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12月26日,海拔1400多米的利川市佛宝山银装素裹,美如画卷。
佛宝山是清江、郁江的发源地,是国家级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北纬30°生态黄金线上,森林覆盖率达97%。
“我们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气候优势,致力于将佛宝山打造为生态农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康养区。”佛宝山生态综合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仕晟介绍,近年来,“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理念,正引领佛宝山发生深刻变化,生态要素逐渐成为生产要素。该区持之以恒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奋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培育绿色新能。
佛宝山的底色,是铺天盖地的绿。
坚持护好“山水林田”,聚力打造“生态农业区”,佛宝山建立健全林业监管五级包保责任体系,启动全区林地6.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
完善红线监管平台,抓牢森林防火工作,组建以民兵、尖刀班、生态护林员、林场职工为主体的森林防火应急分队,常态化开展巡查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及野生动植物保护,佛宝山收获累累硕果。
2018年,佛宝山生态综合开发区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2023年,被省林业厅授予“森林城镇”荣誉称号,月琴坝社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双河口社区被确定为“美丽乡村”示范区村(社区)。
呵护绿水迢迢,提升治理成色。佛宝山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改善福宝山水库、大后河、双河口河和花果坝小微水体水环境质量,严格落实河、库长制工作要求,明确各条河流河长,落实河道信息员、管理员和保洁员,形成了三级联动的河长制工作体系。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求,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建设,佛宝山重点发展以原地域保护产品黄连、莼菜等生态农业,规范建设赶场坡、向家店、水井湾、万家坡等区域5000多亩黄连药材基地,发展大后河、中间坝等区域1000亩莼菜种植基地,探索“莼鱼共生”种养殖模式,适度发展高山黄牛、中蜂等生态养殖业,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确立“生态立区”的绿色发展定位,佛宝山依托开发区内山峰逶迤、河谷纵深、林木葱郁、水源丰沛的自然条件优势,着力推动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打好“天然氧吧”这块金字招牌,发展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并渗透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中,让佛宝山成为生态养生好去处。
引进旅游公司投资亿元对景区提档升级,形成了高洞岩瀑布观光、大峡谷激情漂流、俄罗斯原木栈道等特色景点,打造了湖北省首家玻璃栈道、缆车、悬崖秋千、步步惊心等体验项目,2017-2019年均接待能力达1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5000余万元,是华中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
同时,佛宝山立足现有自然条件,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依托丰富水资源等生态优势,探索农旅融合发展项目,推动“体育+旅游”协调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构建“康养+旅游”新型业态,切实提升生态旅游品质,着力把佛宝山打造成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
围绕康养基地、大健康产业等生态旅居,佛宝山实施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升级,把各个社区当作一个景点来打造,统筹推进农房改造、美丽庭院以及适度的高端居住区和康养设施建设,融入土苗文化元素,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享,佛宝山在景区建设“张富清红色驿站”为游客提供服务,新修、维修道路30.15公里,硬化道路48.26公里,实现了县乡道、村组路全通路网。新修水池7个、维修3个,管网通达8.76千米,实现了“一管清水进农家”。
“聚力脱贫攻坚,全区50余名干部开展结对帮扶,16名尖刀班队员岗位、工作、吃住在村,全面解决农村‘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并户户达标。”杨仕晟介绍,当前,佛宝山已实现贫困户医疗保障、签约服务、民政救助全覆盖,全区实现134户脱贫监测户收入稳定增长,脱贫榜样、社会帮扶取得明显成效,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通讯员杨洋 李颖)
-
回复