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聚焦“五个目标”,推进通山县城市和产业双集中与就地城镇化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01-02 16:48:18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阮义堂)通山县城镇格局基本形成“一主引领,两副支撑,四轴联动”的模式,南林桥镇和九宫山镇为县域副中心。2019年作为规划基准年,我县城区常住人口为11.31万人,城区常住人口密度为0.31万人/平方公里;规划到2025年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3%;规划到2035年县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7%。根据《湖北省县(市)城市和产业双集中与就地城镇化工作指南》要求人口集中度达到35.2%左右,引导人口和产业在县城的适度集中,提升县城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市政基础设施、区域交通、社区化管理、人居环境、产业配套水准,是推进我县城市和产业双集中与就地城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

推进我县城市和产业双集中与就地城镇化是响应党二十大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战略,是实施湖北省委省政府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及流域治理和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咸宁市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分析,笔者认为城市和产业双集中与就地城镇化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落实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实施新型城镇化,实现四化同步。

以流域治理和统筹发展为目标,制定县域发展策略。

在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上,强化“二级三类”规划实施监督,推动“一张蓝图绘到底”。重点保障产业发展空间,为沿绕城北路预留产业用地,为构建大畈核电配套产业群储备用地。加强各工业组团与南林桥镇的联系,预留南林工业园、低碳工业园、大盘垅产业园等用地,做大做强通山大道产城融合示范区产业园。

在城镇建设管控上,坚持以城镇建设与城镇治理统筹结合。加强对城镇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管控,确定城镇空间总体形态和天际轮廓线,留住城镇特有“基因”。

在乡村建设管控上,坚持以乡村治理为主基调。严管农村建房,禁止破坏原有水系,禁止挖山填湖毁林,禁止破坏自然风貌;开展乱占耕地等违法违规无序建房问题清查整治,推广农村建房“电子图集”,促进农房建设标准化建设;加强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特色风貌等保护。

在生态环境管控上,坚决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有效推进重点地区环境问题治理;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管控,推进建立全县域城乡一体化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制度。

在城市安全管控上,以建设韧性城市为着力点。加强水、电、信、路、气、网等各类管线和重点领域的风险源排查;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建立涵盖地上和地下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感知系统;推动党的领导和政府服务“纵向到底”,联系和服务群众“横向到边”,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在区域协同管控上,坚持城乡共享发展的原则。打造“通羊—大路—南林工业小镇”、“黄沙—大畈—慈口能源小镇”、“厦铺—闯王—杨芳林生态小镇”、“洪港—燕厦边贸小镇”、“九宫旅游小镇”五大城镇群。

以县城就地城镇化为目标,做优县城发展载体。

提升县城核心区吸引力。以通羊河两岸纵深的生态廊道和滨河康体娱乐项目建设为示范,延伸至石宕河、犀港河、吴田河、石壁下河、洋都小河的水系治理,通过“五河连通”整治,提高县城防洪、排污治污能力,满足生态保育、健身休闲等城市功能需求,留足城镇绿廊空间,构建完整连续的绿楔系统;完善出城口、重要路口、滨河地段及城镇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拓展街头绿化开敞空间,提高道路交叉路口通行效率,提升城镇空间品质。

提升配套设施水平。改善实验小学、实验中学通山一中、通羊四小、通羊五小等校园环境和周边交通组织,拓宽创新广场、凤池时代广场、客运站广场、政府广场等人流活动集中区域的公共空间, 解决交通拥堵和安全出行问题;推进城区“三旧”小区改造,配建公共停车场,改造升级城区主、次干道;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让城镇功能更加明确。

提升商业服务设施水准。完善县城社区治理功能,按照完整社区和15分钟生活圈理念,合理布置居住组团公共服务设施和商服设施;完善罗汉湾、汉通、逢缘、万成、月亮湾、上焦、水岸花园等农贸市场标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块预留空间配置大型超市、综合市场、商贸综合体或商贸特色街。

提升县城配套协调能力。有序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供水排水一体化、城乡供气一体化、城乡物流配送一体化建设,倡导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以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为目标,营造产城融合的生态廊道。

