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一座襄阳城 半部华夏史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12-29 15:36:16


名城襄阳,古迹众多。襄阳古城,是襄阳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古迹。可以说,襄阳城的前世今生,就是整个襄阳历史变迁的缩影。

今天的襄阳古城,已成为襄阳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对于襄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襄阳这座城市的“厚重”,主要就是因为古城的存在。

历史上的襄阳城并非一“城”不变。传统观点认为,自刘表将荆州府治设于襄阳后,襄阳城址基本未变,但据文史专家叶植考证,襄阳城在历史上曾有四次变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襄阳城2000多年沧桑变迁的节点与轨迹。

两汉时期的襄阳县城

我们知道,襄阳城的前身为春秋战国时的楚北津戍。有关襄阳城的记载,则最早见载于西晋初年司马彪的《战略》:

“刘表之初为荆州也……遂使越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袭取其众,或即授部曲。唯江夏贼张虎、陈生拥众据襄阳,表乃使越与庞季单骑往说,降之。”

这里提到的张虎、陈生占据的地盘就是两汉时的襄阳县治。那时襄阳城应该不大,否则不会被两个蝥贼所占据,占据后也不会轻易被蒯越和庞季劝降。由此可知,两汉时,楚“北津戍”已更名为襄阳,“北津戍”治已变为襄阳县治。

襄阳作为县,最早见于《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唐)颜师古注称:“莽曰相阳,应劭曰:在襄水之阳。”可见襄阳设县当不晚于西汉。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还有关于汉代襄阳城更详细的内容:“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是水当即襄水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阳,楚之北津戍也。今大城西垒是也。”

汉襄阳县辖域极小,只是南郡所辖的一个边鄙小县:西不过今万山,过了万山就是南阳郡邓县地盘;南境止于岘山南麓一带;北濒汉水,过了汉水还是南阳郡邓县地盘;东南过汉水为邔县黎丘地(今鹿门山南一带)。这么小的一个建制县,其县城的规模自然局促了。

刘表时期的荆州治所

桓灵以后,东汉政权分崩离析,荆州八郡的形势也是一片混乱。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把持朝政的李傕、郭汜让汉献帝任命名士刘表为荆州刺史,后又改荆州牧。当时,荆州刺史治所在江陵,刘表凭着过人的胆识,藉天时、地利、人和,放弃了蒯越“南据江陵,北守襄阳”的意见,直接将荆州治所置于军事前沿襄阳,使得襄阳从荆州南郡的一个边鄙小镇,一举成为大荆州的治所。这是襄阳城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光”时期,此后,襄阳一直被各朝代当作州郡道府治所。

刘表平定荆州以后,因其施行“爱民养士,雍容自保”的治州方略,使得涌入荆州的北方流民在十万以上,进入襄阳的各地士人数以千计。刘表对这些士人和流民都给予了很好的安置,于是襄阳的人口、军政、文化、教育等事务陡增,两汉时的襄阳县治已无法满足新州治的需要,建造新的州城势在必行。新的州城的地址,就位于《水经注》中所述的汉襄阳县故垒东北,距现在襄阳城的位置偏西1里多。

这是叶植以刘表墓为地理坐标并综合相关史料记载后作出的论断。1994年,襄阳市博物馆在襄阳城内东街新华书店院内发掘了刘表墓,墓距东城墙约500米,距南城墙近800米。而《水经注》中记载,刘表墓位于襄阳城东门外200步,约在襄阳城东门外370米处。这说明六朝时的襄阳城东城墙的位置,应该在现今襄阳城东街刘表墓以西不到370米处,大约在今天襄阳城的南、北大街上。现在的襄阳城东城垣位置较郦道元所处的北魏时期已东移了约800米。

唐宋时期的襄阳城

叶植认为,唐中前期,襄阳城的位置又经历了一次“东移北挪”,大致与现今所在位置接近。这个迁移发生在郦道元所处的北魏到唐德宗时期的200多年间。南朝自梁末至陈,国力衰微,襄阳的地位已远不如前,而隋朝国祚短暂,襄阳城在这个历史时期搬迁的可能性极小。因此,襄阳城东移在唐初的可能性最大,今天襄阳城内的堆积层主要为唐宋以后的文化遗存,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新唐书·张柬之传》记载,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任襄州刺史时,将汉襄阳县城故垒变成了保护襄阳城的防洪大堤,这说明当时襄阳县故城已废弃。张柬之在襄州任刺史时间不到一年,到任时已是81岁高龄,其修城外防洪大堤的时间应是当年秋季,如此短暂的时间,只有利用原来的襄阳郡、县故城垣才能迅速建成,这说明当时的襄阳城已经东迁。

襄阳诗人孟浩然在《与黄侍御北津泛舟》一诗中称:“堤缘九里郭,山面百城楼。”唐襄阳城廓为9里,这比郦道元所记的三国至南朝时的襄阳城略大。而宋代名将李曾伯《可斋杂藁》中《奏襄樊经久五事》称:“襄阳一城,周围余九里,樊城亦近四里有半,夹汉而垒。”南宋里略小于唐里,南宋9里余正好与唐9里相合,说明宋代襄阳城基本上没有经历过大的扩建与迁移。

前些年,我市考古专家在北城垣荆州街处发现了一段宋代砖砌城墙,且明代又在其外加砌了一层砖墙,这说明唐、宋、元时期,襄阳城的北垣已挪至汉江边,与明、清时期襄阳城北垣无异,就在现今的位置上。

唐代襄阳城东移北挪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是自汉以来,洪水常携带汉江的泥沙大量淤积,使得襄阳城西的河湖均已淤平抬高,使得上游来的洪水对原襄阳城的威胁日益加大;此外,唐代襄阳的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人们抵御汉江洪水的能力大为提高,堤防设施初步完善,具备了北挪至汉江边的条件;汉江航渡规模不断扩大,城东移北挪后,襄阳城南来北往的路线基本取直,可极大地方便航渡;此外,北挪后的襄阳城临江而立,正好与江北的樊城对峙,便于据江防守。

明代扩建后的襄阳城

唐、宋襄阳城郭周围只有9里(余),约合今天的4公里,周围已有完整的护城堤。而今天的襄阳城不含明朝扩建的新城湾,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周长约6公里,说明襄阳城在宋代以后进行了扩建。考古发掘显示,襄阳城东垣、南垣内半径约400米的范围内,没有发现宋元以前的文化堆积层,可推测襄阳城东南两面在明代有过较大规模的扩建。今天襄阳城的南北大门及连接城门的南北大街,明显不在城内的纵轴线上,可推断出在明代襄阳城向东扩了300余米,南扩了300余米,离襄水较此前近了一里左右。

据《明太祖实录》载,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令王天锡助邓愈经理襄阳诸事,修筑城墙:“汝往襄阳赞助邓平章,设施政治,当参酌事宜,修城池,练甲兵,撙节财用,抚绥人民。”这一次,在原来的基础上于城东北角修建了新城,此后再也没有关于扩城的记载。今天襄阳城的格局,基本上维持了邓愈修筑襄阳城时的模样。

来源:襄阳晚报   □全媒体记者萧雨林

责任编辑:曾庆红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