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一、服务背景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 东城街道隶属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地处荆州区南部,辖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下辖十个社区,常住人口81080人;以开放式老旧小区为主,有中小学校4所、幼儿园8个,居民主体以儿童群体居多。
2022年,在荆州区民政局支持下,荆州小水滴社工站经过走访调研,邀请儿童填写调研问卷了解辖区儿童需求,以辖区内儿童、青少年为服务主体,通过成立儿童议事会,开展儿童暑期夏令营、参与社区微改造等引导儿童参与社区治理,打造“童创东城·益童成长”儿童服务平台,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共建儿童友好社区。
二、服务需求分析
社工通过社区调研、实地探访、填写需求问卷等方式充分了解评估街道所辖社区环境和儿童主要需求。
(一)儿童有多元化成长的需求
项目调研结果显示,辖区居民家庭对于周末及寒暑假期间的儿童照顾有较强的服务期待,而且家长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对儿童的社交、创造力、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多元化成长也十分关注。需关注儿童兴趣和心理发展变化,提供满足儿童多元化成长的服务平台,激发儿童社区参与的积极性。
(二)儿童有参与社区活动和事务的需求
在以往的社区活动中,儿童不定期参与,服务内容设计较单一、零散,部分有参与意愿的儿童家庭不确定参与的方式,未能形成儿童有序参与、有效服务的平台。有进一步拓宽儿童参与平台,畅通儿童表达途径和渠道,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区环境,健全儿童参与体系的需求。
(三)儿童有同伴支持的需求,需营造儿童社区参与氛围
儿童的同伴交往多在学校,在社区中同龄孩子相识和玩耍的机会不多,同辈支持网络较弱,同伴支持不足。为满足成长需要,社区儿童需要建立亲密的关系网络,为其搭建交流互助的支持性平台,营造儿童社区参与氛围。
服务实施过程
(一)四类型特色服务提升儿童家庭的社区归属感
项目细分儿童不同类别的需求,链接辖区内外部服务资源,为辖区儿童群体提供兴趣类、托管类、教育类、公益实践类四大特色服务,拉近儿童家庭与社区的距离,提升儿童家庭对社区的归属感。
1.兴趣类服务,激发儿童社区参与的积极性
周末和传统节日,社工在街道各社区开展“清明寻古迹·楚韵润童心”“楚文化探秘·寻茶之旅”“五彩端午·巧手制香囊”“汉服古礼乐迎宾”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兴趣类服务活动,丰富了儿童课余生活,促进困境儿童融入,激发了儿童社区参与的积极性。
2.社区托管类服务,缓解家庭照顾困难
寒暑假期间,社工站以解放社区和南门社区为暑期夏令营服务阵地,链接大学生志愿者和“妈妈讲师团”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童小善楚文化小导游”“童小卫安全小超人”等成长类儿童公益课堂,帮助儿童家庭解决双职工暑期儿童照顾困难。
3.教育类服务,构建社区家庭互动网络
项目链接社区资源和机构自身资源,围绕防溺水、防侵害、防烫伤、禁毒宣传和消防安全、梦想教育等亲子类教育活动,结合家长教育课程服务,提升了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儿童和家长的亲子关系修复,增进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形成社区家庭互动网络。
4.公益实践类服务,引导儿童家庭参与社区治理。
项目通过持续开放的周末课堂,有序组织儿童开展“五社联动·植树护绿”“99公益日·小小慈善家”“志愿天使·与爱同行”“小小文明宣导员”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公益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儿童参与平台,形成儿童参与有效带动家庭参与社区治理的局面。
(二)双路径介入,发挥儿童家庭参与的主观能动性
1.组建儿童议事会,提升儿童社区参与能力
