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勇担高校推进“两个结合”的文化使命
湖北日报 2024-01-16 09:46:22

□ 陈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高校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肩负起推进“两个结合”的文化使命,不断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理论研究中推进“两个结合”

研究社会实践。立足“两个结合”投身中国社会实践研究,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理论,更应着眼社会实践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洞察社会实践背后所蕴含的“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要站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础上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探究中国。

推动方法创新。正确、恰当的研究方法是分析客观实践、建构科学理论的重要前提。中国实践的特殊性、深刻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研究中国社会实践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立足“两个结合”不但要贯通古今,主动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分析框架,而且要探索利用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分析其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立足“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要抓住“两个结合”促发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搭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伟大社会变革之间的桥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叙事。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场域,科学回答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应着眼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命题,聚焦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领域有效设置议题、及时回应关切。

在人才培养中推进“两个结合”

创新教学“主渠道”。要推动“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彼此契合、互相成就进行准确阐释、生动展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准确把握推动新时代历史性变革的最根本原因,激发学生建功新时代的志气、骨气与底气。创新授课形式,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便利和学习资源,增强课堂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培养育人“大先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利用“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武装教师队伍,培养更多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涵养德行,“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鼓励教师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掌握,增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能力,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卫者和传播者。支持教师涵育学术,通过主动且富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五千年伟大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更多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

开创工作“新格局”。要坚持系统观念,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方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两个结合”最新成果的育人成效。拓展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场所,采用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体验党的奋斗历程、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学科文化育人局面。

在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中推进“两个结合”

讲好中国故事。高校要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增强提炼标识性概念的本领,提高从群众语言中汲取养分的能力,打造易于为群众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表述,丰富讲好中国故事的学术手段。要以开阔的视野、包容的胸襟,主动了解学习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更有针对性地讲授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提升中国故事的感染力。

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高校要发挥文化交流互鉴纽带、文明成果共享平台的特殊作用,以教育为媒,不断拓宽文化交流互鉴途径,丰富交流互鉴内容。提升交流议题设置能力,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挑战、重要问题,通过合作研究、学术研讨、智库交流等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扩大文化交流的规模与质量,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等为抓手,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教育文化合作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进行业、区域、多边性教育联盟与合作计划,全面参与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文化合作。推进教育数字化,推动慕课在线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发展成就经验的国际课程。

促进文化繁荣与创新。高校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上作出更大贡献。努力创作更多反映时代巨变、描绘时代精神,满足人民需要、增强人民力量的文化产品,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着力打造理论宣传、文化普及队伍,以志愿宣讲、文艺展演、短视频与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宣讲和展演。聚焦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与需要,探索推进“文化+科技”融合,以数字技术打造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作者系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万雷萌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