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阅读提示:钟祥市承担着“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区”的光荣使命。近年来,钟祥市积极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大对江河管理力度,巩固“三农”根基,发展生态农业。《依水而行》报道组近日走进钟祥市部分滨江乡镇,探访汉江流域的绿色生态农业实践。
汉江钟祥城区段。 安帮友 摄
汉江全长1577公里,有近十分之一在钟祥市。
汉江对于钟祥市来说,既是重要的水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为了改善汉江水质,钟祥市通过流域综合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大对江河管理力度,让汉江水质逐步恢复到清澈碧绿,生态农业也因此蓬勃发展。
(一)
汉江在钟祥市境内奔腾144公里后,从钟祥市旧口镇一头扎进了沙洋县马良镇。
旧口镇,位于汉江东岸,地形以汉江冲积平原为主,土壤大体可分为灰油沙土、砂壤土,自然肥力和熟化程度均较高,结构疏松,透气性较好,该镇所种的砂梨闻名全国。
得益于汉江水和土壤优势,“砂梨之乡”另一张生态农业名片——旧口镇七里湖萝卜正在声名远播。
连续三年举办全国萝卜产业大会,多方位展示钟祥旧口镇萝卜和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探索萝卜种植新路径和新技术,推进萝卜机械化播种收获,延展萝卜产品和加工制品,使旧口镇萝卜成为湖北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标杆,“小萝卜”成了“大产业”。
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熊绪兴,在旧口镇专注种萝卜多年。从2008年到现在,他种萝卜、研究萝卜、推广种植技术、开发萝卜产品,就这样让一个被视为千年菜园菜的小萝卜逆袭成了年产销40万吨、产值近3亿元的大产业,让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跻身全国百强示范社行列,而且带动全镇8个村、10家农民合作社发展萝卜生产,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5亿元。
“我们这里能够种萝卜成功,主要依靠汉江水,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汉江活水有了进入田间地头的渠道,能为我们节约不少抗旱成本。”熊绪兴说。
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萝卜,一部分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珠海等地,一部分漂洋过海卖到国外,另一部分通过深加工做成萝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2023年12月中旬,记者在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见到了一系列萝卜产品,有罐头、有饮料……熊绪兴拿着一个还留着三指长短叶子的萝卜对记者说,“我们这个萝卜的叶子,为什么这么短,因为它可以保鲜。前面的叶子我们做了梅干菜。萝卜皮我们做了罐头,酸甜麻辣味都有。萝卜肉我们打成那个蓉,可做月饼、蛋糕的馅料。萝卜水我们做成了饮料。这是萝卜饮料,我们就是要把萝卜‘吃干榨净’”。
(二)
钟祥市区向南15公里,中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柴湖镇就在这里,滔滔汉江水依镇而过。
2023年12月19日,记者走进柴湖镇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一座智能联动温室,目之所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凤梨、红掌、白掌等花卉品种长势正旺,工人们分散在偌大车间从事着养护、包装作业,将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20世纪60年代,为支援丹江口水库建设,河南淅川4.9万名群众来到柴湖镇,在芦苇丛生的沼泽地上建起新家园。2013年7月,大柴湖经济开发区成立后,柴湖镇以花卉产业为突破口,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
2014年5月,柴湖镇返乡人士李志慧创办的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落户大柴湖花卉产业园的首家企业,现在能年产优质组培种苗3000多万株、高档成品盆花1200多万盆。
“企业不仅发展规模大,科技感也十足,用上了节水灌溉、光照控制、花卉营养种植等先进技术。像温室顶棚,日常处于透气状态,遇到下雨还会根据雨量大小自动关合。”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林波说,“公司迄今已建成9期总计120多万平方米的智能联动温室,在这里,温度、湿度、光线都是自动化控制,温室内可以花开四季。”
“我们立足华中地区,销售辐射全国。生产的凤梨品种占国内市场的40%、白掌占国内市场的30%。”周林波说,公司还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合作,年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5个以上。
昔日芦苇荡,如今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花卉城”。
目前,柴湖花卉产业已历经9年发展,面积达8000亩,其中高端盆花4100亩、容器花木1500亩、地栽花木2400亩。聚集了20多家企业抱团发展,基本形成了集品种研发、生物组培、种苗培育、成品生产、销售物流于一体的花卉全产业链。
