习教育当中的新活力。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制作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课件,走进党员、群众进行党史宣讲,受益人数两万余人。

开辟沉浸课堂。突破传统纪念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坚持情景剧的党史学习教育,设置演示人物教学并开设红色情景板块,集中收录鄂皖湘赣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故事,以历史情景开启党员干部群众学习教育的“新境地”。

连日来,灵乡镇积极融入文旅融合发展大局,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育“红色增光、绿色辉映、古色彩”的“三色”交织旅游新业态,走出了一条红色、生态、乡村旅游融合的旅游产业发展之路。灵乡之“红”,延续近百载,革命旗帜,屹立不倒。这里,坐落着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收藏着大量抗日战争时期的老物件,生动演绎着红色革命故事;开设以大冶市文明实践中心命名的“明馆长的移动课堂”,每年吸引万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到此参观学习。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灵乡镇继续以“红色”增光,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小镇”目标,深化“谈桥红色美丽村庄”名片,筑起党性教育高地。近年来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纪念馆建设及周边环境提升、农业观光园、新四军路、新四军广场、谈桥老街旧居修缮等项目,新设军号元素红色宣传90套,推进红色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

赓续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这是灵乡镇“明馆长的移动课堂”志愿服务在探索特色文旅发展路径方面的一次成功实践。目前,“明馆长的移动课堂”是绿色发展的宣传阵地,通过绿色志愿宣讲推动灵乡田园文化体验、乡村民俗体验、特色庭院体验、为农家乐等新业态发展。  

近年,明馆长的移动课堂持续以宣讲叫响“花”品牌,策划千亩樱花、百亩油菜花等以花为主题的文旅宣讲主题活动,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前来参观打卡。其中,作为国家森林公园的大王山、串联毛铺特色民宿、大庄农耕文化园、大王山知青农场、打造“露营+烧烤+垂钓”一体的营地,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森林康养的好去处。“绿色”在此交相辉映,生态“聚宝盆”熠熠生辉。

古老的灵乡既有绿色蓬勃发展,又有历史回荡的声音。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镇,现存有明清古建筑19幢,更为完整的是清末时期的胡家大院,规模恢宏,别具一格。时值2024年岁末,各美术院校师生纷纷前来写生、摄影,品味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魅力。

据灵乡镇党委书记、灵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李杰介绍:“新的一年,明馆长的移动课堂将继续为古色灵乡添彩,为文化传承发出更多的灵乡声音。”

新的一年,灵乡将高位办好明馆长的移动课堂,按照“建强、管好、用活”的原则,着力推进“四个融合”开展宣讲,凝心聚力把深化拓展明馆长的移动课堂建设的“大文章”做实做好,将明馆长的移动课堂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提质、扩面、增效。

明馆长的移动课堂挑选乡土会说能人,培育乡村歌王,并以灵乡快报、党旗下宣讲等理论品牌为抓手。组织百姓名嘴、学习强国、小小宣讲员年等,采取山歌、快板、小品等“理论+文艺”形式,广泛开展“送理论下基层”宣讲活动。同时,利用屋场夜话的时间,采取进村入户、召开村社干部培训班、群众大会、党员大会等多种宣讲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融合群众需求,解难题、促和谐。聚焦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体力量,打造县乡村三级,覆盖行政力量、社会组织、党员先锋和农村群众四大类志愿服务队伍体系。目前,明馆长的移动课堂有志愿服务队伍25人。

制定“月公布”“周清单”,积极组织全县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文明夜市星期六”“美丽灵乡 我是行动者”“志愿者联盟进万家”“亲情连线 温情无限”等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围绕乡村振兴、致富兴业、生态环保等与群众密切相关内容,为群众提供所需的志愿服务,传播文明理念,涵养文明乡风。充分利用志愿服务点单系统,采取预约、线下模式,由“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群众精准化提供志愿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坚持融合文体活动,兴文化、惠民生。创作寻乌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故事《灵乡史话》,举办“喜迎二十大 共舞灵乡情”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曲广场舞大赛,唱响新时代文明实践主旋律,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热情。组织开展“当地声音进万家”等活动,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晚”、广场舞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各村成立文明实践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进一步推进治赌、治懒、治奢、治不孝、治愚“五项治理”文明实践活动,紧扣农村所需、农民所盼,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政策法规、卫生健康等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素质,提振精气神,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融合主题宣传,强引领、树品牌。以唱响“心灵之乡”为引领,不断提升灵乡文明实践项目的影响力,精心培育“明馆长的移动课堂”“联村共治 法治乡风”“强国之声”“巾帼志愿者”等一批有高度、生命力强、具有灵乡特色的文明实践课程。2023年5月,“五月的鲜花永远跟党走”小小志愿者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以最美的志愿服务擦亮明馆长的移动课堂宣讲品牌,积极传播灵乡历史声音,讲好灵乡发展故事。党史专家张小泉同志评价该课堂:“用感人的革命故事传递地方党史好声音。”

责任编辑:谭成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