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高伊洛 通讯员黎文来 谢艳然)隆冬时节,藏于山间的宜都市枝城镇六里冲村格外热闹,慕名而来买腊货的客人一茬接着一茬。村里人都说,这得感谢村里有了新项目,让自家猪肉卖出好价钱。
村民们口中的新项目,是指该村的农副产品加工场。项目发起人是该村党总支书记黄华耘。
最近的黄华耘,可谓“忙并快乐着”:找渠道、接订单、送货……农副产品加工场去年10月开始熏制腊肉后,黄华耘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见到黄华耘时,他正在烟雾缭绕的熏房里仔细查看腊肉熏制情况。灯光透过氤氲的雾气,映照着他额头上的汗珠。抽出空隙,黄华耘讲起了这些腊肉背后的暖心故事。
六里冲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每年都有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老人们收入的“大头”就靠自家养的一头头肥猪。可遇到市场波动大,猪价走低,不少村民只能抹泪贴本卖猪。
“好不容易将猪仔养大,却一分钱难赚。”2021年年底,村民们向刚上任村支书的黄华耘倒苦水。
咋办?“我们来帮着卖。”黄华耘和村干部四处吆喝卖猪肉,干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这种“小打小闹”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在村里,大多数农户都喂2头或3头生猪,一头“过年猪”自己吃,其余的卖了弥补喂养成本或工钱。
“近600户人家基本上都喂着两头以上的生猪,我们几个人日夜不睡也卖不完。”在村里一番走访下来,黄华耘心里定下方向:要振兴乡村,产业是关键。
发展产业,从哪突破?
“村里的土猪肉就是最好的资源。”黄华耘萌生想法:依托村里的合作社,收购村民们的生猪,统一熏制好后对外销售,既解决村民的烦心事,又能增加村集体收入。
想法挺好,可该咋干?黄华耘多次到五峰“拜师学艺”。很快,“六里冲村农副产品加工场”诞生了。
但在湾组会上,一些村民提出疑虑:“怎么保障大伙的收益,别一年到头又是白干。”“熏出来,卖到哪儿?”……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合作社给村民吃下定心丸,创新“村集体+合作社+技术员+农户”四位一体发展模式:统一建厂房、统一收购猪肉和生产腊肉。
合作社管“两头”,专家管技术,年初与农户签订生猪订购合同,约定收购价始终高于市场价2到3毛钱,此外每头生猪还补贴三百元。这次,村民们“拧成了一股绳。”
还有一个难题,钱从哪来?黄华耘决定“四处化缘”,充分借力乡村振兴扶持资金,加上村级自筹,解决了厂房、设备、收购生猪的资金问题。
缺技术咋办?黄华耘请来有着20年经验的老师傅向钢,以技术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指导腊肉生产销售。合作社还为腊肉产品提前注册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忆农六里冲”。
“2023年初,我们就与300多家农户签订了协议,下好了年底的订单。”黄华耘说,为了保证腊肉品质,对签协议的养猪农户“约法三章”:生猪大小要在300斤左右;必须是纯粮食喂养;看好的猪拍照留存,不能替换。这还不够,村里还请回有经验的老支书李家平,负责辨别收购生猪。
2023年6月,历经3个月紧张建设,六里冲村农副产品加工场拔地而起,这个占地600平方米的加工场,操作间、包装车间、冷库、检验室等一应俱全。
“10月15日一开张,村民要求上门收猪的电话就没断过。”向钢说,年初订下的300头生猪,已经只差30头了,比预期目标快多了。
得益于当地发起的爱心助农活动,熏制腊肉销售速度也比预想的好。“第一批熏制好的腊肉已经卖了小1万斤,销售收入十几万元。”黄华耘笑着说。
“互联网+腊肉”更是给力,在成品展示车间,黄华耘打造了一个专业的直播间。准“90后”黄华耘玩起抖音、微信得心应手,网上订单供不应求。
正说着,76岁的村民李绍荣找到黄华耘,让他把家里剩下的两头猪也一起收了。得知这两头猪没签订协议,黄华耘婉言拒绝。
“明年一定多签几头!”李绍荣说。原来,他在家细细算了一笔账,同样的猪,卖给合作社起码多了500元,“这么卖,大伙有赚头!”
黄华耘和村干部也算了一笔账:2023年村民生猪总销售额是80多万元,平均增收1000多元,还带动了多个脱贫户就业。
看见大伙儿士气高涨,黄华耘也说出了之前一直藏在心底的目标:“今年的销售额要达到200万元,再扩大生产规模,签下更多的‘土猪’,带领乡亲们继续往前奔!”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