花卉产业为移民群众脱贫增收创造了难得机遇和良好条件,花卉企业每年吸纳近千名群众就地务工。柴湖镇当地居民杨果从湖北农青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创办开始就在公司工作。他说,“我现在在这个企业每个月收入大概是8000元,企业员工基本上是我们周边村里的村民,现在日子好多了,我在农村也实现了我的价值。”
(三)
位于柴湖镇马南村的钟祥市绿邦种植专业合作社,将种植主要发力点聚焦在十字花科类蔬菜上。
“娃娃菜、西兰花、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是我们的拳头产品。通过这几年的深耕,目前我们已经得到了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市场的高度认可。我们的蔬菜基本上都是订单模式,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菜苗种到地里了,就代表这个蔬菜已经卖出去了。我们在蔬菜这一块,目前接到的订单是6500多万元。”钟祥市绿邦种植专业合作社李鹏说。
2014年底,李鹏和哥哥从大城市回到家乡,流转土地,成立绿邦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先后在柴湖马南、黎明等村流转土地5300亩。合作社种植的娃娃菜、西兰花、黄瓜、甘蓝、大蒜、花椰菜6个蔬菜品种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的认证。合作社也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和国家级生态农场。
近年来,合作社从有机肥着手,逐步打造高效生态循环种植养殖模式,形成玉米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分解物制造有机肥、有机肥用于生产中高端蔬菜、剩余蔬菜菜叶用来养殖白鹅的生态循环。
“生态循环离不开种养一体结合。我们的生态模式是上半季除了种植蔬菜,更多种植的是玉米,玉米的秸秆制成青贮料饲养牛,牛粪再用于养殖蚯蚓,通过蚯蚓转化后的蚯蚓粪是最顶级的有机肥。再用蚯蚓粪种植蔬菜,既提升了蔬菜的口感,还可以帮助提升市场的竞争力以及产品的附加值。”李鹏说。
在过去,废弃菜叶几乎是所有蔬菜种植企业的累赘,面源污染严重。在废弃菜叶处理上,李鹏有自己的方式,他说,“蔬菜上市的时候,每天会产生大量废弃的菜叶。这部分菜叶又倒逼着我们发展了一个产业,就是养鹅。鹅俗称斋公,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个痛点。鹅粪,我们再把它收集起来,放到沼气池里发酵,进行三沼利用,沼液放到大棚里面做底肥,沼渣做有机肥,而沼气用于我们合作社生活用气。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每个环节谈不上物尽其用,至少都可以产生一定的效益。”
如今,绿邦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30亩温控大棚育苗基地和2万吨保鲜冷库,面向社会开展代理育苗、冷藏等服务,同时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水平,共同致富。
初冬时节,李鹏站在绿油油的西兰花田边,满眼自信。
(四)
有一个民间故事,是关于钟祥市石牌镇的。
相传三国时,关羽在一次去襄樊视察途中,沿汉江回荆州途经石牌,见沿岸许多百姓患有红眼病,遂向郎中请教如何治疗。有郎中建议,将黄豆浸泡后磨浆,制成豆腐食用,可清热下火。古镇人就此发现了豆腐的优点,豆腐作坊自此在石牌代代相传。
经过时光的洗礼,石牌人生产的五香豆干、豆皮、水豆腐成为人们的喜食佳肴、馈赠上品。全镇现有5万余人分布于全国各大中城市及泰国、缅甸、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制作豆制品。
2013年,《石牌豆腐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做豆腐需要大豆,石牌镇正在用“一颗豆”撬动豆制品全产业链条。
“石牌镇位于汉江之滨,在汉江沿线,我们拥有5万亩的优质大豆种植核心区,另外还有4平方公里的钟祥长寿食品产业园,拥有九阳豆业这个以大豆为主原料的核心龙头企业。2023年10月31日,我们举办了首届石牌豆腐联盟成立大会,成立了石牌豆腐产业联盟。我们想通过这个联盟,把石牌镇在外务工的5万豆腐郎团结起来,整合资源,捏成拳头,形成产业,实现从种植到生产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石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巍说。
钟祥长寿食品产业园以豆制品为主的特色产业已初见成效,园区内的龙头企业——湖北九阳豆业公司豆制品产销两旺。
湖北九阳豆业有限公司人力行政部主管秦琴告诉记者,“2023年4月,公司正式启动了豆浆粉的一条生产线,目前外包装生产线一共是四条线,当前处于满负荷运作状态。日均产量在10万包左右,月产量280万包。”
好风凭借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物流行业的高效运转。昔日石牌因临汉水,水路交通便捷、物流通达、商贾云集,有“小汉口”的美誉。今时,石牌港开通运营,通江达海,风帆正劲。
“石牌港从2017年开始投入生产运营,近几年总共发运集装箱3.2万个标箱、件杂货260万吨,主要辐射荆门一些大型企业。一个集装箱可以节约80块钱的物流成本。”中基港口发展有限公司钟祥港负责人邓鹏说。
石牌港作为联通长江、汉江、江汉运河的重要纽带,依托长江、汉江黄金水道和南北铁路通道的优势,正在打开汉江“铁水公空”多式联运通道,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助飞之翼”。
水丰城兴。初冬的石牌港,汉江水清澈幽蓝,浪随风起,轻抚石岸。石牌港岸上的门机起载着集装箱来回地往停靠的货轮上装载货物,汉江航道中货轮依次驶过,汽笛洪亮。
(来源:荆门日报)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