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李白在安陆白兆山的遗址遗迹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1-17 16:14:38

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居家安陆白兆山,留下白兆寺、白云泉和斗笠岩摩崖题刻、桃花岩、绀珠泉、李白读书台、写经岭、洗笔池等二十多处遗址遗迹。

碧山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所说的“碧山”,就是安陆白兆山。白兆山,又名碧山,海拔379米。惠风和畅、晴空一碧的日子,从安陆城头向西北遥望,可见拔地而起连绵、巍峨的山峰,如巨型绿色屏风屹立于涢水西岸,这就是诗仙李白在安陆的隐居地白兆山。《北周书・于翼传》记载,1500年前的北周时期安陆有“每逢亢阳,祷白兆山祈雨”的民间习俗,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桃花岩

因古代山岩上下,布满桃花林,初春桃花盛开,艳若云霞,把桃花岩妆扮得粉妆玉琢,所以得名;又因李白多年寓居,时常登桃花岩巅,“啸风栖鸟惊,吼落百兽遁”,后世称谪仙桃岩,为古代“安陆八景”之一。桃花岩为李白在安陆十年期间的主要游憩和读书之所。

民间传说李白在桃花岩旧居遍种桃李,但出现咄咄怪事,就是种出的桃李结实较寻常品种为迟,且桃李果实苦涩难以下咽。李白于桃花岩潜心创作,文名盛于天下,满腹经纶却无从施展,见景生情,心怀感慨,作诗《庭前晚开花》,抒写怀才不遇、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苦闷和无奈:“西王母桃种我家,三千阳春始一花。结实苦迟为人笑,攀折唧唧长咨嗟。”

李白读书台

“风扫晴岚画障开,山中犹有读书台。华月冰壶今犹在,青莲居士几时来?”这是晚唐诗人杜光庭寻访李白遗迹的题诗。白兆寺东南相对,有座小山,当地称青龙山,东西长,南北狭,如钻入山壁的长蛇。这就是传说中李白秉烛苦读的地方——李白读书台。《德安安陆郡县志》:“李白读书堂,在白兆山之麓,有李白旧迹,碑尚存。”

绀珠泉

桃花岩下,一道山泉在铺地野草幽花之中潜流而下,注入一方小的绀珠泉。小池长宽各数米,泉水从池中溢出,流入山坡下清澈的小潭。泉口在小池底部的山石缝隙中,此泉天早不干涸,隆冬不结冰,四季水流如一,当地人称龙王井。因冒出的水珠呈深绿、紫绛色,又名绛珠泉。相传李白隐居桃花岩时,生活用水就是绀珠泉水。绀珠泉水清冽甘甜,为煮茶上品。历代文人争相题咏,明代曾任贵州巡抚的高翀有诗《题绛珠泉》:“移席寻佳胜,珠泉寒且清。玉波翻蟹眼,银海照蝉缨。洗盏醉还酌,临流坐独醒。苏门何处是,一笑沧州情。”明代曾任南京刑部侍郎的何迁有诗咏绀珠泉:“古桂故含秋色,石泉自远秋山。野老已忘津处,桃花莫到人间。”

白兆寺(遗址)

2-李白在安陆白兆山的遗址遗迹.docx

“天下名山僧占多”。白兆山西麓桃花岩下,幽深奇幻,三面环山,四周林木繁茂,数条小径蜿蜒没入深林。谷中芳草萋萋,谷口梯田如棋。稻野之中,矗立着一道粉白石壁,壁嵌大理石碑,上有楷书“白兆寺”三字。白兆寺,唐时称竺乾院,开山僧人为志圆,号显教大师。

斗笠岩摩崖题刻

白兆山西麓,山崖陡峭,石岩突出,形如斗笠,这里就是斗笠岩。现存完整题刻有三处,多为楷体,笔力刚劲,刻工精细,字迹清晰可辨。其中宋神宗熙宁戊申(1068)题刻年代为最早,系宋代“安州四状元”之一郑獬偕好友秋游白兆山的题刻,文曰:“郑獬、张偓、僧文莹同游。熙宁戊申年九月六日。”另有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德安知府马龠携僚佐官员、生员和僧人秋游白兆山的题刻,文曰:“德安知府马龠游。教授林琨,千户吴径、赵琮,生员韩曙、杨汝莹、胡东阳、赵玺,僧续灯、宗睿从。明正德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此外,尚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题刻,系白兆山逸人程健斋陪同清末德安知府游览白兆山的题刻,文曰:“白云泉 山人程健斋引逸灵太守至此品泉。时光绪戊申四月十五日。”1992年,斗笠岩摩崖题刻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泉