项目以儿童议事会机制建设为载体,以南门社区和荆东社区为服务阵地,招募儿童代表,开展“童小治·儿童议事会”“童小创·儿童议事团”,以引导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执行目标,有规划的提升儿童参与能力,推动儿童参与社区具体事务治理。以“童小治儿童议事会”为例,服务步骤为:
运用专业社会工作小组,以“游戏+体验”的方式,激发儿童参与兴趣,讲解儿童四大基本权益,引导讨论儿童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和社区参与的方式。
围绕社区环境友好、出行友好,推动儿童议事会成员对城墙口、校门前等易发生交通事故进行探讨,引导儿童代表发现社区问题,指导其梳理问题、提出解决计划,引发儿童系统性思考;
围绕议题形成解决方案,赋能“小议员”演讲力,尊重、倾听、鼓励儿童视角发声,提高自信心;
开展实地巡查,记录问题,如路面地砖松动,电线垂掉等不安全隐患,经过小议员讨论汇总并附上小组建议后提交给社区,让社区听到儿童的声音。
2.“儿童友好社区环境微改造我参与”,激发儿童主人翁意识
倡导“儿童友好社区环境微改造我参与”行动,支持“童眼看社区”,鼓励用儿童视角画出对社区的美好畅想,链接辖区内外服务资源,共同引导儿童共谋共建安全出行的校门环境,增进儿童社区主人翁意识,激发儿童持续参与社区事务服务的热忱。
(三)搭建N种平台,扩大儿童参与影响力
项目以深化儿童家庭参与为目标,线上线下相结合,展示儿童家庭服务事迹,扩大儿童家庭参与影响力,营造儿童家庭参与氛围。
街区“童创东城·益童成长”儿童服务联动平台。
社工站以辖区儿童个体身心成长和周末及暑期托管需求为方向,提出“童创东城·益童成长”儿童服务联动平台,得到街道及各社区的认同,积极对接、持续输送在地资源力量协同助力,共建儿童友好社区服务阵地,支持多元化的儿童服务走进社区,助推儿童参与社区活动向参与社区治理的转型,培育、壮大“童小善”“童小创”“童小治”“童小卫”四支社区儿童服务队伍。
媒体平台传播儿童参与事迹
在湖北慈善社工、荆州日报、荆州社创微信公众号及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发布新闻稿和短视频,宣传儿童及家庭参与服务动态,让更多居民关注到东城街道建设儿童友好社区中来。
项目成效
社工站充分运用五社联动、共同缔造服务模式开展各类儿童服务工作,孵化形成了“南门社区童小治儿童议事会”“荆东社区童小创儿童议事团”和“解放社区童小善楚文化小导游”“南门社区童小卫安全小超人”等4个儿童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持续开展儿童增能、教育引导、社会实践类社区活动20余场,开办社区夏令营和暑期托管班2个,受益儿童达1500余人次。
社工站还充分发挥儿童议事团的作用,多方链接服务资源共谋共建荆东社区幼儿园安全出行儿童友好微改造,社区、社会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儿童及其家庭等齐参与,让不安全的上学路变成了人车分流的放心路。
总结与反思
(一)从需求和兴趣出发,提升儿童社区参与度。
项目对儿童需求进行调研后,从儿童兴趣出发,以游戏+情景演练+户外探索等体验式服务模式,增进儿童、社区与社工站之间的连接和信任关系。在服务开展过程中,观察儿童变化,不断挖掘、满足儿童的动态成长需求,搭建了交流互动平台,构建了同辈群体支持网络,逐步引导儿童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童”力。
(二)持续赋能、解锁儿童新角色,参与社区,服务社区
项目本着尊重儿童视角,鼓励儿童发声,支持儿童发展的理念,持续为儿童赋能,组建儿童议事会和志愿服务队,儿童从服务的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服务提供者,儿童的新技能持续增加、儿童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如“童小善”公益市集、“童小治”巡查社区道路,“楚文化小导游”让景区走进社区,走进老人家中排解孤独感……社区儿童成为“小小慈善家”“社区小议员”“小小讲解员”,参与社区,服务社区。
(三)以儿童带动家庭参与社区治理
儿童是连接家庭与社区的重要纽带。社工站通过提供四大类特色化儿童服务,构建社区家庭支持和互动网络,搭建N种平台等方式,持续引导儿童参与社区事务,以儿童带动家庭参与,推动实现了家庭层面的社区参与,扩大了儿童参与的影响力,为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增添了助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