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从BBS到微博、微信、短视频时代,从PC端到手机端,“刷帖先刷评论区”“我是来看评论的”越来越成为众多网友的共识,在评论区开展一场激烈大讨论也成为当前热点问题的走向趋势。评论区也成为大部分网友不愿意错过的精彩,甚至不少网友通过评论区来判断是否有观看正文的必要性,从而达到“省流”的目的。
前不久,有网友爆出,在某一短视频平台观看一篇“男女吵架”视频时,发现自己与妻子看到的评论区内容竟然是不一样的,自己看到的评论区是站在男性角度发表评论,妻子看到的评论区则是站在女性角度发表评论,同一个视频内容既然出现如此大的传播差异,让人不禁发问,难道大数据推荐已经定位如此精准了?“信息茧房”真的无处不在?
在日常的网络冲浪中,人们往往会更倾向于接收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对不感兴趣的短视频往往会一划而过甚至屏蔽拉黑,而大数据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符合用户兴趣喜爱的内容,久而久之会会针对该用户的喜好形成单一化的内容推荐,从而与外界信息形成自我隔离。同样的问题也在评论区重蹈覆辙,大数据通过用户对评论区各种评论的点赞、回复、转发和踩踏等行为,推送用户能够接触到大量与自己有相关兴趣爱好的人,让这群有价值认同感的人聚集在一起分享信息、交流观点,成为网络“知音”,不断引发话题讨论“热度”。
要提高警惕意识。网络毕竟是虚拟世界,对网友来说,要时刻提醒自己,勇于打破对互联网的依赖,拓展信息获得的渠道,面对热点突发事件问题中,保持清醒头脑认识,避免被主流舆论导向影响了话题节奏,学会从不同立场与视角辩证分析问题。
要完善管理制度。目前针对评论区大数据推荐这类网络监管措施还存在盲区,现行的法律法规未予以重点关注,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制度文件填补这一空白,对评论区内容的监管提出明确内容,引导舆论讨论导向。
要加强自治监管。各大网络媒体平台要加强平台自净,尽好管理责任,利用自身的技术与管理优势积极作为,对这些网络舆论错误的言论进行清理整治,同时建议主管部门和平台加强合作,畅通用户的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到评论区治理中来,各方形成合力共同遏制净化网络环境。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费景豪)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