斗笠岩下石壁缝隙有一泉眼,脉脉渗出,水质清冽,沁人心脾。民间传说此泉乃天授神泉,虽大旱之年,不枯不涸。晨昏之际,常有白雾缭绕,人称“白云泉”。相传李白身佩龙泉宝剑登白兆山顶观日出,当他在山顶舞剑赋诗时天空突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李白下山躲雨,行至此处被绊了一跤,龙泉宝剑插进岩石,随之涌出清泉。附近农家用此泉水浇灌田地,庄稼年年丰收,人饮此泉身体格外壮实。泉水净无纤杂,为煮茶上品。

2-李白在安陆白兆山的遗址遗迹.docx

写经岭·晒经坡

相传李白居家桃花岩,常到寺中拜访。一个月白风清之夜,李白漫步行吟,来到灯火通明的古寺,与高僧研讨经文奥义,谁知稍有不慎,经卷掉入香炉,烧得面目全非。老僧心情懊丧,谁知李白有过目不忘之能,借着如昼的夜月,高踞山岭,挥毫落纸如云烟,将所烧佛经一字不差默写出来。众僧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赞叹李白是名副其实的“谪仙人”,将默写的佛经赶紧拿到山坡上晾干。人们将写经的山岭称为写经岭,晾经的山坡称为晒经坡。

洗笔池

“诗仙一去越千年,此地犹存洗笔泉。”写经岭下有一长、宽各十数米的石潭。潭水常年不涸,在池壁青石衬托下呈墨绿色。相传这里是李白饮酒赋诗后洗涮笔墨之处,故称洗笔池,又称洗墨池。早年,池边石壁有楷书石刻“洗笔池”三个大字。民间传说这处石潭原来没有泉眼,后因李白经常涮笔洗墨,他是太白金星下凡,笔有神力,涮开石块,清泉涌出,才现出清流涌荡的小池。传说此池之水能使人聪颖,孩童如饮此泉,可益智醒脑。洗笔池南边,有一石台,形似翘首欲下的乌龟。当地人称其为闻墨香远来、醉卧池下的“神龟台”;池北,有道古松森森的小山包,当地称其为蹲守池边、伺机啄食“神龟”的“雅雀垴”山。

李白纪念馆

2-李白在安陆白兆山的遗址遗迹.docx

李白纪念馆东临涢水,西屏京山,北接襄阳,南望荆州,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单体建筑规模在全国同类纪念性建筑当中首屈一指。李白纪念馆以“一代诗仙,永远的李白”为主题,陈列共分为三大部分,一楼为陈列总序和“盛世李白”,二楼为“安陆李白”,三楼为“魅力李白”。

李太白诗廊

在白兆山东麓翰林湖边,沿濒湖步道畅游,便见天地山水间,一条有如瑶族人风雨桥的木构长廊依翰林湖堤逶迤展开。濒湖书画长廊绵延近300米,收录据传为李白书法真迹摹刻三幅,历代名家手书李白诗文碑刻近百幅,将诗歌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雕刻艺术融为一炉。游客至此,可尽情享受艺术盛宴。

2-李白在安陆白兆山的遗址遗迹.docx

诗廊中最具欣赏价值的是李白《上阳台帖》摹本碑刻。《上阳台帖》系李白唯一传世书法真迹,草书,内容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李太白诗廊引人注目的还有几位皇帝的墨宝,如宋徽宗赵佶,清康熙帝、乾隆帝以及光绪帝题写李白诗作的碑刻。

诗仙雕像

2-李白在安陆白兆山的遗址遗迹.docx

白兆山巅的李白雕像高37米,是目前全国最高的李白石像,再现了李白狂放不羁、傲岸不群的诗仙风骨。游客到此,可见灿烂的阳光下,诗仙神情潇洒,意态超然,俊秀飘逸,揽卷按剑,既似扬眉远眺,漫步徐吟;又似把酒临风,仰头问天;既似诗情在胸中澎湃,又似满腹才华眉宇横溢。雕像前有巨型书卷,镌刻原湖北李白研究学会会长、湖北省社科院教授何念龙先生2010年冬撰写的李白生平简介。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朱绍斌)

责任编辑:盛婷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