以一园引领,打造“金角银边”。实施阮家湾中央公园,建成集商业购物、公共停车、运动、健身、应急疏散、城市湿地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会客厅;将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设计理念贯穿于城区石宕河、犀港河、吴田河、洋都小河整治,打造成具有防洪、治污、生态、休闲、健身功能的滨河景观绿廊;充分利用城区空闲地、开敞空间等“金角银边”,优先连通进出城区山体、专类公园通道,分步打造"公园+ 公园"、"公园+山系"的连通工程。

以一山引领,七山同绿。完善云中湖和石垅峡周边景点、旅游设施等修缮,以生态功能提升为目标,有序推进九宫山国家公园稳步建设;逐步完善太阳溪、盘龙峡、腾龙河漂流改造,重点开发隐水洞、龙隐山、樱花谷、八仙端、蒲圻岩、北台寺等景区,通过国土绿化,提升七大山系生态涵养功能。

以一湖引领,七水同映。以富水湖湿地公园示范建设为引领,推进大畈、慈口、洪港、燕厦、九宫山镇乡村文旅项目,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形成“一带、两圈、两集合群”湿地总体布局,保持“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基底特色;推进洪港河、宝石河、横石河、山界河、杨芳河、通羊河、黄沙河等七大流域生态廊道建设。

以一府引领,七居同旺。依托乡村田园综合体运营,以鄂南民居博物馆建造为主体,让王明璠府第文态更聚焦;推进宝石、长夏畈、周家、大屋沈、下郑、王氏、宋氏等七大古民居文化乡村公园建造。

以一带引领,七线同兴。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底,以突出鄂南特色内涵和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协同开发幕阜山生态文化资源,打造国家级幕阜山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沿山生态观光线、沿村民俗文化线、沿水特色产业线、沿路休闲旅游线、沿湾美丽乡村示范线、沿河采摘体验线、沿湾农耕生活线等城郊公园打造。

以建设幕阜山旅游产业带为目标,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园。

统筹产业协同化。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利用为主线,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协同开发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打造通山清洁能源基地;联合做强幕阜山区以茶叶、油菜、枇杷、橘橙、楠竹、中药材为主的六大特色农业;做强生物医药的技术合作和产业协同,助力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

实施旅游全域化。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底,以突出鄂南特色内涵和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协同开发幕阜山生态文化资源,打造国家级幕阜山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旅游服务体系共建共享。

建立市场区域化。扩大边贸开放发展,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中药材、茶叶等交易市场,共同打造湘鄂赣边贸物流中心。

以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为目标,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以绿色增效为发展目标,实现产业高度聚集。依托县经济开发区建设,推动“一区两园”产业联动、共商发展,通过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构建绿色建材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电子材料加工等“三新两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南林工业园、大盘垅工业园、科奥工业园、低碳工业园、回归工业园、石材工业园、横石工业聚集区、洪港工业聚集区等八大战略发展平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增产、工业增效、旅游增收。

以完善城市功能为发展目标,实现城乡一体。秉承构筑“县城区-乡镇”联动极,建立区域统筹协同发展先行区的规划理念,采取优化示范区外联内通的交通组织,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协调共享的规划手段,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以要素融合为发展目标,实现以城带产。优化项目区用地布局,落实需求、控制增量,预留发展备用空间;科学编制全域国地综合整治规划,挖掘流量指标;做优开发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通过城镇、乡村更新驱动产业提质增效。

以产兴城为发展目标,实现产城融合。盘活存量低效的农业开发项目和旅游项目,规划时着重考虑业态与配套布置,基于示范区资源禀赋,分类策划产业精品,助推乡村振兴。以山地旅游、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产业群带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逐步形成县域精品乡村旅游聚集区。

以功能融合为发展目标,实现空间融合。示范区规划必须抓住建设绿色经济产业聚集区主旋律,剖析城镇多种功能冲突存在的原因,寻求功能需求的协调性,实现区域国土空间全方位融合。

责任编辑:张媛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