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小资金”撬动“大资源” 襄阳加强财政金融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北日报 2024-01-24 14:15:46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陈汉文、周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科技等政策协调配合,确保同向发力”。近年来,襄阳市财政局持续推动财政金融联动,通过财政贴息、补助、奖励等“小资金”撬动金融“大资源”,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畅通金融血脉,稳固经济基础,取得了较好成效。2023年被评为“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立足杠杆思维,以财政投入撬动金融资本,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一是创新“财政+基金”模式。组建5亿元应急纾困基金,市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免收企业资金使用费,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目前,已累计服务388家中小微企业,转贷金额达52.65亿元。同时,争取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组建100亿元襄阳都市圈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重点支持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二是完善“财政+担保”模式。市级财政每年统筹4000万元,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四补机制”资金池,推动融资担保增量扩面。2023年,全市新增担保贷款28.74亿元,累计服务1.45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77.85亿元担保贷款支持,减免担保费6300余万元。三是丰富“财政+信贷”模式。为用好“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专门出台《襄阳市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促进普惠金融服务扩面、降本、增效。持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为普惠金融贷款服务“加码添力”。2023年,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77.33亿元,同比增长31.1%;普惠型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余额281.63亿元,同比增长29.9%。四是巩固“财政+保险”模式。完善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支持各县(市、区)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更好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全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5.69亿元,同比增长28.98%,参保农户49.26万户次,保险金额143亿元,创新落地襄阳特色农产品保险16个。襄阳成功入选全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

立足创新思维,以财政改革引入金融活水,由“政策叠加”向“机制创新”转变。一是搭建“会计数据增信”平台,探索企业融资新模式。以会计数据征信为突破口,探索用“数据增信”替代传统“抵押担保”,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在无财政资金兜底的情况下,已累计为117家小微出口企业授信3.81亿元,线上发放无抵押、无担保贷款2.27亿元,未发生一起不良贷款。同时,对通过会计数据增信模式授信的金融机构,按照实际发放贷款额的2‰给予奖励。二是完善“网上金融服务”平台,赋能财金联动新场景。完善“襄阳政策通”平台大数据资源,升级改造政策库、企业库、标签库,构建企业画像和政策画像,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此项改革获评“政府服务优质奖”。同时,融合“汉江金服网上大厅”和“金融服务专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功能,为企业提供24小时不打烊融资对接服务。目前,各类数字平台已入驻金融机构45家,上线金融产品172款,累计放款超310亿元。三是打造“政采贷融资”平台,开启助企纾困新渠道。通过“财政搭台、银行唱戏,企业受益”模式,积极扩容“政采贷融资”平台上的金融机构数量,在省级按照2023年金融机构新发放线上“政采贷”额度2‰奖励的基础上,再增加1‰市级配套奖励。目前,已帮助289家政府采购供应商获得融资11.02亿元。

立足底线思维,以财政管理助力金融安全,由“被动防范”向“主动作为”转变。一是履行好出资人职责。通过开展产权登记、财务决算、财务绩效评价等工作,促进国有金融机构稳健运行。理顺市融资担保集团股权关系,明确各级财政部门股东地位,推进董事会、监事会等组建,规范公司治理。二是落实好风险研判。建立健全“市-县-乡-社区”四级联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机制,通过联席会商、信息互通、联防联控等方式,发挥监测预警作用。三是化解好潜在风险。组建10亿元的襄阳市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缓释基金,推动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快速处置压降。为此,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700余万元,连续补贴五年,专项支持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缓释基金承接风险项目。目前,两担风险类贷款已全部出清,增强了其抵御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效减轻地方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压力。

责任编辑:祝兆林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